可控核聚變實驗獲突破 “人造太陽”概念升溫
- 發佈時間:2016-02-05 00:56:31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波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首次實現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電漿體放電,為目前世界最長。太陽的光和熱源自核聚變反應,我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旨在通過可控核聚變來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被稱為“人造太陽”。一旦實現商業發電,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受益技術突破和巨大的發展空間,A股市場“人造太陽”概念股有望獲得資金關注。
可控核聚變研究獲突破
據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消息稱,近日“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電漿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據悉,此次實驗中首次實現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電漿體放電,為目前世界最長。
超高溫長脈衝電漿體放電是未來聚變堆的基本運作模式。目前,國際上只有歐盟和日本科學家曾獲得最長為60秒的高參數偏濾器電漿體。EAST既定科學目標是實現1億度1000秒的電漿體放電,但實現該目標仍面臨著眾多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挑戰。
此次科研人員通過實驗,使得EAST成功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電漿體放電。這也是目前國際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電漿體放電。
在可控核聚變領域,中國和美國目前是世界上投入最大的兩個國家。據報道,中國目前已知的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有16個,僅次於美國的28個,第三名俄羅斯為5個。EAST已成為國際上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的重要實驗平臺,其研究成果將為未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實現穩態高約束放電提供科學和工程實驗支援,並將繼續為中國下一代聚變裝置前期預研奠定重要的科學基礎。
“人造太陽”前景向好
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這種反應在太陽上已經持續了50億年,太陽的光和熱都從熱核聚變反應而來。如果人類效倣這個原理,製造一個“可控”的“太陽”,就有望為解決地球能源危機找到新的出路。另外,核聚變反應主要借助氫同位素,不會産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準的核輻射,不産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産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污染環境。
我國核電發展的技術路線和戰略路線早已明確並正在執行,當前發展壓水堆,中期發展快中子堆,遠期發展聚變堆。中國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和中國、美國、俄羅斯等七方共同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都是旨在創造一個“太陽”,給人類帶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因此也俗稱“人造太陽”。
分析人士認為,核聚變研究是當今世界科技界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而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是人類未來能源的主導形式之一,而“人造太陽”作為人類夢寐以求的終極能源,一旦實現商業發電,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鋻於可控核聚變前景明確,市場空間巨大,符合清潔能源的發展方向,且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因此A股市場“人造太陽”概念股有望獲得資金關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