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探底“驚魂”15日 梳理18萬億市值蒸發記錄

  • 發佈時間:2015-07-04 07: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誰都不曾預料到,一次中等級別的調整竟然演變成“股市風暴”。即使監管層後續大規模、密集出臺各種利好依然不能阻止A股市場的慣性下跌。

  從6月15日至7月3日,短短半個月,中國股市從5178點到一度跌破3700點,跌幅27%,約18萬億元市值灰飛煙滅。

  對於這場史無前例的“股災”,劉紀鵬等五位專家提出8點建議應對股市危機。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實現現貨市場與期指市場的交易制度統一,推出T+0,或者T+1;將印花稅從1‰降到0.5‰;由投資者保護基金和匯金等公司牽頭成立股市平準基金等等。

  7月3日,證監會召開發佈會,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考慮到近期市場情況,證監會將相應減少發行家數和籌資金額。7月上旬已安排10家企業IPO,籌資金額也會較6月減少。同時,證監會決定中國證券金融公司大幅增資擴股,由現有240億元增資到1000億元,將多渠道籌集資金,用於擴大業務規模,維護資本市場穩定。QFII額度將從800億美元增加到1500億美元。

  驚魂半月余,“救市”進入實質性階段。

  從估值回歸到震蕩盤整

  長盛中證金融地産分級基金經理王超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本輪暴跌開始是市場自發調整,暴跌的主導因素還是估值太高了。融資加劇撤出,配資強平則加劇了市場調整幅度,而股指斷崖式下跌更放大了市場恐慌。

  6月12日達到前期5178高點時,創業板平均估值已經高達140倍,調整果然也最先從創業板開始。

  6月15日,創業板指數下挫5.22%,前期強勢的網際網路金融、次新股及高價股整體跌幅較大,但滬指只微跌2%。

  兩天后,創業板連續調整將滬指拉下到4900點。在這一階段,機構普遍認為急漲急跌是牛市特點,且前期上漲速度較快累積的獲利盤拋壓所致。

  隨著6月18日、6月19日IPO發行高峰的臨近,包括“巨無霸”國泰君安在內的24隻新股進行網上申購,市場拋壓大增。連續兩天的下跌被視為是打新資金流出的正常反應。整體看,大盤股表現要強于小盤股和成長股。

  然而,即便對於“6·19暴跌”,當時機構的解讀也偏樂觀,認為大跌才能跌出買入機會是主基調,只有興聚投資的王曉明提出“牛市是否還有下半場?”的論調。

  從6月23日開始,形勢似乎有所好轉。24日,多空在4500點一線展開激烈爭奪並一度跳水,滬指盤中失守4300點。午後,兩市展開強勁反彈,幾大指數相繼翻紅。經過一日的驚天大逆轉後,兩市過百隻個股漲停。

  “政策底”不敵“市場底”

  “6·26”是此輪下跌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當天,上證綜指、創業板指均創下最大單日跌幅。盤中殺跌嚴重。Wind數據顯示,兩市資金凈流出金額達到904.83億元,環比增幅接近兩倍。

  這一日的下跌使市場預期完全逆轉。雖然央行從6月27日即啟動“降息降準”救市模式。然而,6月29日,A股依然暴跌如注。6月30日,在連續兩周的深度回調之後,市場出現報復性反彈,相比當天最低點,三小時內狂飆429點。

  一家在5100點空倉的私募基金在6月30日勇敢入場抄底。他觀察的理由是,“今天(3900點)被擊破7次,第7次破都沒有成交量,這説明大盤已經啟穩。”

  在多空博弈中,市場也探明瞭政策底牌——3900點。不幸的是,“政策底”未必是“市場底”。即便早在5100點撤離的私募也抄在了地板上。

  中歐基金價值策略組負責人曹名長表示,從過去幾年來看,這次可能會是一個小底。“6月底和7月初是一個政策底,下面在等一個市場底。市場底才是好的建倉時機。”他説。

  其實在3900點岌岌可危之際,證監會連夜出臺了一系列的新政:包括不再強平,停在兩融調查,允許券商出售債券來補充資本金證券和融資貸款證券化。與此同時,繼央行6月28日實施“降準降息”之後,證監會還降低了交易費用。國家隊的資金也待命中。

