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期權策略篇之“保險策略(一)”

  • 發佈時間:2014-12-26 00:47: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期權保險策略,又稱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是指投資者在已經擁有標的證券、或者買入標的證券的同時,買入相應數量的認沽期權。

  該策略的成本等於股票的購買成本加上認沽期權的權利金支出成本。由於在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中,認沽期權為買入持倉,即權利倉,投資者只有權利,沒有義務,因此在採用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時,不需要繳納現金保證金,也不會面臨強行平倉風險。

  通常情況下,大家習慣把這一策略理解為“為手中持有的股票購買保險”,這也是期權為現貨投資者管理投資風險的最常用策略之一。我們先來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直觀地説明一下認沽期權的保護作用。

  王先生以每股12元的價格買入了5000股X股票,同時買入一張該股票認沽期權(行權價為12元,合約單位為5000)。如果到期日X股票價格出現上漲,那麼王先生直接拋售手中的股票即可,認沽期權到期失效。而如果到期日X股票價格跌至12元以下,王先生則可以選擇行權,仍然以每股12元的價格賣出5000股股票,從而避免了12元以下的損失。

  從上面這一簡單的例子中,我們發現認沽期權就好像為股票下跌這一事件買了一個“保險”。當股價上漲的時候,保險並不發生作用,當然“保費”也不會退回;而當股價出現下跌時,這份保險便起到了保護股價的功能。它與購買財産保險類似,投資者在認沽期權的有效期內可以放心地持有股票頭寸,不必再擔心股價下跌。對比現實生活中的保險,“保護性買入認沽”中認沽期權的行權價格,類似于保險中的“免賠額”;投資者購買認沽期權所付出的權利金,類似于保險中的“保費”;而認沽期權的到期時間,則類似于保險中的“保險期限”。因此,“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也稱為“保險策略”。

  從海外成熟市場經驗看,該策略是個人投資者應用最為廣泛的期權交易策略之一。風險較小,易於掌握,屬於期權投資的入門策略,有助於投資者熟悉期權市場的基本特點,了解認沽期權的基本保險功能。

  那麼,投資者在什麼樣的情形下可以使用保護性策略?這一策略會給投資者帶來什麼樣的收益或者損失?使用這一策略又需要注意什麼呢?

  李先生是一名有經驗的、但厭惡風險的投資者,他一直在分析X股票走勢,並根據公司的季度報告和整體宏觀經濟因素,預期未來一個月內X股價會出現明顯上揚。基於這一判斷,李先生希望能夠買入5000股X股票,但又擔心大盤在一個月內出現意外下跌,因此李先生希望能夠控制住股價下跌的風險。

  此時,李先生可以選擇採取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具體操作如下:假設目前股價為每股13.90元,1月到期、行權價為14元的認沽期權權利金為0.15元/股,合約單位為5000。李先生在買入5000股股票的同時,買入一張該認沽期權合約。

  投資者可能會有幾點小疑問:

  1.為什麼只買入一張認沽期權呢?

  因為合約單位為5000,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中股票的數量一般和期權合約對應股票的數量是一致的。

  2.為什麼買入1月份到期而不是其他到期月份的期權呢?

  因為李先生希望保護X股票在一個月內的價格下跌風險。

  3.為什麼選擇的行權價為14元而不是其他行權價呢?

  這是因為,通常行權價選的越低,股價下跌時虧損值越大,所保險的範圍就越小(類似于保險中的免賠額。如果免賠額越低,那麼保險的範圍就越小);但行權價如果選的太高,一方面,權利金將會很貴,同時股價上漲收益的空間也會被壓縮。因此,一般我們會選擇輕度實值、平值或輕度虛值的認沽期權來保護手中的現貨頭寸。這一點,我們將在後續內容通過具體計算加以詳細解釋。

  免責聲明:本欄目刊載的資訊僅為投資者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資訊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資訊做出決策。上海證券交易所力求本欄目刊載的資訊準確可靠,但對這些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證,亦不對因使用該等資訊而引發或可能引發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更多內容敬請瀏覽上交所股票期權投教專區(http://edu.sse.com.cn/option)。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