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揭開世界最早央行的神秘面紗

  • 發佈時間:2015-07-18 04:32: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鵬

  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是英國的中央銀行,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中央銀行,可謂各國中央銀行體制的鼻祖。正因為它位於倫敦金融城的針線大街,而被譽為針線大街上的“老婦人”。英國金融專家兼作家丹·科納漢所著的《英格蘭銀行(1997-2014)》,通過忠實記述了1997年-2014年幾任行長任內發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不僅揭示了英格蘭銀行的現代運作和決策機制及過程,也展示了它與財政部、議會等機構之間的諸多分歧,為我們進一步揭開了世界最早央行的神秘面紗。

  在英國,英格蘭銀行擁有獨立幾乎無限的權力。它不僅是英國的中央銀行,是政府的銀行,同時還是英國大部分貨幣的來源,充當商業銀行的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此外,英國銀行業監管體制即將發生變革,英格蘭銀行將擁有全權監管整個銀行業的權力。該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英格蘭銀行如何獨立於政府的過程。1997年,時任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宣佈了英格蘭銀行獨立的計劃,英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從此不再遵從政府的意願,而是由英格蘭銀行行長擔任主席的貨幣政策委員會(MPC)負責指導貨幣政策、確定利率,“不用害怕任何人,也不必討好誰。”不過,英格蘭銀行的銀行監管權和政府債務管理權則被取消了。為了讓英格蘭銀行的獨立明確體現政府希望的意圖,確定通貨膨脹目標和任命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外部成員的權力歸為財政部所有,以期達到既能降低通脹風險也能降低通縮風險的“對稱”目標。

  當然,這一系列變化也為英格蘭銀行與英國財政部以及新的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等機構之間的分歧和博弈埋下了伏筆。當中央銀行成為被告,當次貸危機導致救助銀行産生道德風險,當中央銀行既受益於危機又暴露出三方體制之觴,當實施了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後英國經濟仍瀕於衰退邊緣,在是否追加寬鬆規模這一問題上進退維谷時,持續的變革成為了英格蘭銀行的新常態。值得注意的是,英格蘭銀行的每一次變革都非常注重辯論和法治程式,譬如,英格蘭銀行要求為內閣提出的設立審慎監管局的改革措施制定新的法案以便實施,儘管審慎監管局的設立出乎英格蘭銀行的預期——既可能加強也可能削弱其在金融穩定方面的職能——這位針線大街上的“老婦人”也會毫不掩飾地表達不滿。這很多時候涉及到英格蘭銀行個性奇特的行長,這也因此導致在與議會等機構的溝通中引火上身。而當英格蘭銀行被指控操縱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和操縱外匯匯率指控而深陷調查漩渦時,其應對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不過,英格蘭銀行對於履行本行職責的態度是清楚一貫的,並且開放的文化一直沒有停步。2013年,英格蘭銀行送走了本國人行長默文·金爵士,迎來了英國央行318年曆史上首位外籍行長馬克·卡尼。針對歷史悠久的英格蘭銀行首次聘用全球一流人才擔任最高職務,海外媒體尤其是英國媒體當時的評論幾乎是清一色的褒揚之辭。外媒普遍認為,這一任命是對卡尼在金融系統工作能力的認可,同時也表明,在當前宏觀經濟前景黯淡,金融系統改革複雜多變之際,英國展現出開放的姿態。不過,卡尼對於這一點十分清醒,他希望2018年離任的時候不像入職的時候那麼引人注意。“雖然英格蘭銀行的行為是為英國的繁榮奠定基石——價格穩定和金融穩定——但是這並不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充分條件。”事實上,學會默默離開舞臺不要有太多動靜,也是英格蘭銀行每一任行長必須學習和適應的傳統。

  對於讀者而言,現代央行究竟如何把握獨立性的尺度,如何正確地確定職責範圍和決策程式,英格蘭銀行可資借鑒的價值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作者丹·科納漢在佔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用其精妙近似文學的筆法,帶我們從歷經百年屹立不倒的英格蘭銀行這裡毫不枯燥而愉悅地窺之一二。

  書名:《英格蘭銀行(1997-2014)》

  作者:丹·科納漢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