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要想屹立於股市 必須理解人類的情感

  • 發佈時間:2015-07-18 04:32: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柯蒂斯·費思

  人們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讓一個人成為交易者,而不是投資者?兩者之間的區別往往模糊不清,因為有許多自稱投資者的人實際上卻在做著交易者的事。

  投資者買東西是為了長遠目標,他們相信,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許多年)之後,他們的投資會升值。他們會買實物,也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交易者們卻不會去買像企業這樣的實物,他們也不會買下穀物、黃金或白銀。他們買的是股票、期貨合約和期權。他們不會太關心管理團隊的水準,不會太關心寒冷的東北部地區的油料消費趨勢,也不會太關心全球咖啡産量。交易者只關心價格,從本質上説,他們買賣的是風險。

  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交易者,你必須理解人類的情感。市場就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希望、恐懼和弱點。作為一個交易者,你要從這些人類情感中尋找機會。

  究竟是什麼讓價格上下波動?價格的波動足以把一個克己自製的紳士變成一個大哭大鬧的可憐蟲。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影響買賣決策的人類認知和心理因素,可以從這些角度解釋市場現象和價格變動。研究表明,人類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容易犯下系統性錯誤。在緊張情緒中,人對風險和事件概率會作出糟糕的判斷。有什麼事能比賺錢或賠錢更令人緊張呢?行為金融學已經證明,當涉及這類利益問題的時候,人很少能作出完全理性的決策。成功的交易者理解這種現象,也能夠從中獲利。他們知道其他人的錯誤判斷就是他們的機會,也知道這些錯誤終將在市場價格的變化中現出原形。

  多年來,經濟學和金融理論一直是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的。這種理論認為,人會理性行事,在決策過程中會考慮到所有可獲得的資訊。交易者們卻知道這純粹是一派胡言。成功的交易者之所以成為贏家,就是因為他們能利用其他交易者一貫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系統性、重復性的非理性,而交易者的非理性會導致市場的波動。海龜方式之所以有效,而且始終有效,原因就在於它是以這種來源於非理性的市場波動為基礎的。

  在交易過程中,你曾多少次感受到以下的情緒?希望:我當然希望我買了之後,它馬上就漲;恐懼:我再也賠不起了,這一次我得躲得遠遠的;貪心:我賺翻了,我要把我的頭寸擴大一倍;絕望:這個交易系統不管用,我一直在賠錢。

  在那些較為簡單原始的環境中,人類已經形成的某些特定的世界觀對他們大有幫助,但在交易世界中,這些認識反而成了障礙。人類認識現實的方式可能出現扭曲,科學家們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損失厭惡和沉沒成本效益就是交易市場上兩種常見的認識偏差。患上損失厭惡症的人對避免損失有一種絕對的偏好,營利只是第二位的。對大多數人來説,沒有賺到100美元與損失了100美元並不是一回事。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這兩者是一回事:它們都代表著這100美元沒有營利。研究表明,損失的心理影響可能比營利大一倍。

  在商業圈裏,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無法收回的成本。比如,一筆用於研究一項新技術的研發投資就是沉沒成本。在沉沒成本效應的作用下,一個人在作決策的時候習慣於考慮已經花掉的錢,也就是那些沉沒成本。

  這種現象對交易行為有什麼影響呢?讓我們考慮一個典型的新手。假設他剛做了一筆交易,希望能賺到2000美元。剛剛成交的時候,他給自己定了一個退出標準:只要價格下跌到讓他損失1000美元的程度,他就馬上退出。幾天之後,他的頭寸損失了500美元。又過了幾天,損失上升到了1000美元以上:超過了他的交易賬戶的10%。賬戶的價值已經從10000美元下降到了不到9000美元。這正是他最初定下的退出點。

  究竟是按最初的決定在損失了10%的情況下退出,還是繼續持有這個頭寸?讓我們看看認知偏差對這個決策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割肉退出對一個有損失厭惡症的交易者來説是件極端痛苦的事,因為這會讓損失變成板上釘釘的現實。他相信,只要他堅持不退出,他就有機會等待市場反彈,最終失而復得。

  沉沒成本效應則會讓決策過程變了味兒:有損失厭惡症的交易者考慮的不是市場下一步會怎麼變化,而是怎麼想辦法避免讓那1000美元真的打水漂。所以,這個新手決定繼續持有這個頭寸不是因為他相信市場會反彈,而是因為他不想接受損失,白白浪費那1000美元。那麼,如果價格繼續下跌,損失上升到了2000美元會怎麼樣呢?

  理性思維要求他退出。不管他最初對市場有什麼樣的假設,市場已明顯證明了他的錯誤,因為價格已經遠遠低於他最初定下的退出點。不幸的是,上述兩種認知偏差在這個時候變得更嚴重了。他想避免損失,但損失更大了,更加不堪忍受。對許多人來説,這種心理會繼續下去,直到他們把所有的錢都輸個精光,或者終於在恐慌之中倉皇逃出,讓賬戶賠掉30%-50%

  在網際網路熱潮的黃金時期,我就在矽谷工作,認識很多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和行銷官員。其中有幾個身家過百萬美元,因為他們手裏有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權。在1999年後期到2000年年初的那段時間,他們志得意滿地目睹股價一天接一天地躥升。當股價在2000年開始下跌時,我問許多朋友他們打算什麼時候賣掉手中的股票。他們的回答幾乎如出一轍:“等價格回到X美元的時候,我就賣。”而這個X要遠高於當時的市價。結果,幾乎每一個人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股票一路跌到了最初價值的1/10甚至1/100,他們卻始終沒有賣出。價格越低,他們就越有理由繼續等待。“我已經賠了200萬美元,再賠個幾百美元算什麼?”這是他們的普遍心態。

  書名:《海龜交易法則》

  作者:柯蒂斯·費思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