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將開啟怎樣的新時代
- 發佈時間:2015-07-25 03:44:06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麗娜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簡稱FT)易主日本經濟新聞社,這恐怕是本週末最引人關注的國際財經新聞。
在國際財經界,如要評選全球最受尊敬的大報,FT幾乎沒有懸念會居於首位。在關注世界經濟的專業人士眼裏,閱讀FT新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筆者從多年採訪過的許多國際頂尖經濟金融人士那兒了解到,FT無一例外是他們的每日必讀。2010年在美國國會參加一個關於金融危機與改革的聽證會期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裏茨步入會場時,手裏拿著厚厚一疊報紙,那獨特醒目的顏色讓人一眼就認出是FT。世界銀行前行長佐利克也告訴筆者,他最常閱讀的三份報刊是FT、《華爾街日報》和《經濟學家》雜誌。
初識FT是多年前還在上大學期間,學校請來FT資深編輯格雷厄姆給國際新聞專業的幾位學生做了一個星期的特別培訓。他講的一句話,至今還印在腦海裏:“這份粉色的紙就是我的藥,離開它我活不了。”當時這句話對筆者更像是一句笑話,因為國際財經新聞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僅限于極高端的閱讀群體,中國剛剛打開開放的大門。但不管怎樣,格雷厄姆老師使筆者對公司財務報表、兼併收購等專業財經知識有了初步印象。
後來,自己也走上財經新聞的職業道路。回望當年,FT可謂自己在財經傳播生涯中的啟蒙者之一。而在後來的工作實踐中,對格雷厄姆的“藥”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
無論是財經從業人士,還是財經傳媒界,FT都被深度依賴。一家報紙能夠做到如此成功,必有其道。
根據筆者的理解,FT之所以能從1888年創辦迄立至今,得益於多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無私無畏(No Favor. No Fear.)的辦報宗旨。這一口號是其作為媒體傳播的靈魂。FT對文章選取有很強的平衡術,這使得其顯得相對客觀。此外,始終堅守專業度。FT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財經領域的龍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專業與精湛的從業隊伍。
僅舉一例,被很多中國財經新聞人當作職業偶像的FT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本身就是國際一流的經濟學家,他的文章總是著眼全球、橫貫東西、條清理晰,加上英式幽默的娓娓道來,創造了一種FT評論范。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政府決策者,在沃爾夫面前都非常謙遜。“我和其他人一樣,是您的忠實消費者”,斯蒂格利茨今年在一次論壇上當著眾人調侃地恭維沃爾夫。
事實上,FT又絕不僅僅是一份財經報紙,它包羅時政、文化、社會生活等各類新聞和言論,是現代國際知識人生活風尚的引領者。只不過,它更強調從經濟學家的視角,來解釋、分析現實和預測未來。也正是這一點,使FT與一般的綜合媒體不同。
對於更多中國讀者,FT的名字與影響力主要是近十年左右形成的。期間,FT中文網功不可沒。
2005年,FT中文網正式在中國成立,並投入商業運作中。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的名字逐漸廣為人知,其人其文成為中國財經新聞界的榜樣。過去十年,FT中文網抓住中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上升與深度融入國際的大勢,以其專業、獨到的眼光解釋中國經濟現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高品質的專欄,常常能夠引領中國財經媒體設置議題,引發討論,使其在中國財經界樹立極高聲望。十年後,張力奮激流勇退,轉身從事傳媒教育和繼續擔任專欄作家,一度也成為財經傳媒人熱議的話題。
然而,高端的財經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仍免不了經營不力的命運。FT易主新聞引發幾大懸疑。
首先,這家高貴矜持的百年老報怎樣保持其英倫風格?有觀察家表示,日經收購FT是會産生物理效應還是化學效應?FT最終是否會變成一家會説英文的日本媒體?還是FT改造日經,使其成為真正的全球化領先媒體?
其次,中國讀者可能更加關心的是,FT下屬中文網的命運又將如何?作為中國讀者,聞聽FT易幟于日本老闆旗下,心中多少有些許複雜。目前出售案還未塵埃落定,人們只能靜觀其變。
第三,FT出售對於財經傳媒業的影響。FT在國際財經媒體當中,以數字化轉型早和收費閱讀而獨樹一幟。然而,這次出售案暴露出這家媒體的經營情況肯定不理想。在知識分享成為全球共識的時代,FT堅守的知識有價的理念是否行得通?
在FT出售案中,到頭來是資本投票。FT的前主人——英國培生集團之所以最終把苦心經營58年的這家傳媒集團換來12.9億美元(合8.44億英鎊)現金,顯然認為這是個划算的買賣。要知道,比起兩年前以2.5億美元出售的《華盛頓郵報》來説,FT的這一售價已經足以欣慰。
然而,在那些熱愛FT、依賴FT的讀者心中,保持FT的英國血統豈能以金錢衡量?
不過,英國人似乎早已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就像路透社的一位資深編輯對筆者笑言,你知道英國人為什麼那麼愛調侃自己?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失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