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體西用:期貨公司突圍捷徑
- 發佈時間:2014-11-28 00:43:42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實習記者 馬爽
近年來,國內外期貨市場格局均在悄然發生變化,這一過程中,一些國際期貨公司的定位及商業模式已經成為部分國內期貨公司戰略定位的借鑒。
可效倣國際三種業務模式
一直以來,國內期貨公司由於受多方面因素牽制,期貨市場規模較其他金融機構相比整體偏小。
對此,中信期貨董事長袁小文近日在“首屆期貨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培訓班”上表示,目前國內期貨公司規模偏小,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人才不足。多年來,由於期貨公司人才儲備方面呈現出數量太少、品質不高、專業人才不足、流動較快等問題;二是自律風控問題。由於市場長期“被自律”,政策鬆綁後一些期貨公司甚至出現不知如何調整的現象。此外,由於國內期貨市場缺乏創新業務經驗、試錯成本不可控以及放鬆監管後,國內期貨公司自我管控制度、能力、經驗不足等方面問題;三是整合能力方面,包括業內期貨公司間的整合能力不足、跨業整合經驗不足、跨界整合實力不足等。
對此,一些業內人士建議,國內期貨公司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大型期貨公司發展模式來做大做強。“國際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對中國期貨市場和期貨公司在轉型、創新中的定位和選擇有較大的參考價值。”袁小文表示,借鑒、複製也是創新的一種。由於各類客戶的需求是一樣的,差距在於國內的金融環境信用體系、專業人才等要素的缺失,一旦這些要素得到改善,我們的業務可以朝相同方向發展。
國際期貨市場的參與者,根據公司自身發展情況和期貨衍生品業務與公司經營中的定位,主要分為三種商業模式:一是獨立經營型,管理獨立、業務獨立,以經紀業務為主的專業型期貨公司(如新際、RJO、輝立等);二是業務板塊型,僅把期貨業務作為整體業務中的一個部門或一條業務線,保留清算、風控等核心部分的獨立性,如高盛、德銀、匯豐等機構;三是期現專業型,依託現貨背景,掌控供求、運輸、倉儲資訊,利用期貨平臺對衝管理自身風險及上下游鏈風險,如ABCD四大家族等。
學習借鑒要結合實際
國際上,專業化期貨公司業績可圈可點的同時,一些大型金融機構也背靠規模優勢得以發展壯大。
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期貨場內市場客戶總資本1457億美元,約9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前10名公司總資本佔76.6%(1115.83億美元),第一名高盛佔12.83%(190億美元左右);前20名公司總資本為1369.31億美元,市場份額為94%。
具體來看,在第一梯隊(前10名)中,除新際外,其餘9家均為大型金融機構,包括高盛、德銀、瑞銀、美林、花旗、JP摩根、巴克萊資本等;市場保證金規模最大187億美元,最小的60億美元,高盛、新際、JP摩根佔前三名。此外,會員幾乎全部擁有CME清算會員資格和LME會員資格。
袁小文舉例稱,以摩根士丹利為代表的大行利用綜合金融平臺將投資銀行交易公司、貿易公司、經紀公司融為一體,為客戶提供融資、投資、執行、風控等所有服務。目前已經覆蓋全球網路、産品,並實現24小時連續交易、報價等,還提供實物供應、交割,期貨、期權、遠期、互換工具使用,倉儲物流服務、資産證券化、信用強化、結構性産品解決方案。
然而,國際期貨發展也非一帆風順,一些期貨公司甚至在上市後走向沒落。如REFCO(瑞富)、FCStone、曼氏金融這三家公司都曾經是品牌代表,但上市之路卻將他們推向了深淵。對此,袁小文認為,這個過程並不是因為上市的問題,這與公司內部管理積累的問題以及急功近利的戰略有關。“打敗自己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自己。”
整體上,從國際大行的發展路徑看,實現全球化是一條成熟的發展路徑。據了解,國內一些期貨公司也正在穩步向前推進。對此,中信期貨三年前提出的“立足國內,依託香港,進軍全球”的戰略目標,並把明年的工作重點定位為做深做大傳統業務、打好創新業務基礎以及快速佈局國際業務。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