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寫實油畫 經典永不過時

  • 發佈時間:2015-05-23 02:43:4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蕭薔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日前,香港春拍中多件寫實油畫名家作品流拍,而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等大家及當代“前衛油畫”依然向好。

  市場風雲變幻莫測。在去年的春拍場上,寫實油畫還在保持穩定的上揚趨勢,價格屢創新高,發揮著中堅力量。

  在2014北京保利春拍“見證歷史——山藝術甄藏”寫實油畫專場上,羅中立的作品《春蠶》(又名《母親》)以437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創下其個人作品拍賣新紀錄;程叢林的作品《碼頭的臺階》以2875萬元人民幣落槌,刷新個人作品拍賣紀錄;靳尚誼創作于2013年的《牡丹亭》,在華藝國際的拍賣中以4830萬元成交;陳逸飛的《晨禱》在香港蘇富比以2133萬元成交;王沂東的《寒露》在北京華辰拍賣中以920萬元成交。

  時間不過一年,油畫板塊是否已經發生逆轉?寫實油畫是否已經“過時”?

  個案or風向標

  對於寫實油畫在香港春拍的表現,市場有兩種聲音。

  有藏家認為,這是一個風向標,預示著由於藏家審美趣味變化,寫實油畫市場開始萎縮,兩三年內不會有起色。

  廣州美院油畫係教授車建全認為,傳統寫實油畫代表老一代收藏者的審美趣味,尤其是最早成為中國第一批收藏家的50後,與如今漸成市場主流的40歲以下的收藏家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收藏趣味自然也會發生變化。他以“不可逆轉”來形容寫實油畫市場份額的萎縮。

  而廣東精誠所至拍賣公司陳綺雯則表示,並非所有的寫實油畫價格都要調整,精品還是會拍出精品的價格,像郭潤文早年帶有意識形態的寫實創作,還有冷軍的精品。

  另一種較為樂觀的看法是,香港春拍只是個案,並不能撼動寫實油畫在內地市場的中堅地位。以往在油畫板塊,香港老牌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向來“偏愛”趙無極、朱德群等國際大師以及中國當代藝術,而內地拍賣市場則青睞靳尚誼、陳逸飛等大師的寫實繪畫。

  楊飛雲的力作去年屢遇流拍的案例為此添加了注腳。楊飛雲作為寫實油畫的代表藝術家,其作品一直被認為是這一板塊的“定海神針”,但他在2014年度寫實油畫的榜單中沒有出現。楊飛雲高價作品的流拍成為焦點,並被視為寫實畫派沒落的依據。

  對此,藏家唐炬認為:“只憑一兩場拍賣會的波段行情早早做結論有失輕率,目光也稍顯短淺。中國藝術正處於深度梳理和結構建樹之中,世界上沒有什麼優秀的作品會過時,過時的永遠是那些一時熱鬧的所謂潮流。”

  冷軍:技法or觀念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中國寫實油畫大器晚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寫實油畫終於找到自我。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何多苓的《春風已經甦醒》……一眾力作成為成熟的標誌。後來陳逸飛、艾軒、楊飛雲、王沂東等人共同成立了“中國寫實畫派”。艾軒説:“中國現在最高水準的寫實主義繪畫絕對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很多西方人對中國的寫實主義繪畫驚訝不已,他們想像不出在古老的東方會有人把西方的藝術推向極致。”

  在架上油畫遭到強烈質疑,寫實主義備受冷遇的當代畫壇,冷軍獨樹一幟,領軍中國當代超寫實主義油畫。他“以極端精確的手法刻畫當代痕跡”,在《五角星》、《關於微笑的設計》、《肖像之相》、《天光》等“極端化寫實”油畫作品中,他將寫實畫法推上一個富於個性化的極致。其作品帶給受眾的視覺“真實感”比攝影還要“逼真”,但在“真實”之中又有完全可以言説的寓意和象徵。

  2001年,冷軍個人畫展在深圳美術館展出,曾被一位身為美術老師的觀眾投訴:“畫家拿攝影照片開展覽,畫展成了攝影展,觀眾感覺受了騙。”

  冷軍的作品被同行認為已經達到“細而不膩,逼真而又非真”的境界。甚至達到歐洲古典大師的繪畫水準。由於“寫的是當下中國人生”,冷軍的油畫給中國觀眾帶來心靈的震撼。

  中國寫實畫派資深評論家郭援朝説,冷軍高度近視,但他對20釐米處的物體卻有超乎常人的視覺,“他畫中人物的頭髮都是立體的,跟微雕一樣,在這方面前後300年,冷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郭援朝認為,很多人説包括冷軍作品在內的寫實油畫有技法而無觀念,這種説法不對。冷軍的創作極具觀念,他的《世紀風景》系列用水泥、鋼筋構成世界地圖就是要表達人類的現時困頓。他的肖像系列除了技法令人驚嘆,還有情感在裏面。藏家高價購買冷軍的畫,也絕不僅僅是因為技法。

  “接地氣”or“過時貨”

  中國現當代寫實油畫歷經百年積澱,已經成為世界繪畫藝術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靳尚誼、陳逸飛、艾軒、楊飛雲、王沂東等中國寫實畫家,在尊重傳統、尊重繪畫語言的同時,以不同的風格和個性,探索對本土情感體驗的獨特表達,成為當代中國油畫創作的一支主體力量。

  藝術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説,很多寫實畫派的畫家注重表現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用從容的技法描繪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洋溢著現實生活的氣息和時代精神,很接地氣。

  廣州畫院車建全認為,藝術語言沒有優劣之分,經典作品應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並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探索。

  對於油畫的價值評判,廣東資深藏家謝奇認為,一幅好的作品應該具備獨特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文化內涵,有著深厚的油畫本體語言,表現出藝術家內心的情感和訴求。

  在當今世界繪畫藝術的學術研究範疇,寫實油畫的處境的確十分尷尬。當攝影甚至影像記錄和再現生活的功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之時,寫實油畫對現實生活單純的複製功能早已無用武之地,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人們對寫實油畫似乎已出現審美疲勞,阿瑟丹托的“藝術終結”的預言仿佛正在應驗。

  國內美術院校去技術化,強調觀念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寫實油畫被邊緣化,似乎已成為“過時的藝術”。

  藝術批評家林明傑認為這是經驗局限造成的誤解。他説,當今的藝術批評對“過時”相當不屑。一個藝術家的創作,如果被批為過時,幾乎是最大的否定和侮辱。徐悲鴻最為美術界詬病的就是:他帶回來的是西方的過時貨,誤導了中國藝術的發展。

  有個笑話:一個餓賊偷食被抓,縣太爺怒曰:“你既然偷吃,我就罰你吃個夠。本老爺最怕吃肥肉,就罰你吃大肥肉兩斤!”

  林明傑認為,有些藝術批評家眼裏的“過時貨”,類似縣太爺眼裏的大肥肉。藝術是人性的真誠表達,這比時髦的“學術價值”更重要。脫離此本質,藝術將失去生存的土壤。被學術界譏為“商品畫”的寫實作品,目前依然是大多數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只要是經典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