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應重視發展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

  • 發佈時間:2014-12-15 00:31:1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證券報:對於當前的新型城鎮化,你怎麼看?

  溫鐵軍:在用詞上,現在的提法是城鎮化而不是城市化,這其實是對於此前10年過度城市化的否定。從我的調查研究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還沒有一個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可以歸結為空間平移、集中貧困,由農村貧困人口變為城市貧民窟人口之後反而帶來的結果是貧困標準的上升。大多數拉美國家或者非洲國家要求將貧困標準提升到2美元以上,而中國農村或者印度農村的很多地方貧困標準甚至在1美元以下,原因在於和自然資源結合得更密切一些。

  中國的城市化要靠城鎮化來實現,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相結合。一是城鎮對於中小企業的進入門檻低,城鎮化和中小企業的團地化發展最能節約成本。二是能夠就近地從農村吸納勞動力形成比較低成本的社會保障,就是説這個勞動力如果在城鎮就業,一旦失業了,或者在城鎮創業失敗了,蹬自行車半小時就可以回家,沒有後顧之憂。三是要有利於農民工的返鄉創業。

  中國證券報:這是否意味著政府投資應著力於縣域經濟發展所依託的中心城鎮建設,有哪些政策建議?

  溫鐵軍:是的。中國有三千多個縣級單位和三萬多個建制鎮,大部分基礎設施投資和配套不足,特別是在三要素長期凈流出的傳統農區。2005年中央就強調縣域經濟與城鎮化戰略相結合,就是要繼續用“看得見的手”把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用來加強約一萬個縣域中心城鎮建設,同時賦予優惠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向城鎮集中,拉動非農就業和縣域經濟發展,以這種擴大內需的綜合性舉措來推動城鄉一體化和具有多樣性內涵的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可以吸取改革初期的發展經驗,創新城鎮化與中小企業相結合的發展機制。應由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主導增加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專項投資;同時通過稅收、金融、技術、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為那些能夠與城鎮化相結合的外出農民“返鄉創業”和本地中小企業降低進入城鎮門檻和本地化經營成本,保護中小企業在縣內城鎮的生存環境。

  國家強調生態文明理念要和城鎮化戰略有機結合。在可借鑒的國際經驗中,主流的是低碳經濟和三産化農業相結合;歐洲中産階級人群對農業的定制化需求,催生非主流的創新,比如“三慢(慢城、慢食、慢生活)運動”和“轉型城鎮”相結合。歐洲的轉型城鎮已經發展到3000多個,市民參與城鎮公共綠地改造為有機菜園,把綠化樹林改造成果園,鼓勵市民在有機食品與自主手工産品交換的時候使用本地的非官方貨幣,盡可能縮短“食物足跡”和“生態足跡”,弱化全球化對環境的影響。

  為此,我們要大力促進多功能現代農業與生態多樣性的有機消費結合。一方面通過社會政策和文化創新,促進市民下鄉參與社會化的小型綜合農場建設;另一方面,應該同步發展城鄉群眾為主體的“參與式食品安全認證體系”。

  中國證券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業現代化應該朝什麼方向發展?

  溫鐵軍:農業現代化應由二産化向三産化過渡。

  近20年來,中國農業在二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要看到二産化大潮中形成的面源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目前中國農業的面源污染已經超過了城市,超過了工業。要想進一步提升農業附加值,必須要注意如何讓現代化農業實現全産業鏈的發展,尤其要包括三産的發展,要有意識地減少農業造成的污染,這是政府和企業的共同責任。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戰略,而在農業的落實,就是要逐步恢復農業的生態特性,這應該是有利於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的。

  三産農業的提法,其實早在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有涉及,當時就強調了農業的多功能性。農業龍頭企業要將以往實物形態的農産品交易盡可能形成價值形態的交易,也就是在農業三産化中盡可能佔有高端,而最高端的就是創意和品牌。事實上,只有把二産化、車間化的農業改造成具有三産化開發條件的農業,才能改變二産化農業的雙重外部性,即面源污染和食品的不安全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