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九年“磨洋工” 基金互認給QDII敲警鐘

  • 發佈時間:2016-01-07 00:31:0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良

  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在去年底終於成行。對於兩地的基金行業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事。但對於發展了近九年的內地QDII來説,這可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業內人士指出,內地QDII基金誕生至今,雖然産品數量一度快速擴張,但無論是産品份額還是資産凈值卻始終在原地踏步,在內地基金業近年來規模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其身份愈發尷尬。而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後,內地投資者或會更多借道香港基金來進行海外資産配置,這可能進一步加大內地QDII基金的生存壓力。

  深陷雞肋泥沼

  早在2007年就進入大眾視野的QDII基金,在近九年的發展、擴張后,無論是基金份額還是資産規模均毫無起色,成為內地基金業不折不扣的雞肋産品。

  WIND數據顯示,在2007年,首發的4隻QDII基金圈下了1201億元的産品規模,在當年成為明星基金産品。但時隔近九年之後,至2015年年底,QDII基金的産品數量增加到100隻(不含聯接基金),但這100隻基金的産品總份額卻僅為747億份,資産凈值則縮水至565億元。對於QDII基金的持有人來説,這顯然是一個非常難看的數字——這意味著,歷經近九年的發展,QDII基金其實都算不上“原地踏步”,而是大幅度倒退了。

  更糟糕的是,雖然頭頂“海外資産配置”的光環,但如果細究會發現,整體而言,QDII基金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實在有限。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以成立至昨日收盤的收益率計算,只有不到一半的QDII基金自成立以來給投資者帶來正收益,這也就意味著,有超過一半的QDII基金自成立以來一直令持有人虧損。若按年複合收益計算,即便是正收益的QDII基金,絕大部分的年複合收益率也不敵內地偏股型基金。

  某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對於內地基金業而言,匱乏海外投資人才是制約QDII基金髮展的主要原因,這導致大多數QDII基金的業績不盡如人意,自然發展腳步停滯。而在絕對收益導向愈發明顯的內地資本市場,QDII基金很難打破雞肋的困境。

  基金互認成新威脅

  內部矛盾尚未解決的QDII基金,在2016年卻要面臨著新的威脅:內地和香港基金互認正式通關開閘。

  去年12月30日,繼首批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准發售北上互認基金産品後,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委託摩根資産管理,向中國香港證監會遞交的産品註冊申請正式獲批。至此,上投摩根成為了內地首家獲准開展基金互認雙向業務的資産管理公司。而這也意味著,內地和香港基金互認的雙向通道已經打開,兩地投資者將有更多的渠道進入對方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基金互認後,扎堆于港股投資的QDII基金將會率先承壓,因為內地投資者可以通過直接認購香港基金的方式參與港股投資,甚至深入參與到海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從而分流掉QDII基金的現有客戶,以及流失QDII基金的潛在客戶。“考慮到香港基金在投資港股和海外市場方面人才更為齊備,經驗更為豐富,如果QDII基金在2016年仍舊如此前九年一樣‘磨洋工’,不能在業績上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績,這個産品將不僅無法擺脫雞肋的困境,還將面臨生存壓力。”一位基金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