  但是,監管層緊急救市並沒有迎來暴跌後的觸底反彈。

  7月2日,A股市場多空對決劇烈,上證綜指一度跌破3800點關口,尾盤中國石油中國銀行等權重股強勢拉升,最終,上證綜指和創業板指分別下跌3.48%和3.99%。

  不只是散戶,公募基金也在調整中亂了方寸。

  “我們也沒有辦法,只能等待。跌停的賣不了,賣沒有跌停的,會讓其他沒有跌停的也跌停了。而且,現在很多公司和我們一樣配的都是創業板和小票,大跌中根本倒騰不過來。”北京某掌握百億規模基金經理也很無奈,“現在找不到一個特別好的板塊去規避這樣的行情,全配銀行都沒有太大意義。

  不過,相對而言,金融板塊在這一輪下跌中顯示出良好的抗跌性。

  7月2日大盤下跌3.48%,銀行板塊卻集體上漲2.96%,其中,中信銀行漲停,工行、中行漲逾5.0%。

  王超堅定看好銀行股的估值差以及反彈空間。“估值是決定調整幅度大小的指標。前期調整大的都是高估值股票。上一輪牛市6124點,銀行股估值超過30倍,現在估值只有5倍。” 他表示,市場暴跌中,大盤藍籌往往成為政策救市、抄底的重要工具。王超預計,作為市場反彈的重要力量,銀行板塊較大的估值差等待修復。

  惡性迴圈:期指砸盤-爆倉-平倉-公募贖回-大面積跌停

  眼下,救市尚未成功。但如果沒有政府的救市行動,災難或已發生。

  雖然這一輪調整的主要觸發因素是監管層對場外配資的清理,然而不少高杠桿配資客被強制平倉帶來整個市場的極度恐慌:從“6·26暴跌”的恐慌,到6月29日盤中10%的震幅,無一不顯示出市場已經失控。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疾呼,“6·26暴跌”是股災,如果放任市場,很可能變成一場“動物屠殺”。

  管清友所言非虛。市場多殺多,空殺多,甚至自相殘殺的惡性迴圈已經開啟。

  從最近幾日的市場表現來看,市場暴跌已經形成一套固定模式:中證500主力合約率先砸盤,帶動正股市場殺跌,引發場外融資爆倉、場內融資盤平倉、公募基金贖回,先跌停的股票賣不出去,只能賣出尚未跌停的股票,造成A股市場的大面積跌停。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也注意到這一奇怪的交易模式:市場往往在下午兩點後大幅下挫,而指數期貨引領現貨下跌。當強平觸發後,許多個股跌停。對於那些仍然有倉位的交易員來説,他們選擇賣出指數期貨對衝。

  “不幸的是,這樣的對衝策略産生了進一步的拋售壓力,並使市場充滿了絕望和恐慌。”洪灝表示。

  這個惡性迴圈尤其以7月1日~2日尾盤的砸盤表現最為明顯。

  “7月2日收市前4秒,中證500主力合約IC1507還拋出一張123手的空單。300一個點,這123手的空單是282億元。按照最低15%保證金算,也得42億元。類似這樣的超級空單今天並不少數。”前述基金經理説。

  目前,來自公募基金的大額贖回也是市場向下的拋壓所在。記者從基金公司了解到,從“6·26暴跌”之後,基金的大額贖回逐步增多。陳志強(化名,某大型公募基金經理)説,現在每天早盤都要匯總申贖資訊,然後再根據基金倉位進行買賣調整。

  另據記者了解,即使還沒有出現大額贖回潮的基金公司也要求旗下基金經理賣出一部分股票,備足現金,以應對隨時涌現的贖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