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突破瓶頸的路徑

  • 發佈時間:2014-08-04 08: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周悅

  需緊緊抓住兩條主線:一是平臺化,二是産品化

  自首批期貨公司獲得資産管理業務資格以來,期貨公司資管業務規模並未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截至2013年年底,期貨公司資管規模僅有18億元左右,今年規模可能有所擴大,但增量部分外部投顧居多,期貨公司自己投顧管理的資金規模較小。這也反映出期貨公司並未在資管業務上形成新的盈利增長點。

  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期貨公司資管業務出現目前這種尷尬境況的原因有很多,總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期貨公司資管産品進入門檻高,且收益不穩定,阻礙了投資者的進入。高門檻使得只有較高凈值的客戶才能參與其中,期貨資産專業化管理難以惠及更多的普通投資者。另外,收益的不穩定性也影響了客戶投資資管産品的積極性,固定收益類産品更容易吸引普通投資者。優先類資金收益率雖然有一定吸引力,但是礙于100萬元的門檻,很多普通投資者被拒之門外。

  二是期貨公司缺乏優秀投顧。國內期貨私募的發展遠遠走在了期貨公司資管的前面,大量優秀的投資經理深藏在私募中,並且相當多是因為期貨公司沒有資管和自營牌照而被迫轉戰私募。期貨公司由於近兩年才拿到資管牌照,優秀投資經理人才的流失仍難以抑制,且內部培養投資經理和招聘外部優秀人才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並獲得市場認可。這使得高凈值客戶更願意通過私募介入期貨。

  三是期貨市場本身規模較小限制了資管業務的發展。期貨市場2500億元左右的資金規模,與證券、基金、信託、銀行等相比可謂是滄海一粟,這極大地限制了期貨資管的發展。儘管期貨公司資管可以投資債券、股票等,但人才、渠道、客戶資源的匱乏,以及制度上的一些不便,令其難以在短時間內與券商、基金比肩。

  這三方面原因共同導致了期貨公司資管産品難以滿足不同客戶,特別是普通客戶的投資或理財需求。但是筆者認為,在經紀業務手續費率快速下滑的背景下,期貨創新業務能夠也必須成為期貨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期貨公司如何突破資管業務瓶頸

  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的核心職能是為各類投資者提供投資理財産品。對投資者而言,他們可能並不關注資金最終投向什麼品種或領域,但是其對收益率的要求,以及對風險規避的要求是基本的,也是核心的。因此,緊緊圍繞客戶的這兩個核心需求來發展期貨資管,就一定能突破瓶頸。

  具體來説,筆者認為,期貨公司資産管理業務需抓住兩條主線:一是平臺化,二是産品化。

  所謂平臺化,是指將資産管理業務打造成期貨公司內部投顧孵化平臺、經紀業務拓展平臺。所謂産品化,是要著力為客戶推送品種多樣、可供各種風險偏好客戶選擇的系列産品。資管業務平臺化是産品化的基礎,資管業務産品化是其平臺化的自然延伸和目標。

  資管業務成為經紀業務拓展平臺。期貨公司資管業務在手續費等方面有一定優惠政策,這有助於期貨公司吸引部分私募及資金規模較大的專業投資者進入公司資管平臺。但整個行業手續費率的大幅下調,使得這一競爭優勢並不明顯。期貨公司資管業務支援經紀業務核心仍是做大做強內部管理的資管業務規模。

  資管業務需成為內部投顧孵化平臺。産品多元化、豐富化是資管做大做強的基礎,但在目前環境下,優秀投顧的匱乏以及優秀投顧的私募化,使得期貨公司資管業務難以有大量産品推出。這就需要資管業務充分發揮投顧孵化平臺的作用。

  培養內部投顧方面,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內部競賽及內部自下而上的推薦,遴選公司內部優秀的或者有潛質的投顧人才,使之成為公司自有産品發行的核心投顧資源。特別是期貨行業代客理財一直是屢禁不止的現象,借助內部投顧陽光化,也可以化解期貨公司潛在的違規風險。

  研發實力比較強的期貨公司,可以推進投研一體化。期貨市場交易目前有基本面交易、技術派交易(包括程式化)、高頻交易等,各有各的優勢,但是從目前私募業績排名來看,基本面交易仍是主流。期貨公司可以重點培養比較資深的且有交易興趣的研究員往投資經理方向發展。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期貨公司研發人員流失的問題。

  資管業務需成為外部優秀投顧的匯集平臺。期貨公司內部投顧的培養需要時間,但是外部優秀投顧的發現卻相對容易。在期貨公司資管發展的初期,期貨公司應重視發現外部投顧,並將其匯集在自身資管平台下發行産品,這不失為解決自身力量不足的權宜之計。當然,這也是期貨公司資管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可以為以後的MOM模式打下基礎。

  做到這一點,需要期貨公司資管部門形成一套完善的外部投顧評估方法,對投顧的投資理念、投資風格、風險因素等進行詳細了解,並可以針對不同的投顧開發符合其風格的産品,以豐富資管産品線。

  在此之前,外部投顧的發現與匯集,是一個更加重要和基礎的步驟。就目前看,期貨公司可以有以下幾個方法:一是直接與目前比較知名的私募建立聯繫,這些投資公司業績資訊可以通過私募排排網之類的網站了解並進行初步篩選。二是期貨公司可以舉辦實盤大賽,吸引優秀的投資者來公司平臺交易,並在其中發現優秀的潛在投顧。三是在公司長期交易的客戶中發現有良好交易業績的客戶,將其劃入外部投顧池中。

  內外投顧産品化。內外部投顧的遴選最終仍是落腳于為不同客戶開發不同的産品系列。在投顧甄選出來後,即可為其設計相關産品,並最終豐富資管産品線。

  當前期貨公司資管産品難以滿足客戶需求,儘管投顧豐富化、差異化後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情況。但是一對多的限制以及收益的不確定性,仍會影響普通客戶的參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將需要募集的産品打包資産證券化後在其他市場上出售,實現碎片化銷售。比如某機構可作為投資人先行按照100萬元最低門檻購入資管産品,該機構再將所購入産品在其他市場上證券化、碎片化,最終通過合法合規的金融創新(如與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合作)解決資金募集門檻過高的問題。

  但這仍未解決産品收益不穩定的問題,期貨公司資管可以從“優先—劣後”類的結構化産品上尋找突破口。目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優先—劣後”類産品優先部分在期貨公司嚴格風控下,可以實現劣後資金所承諾的收益。如果將這部分優先資金打包,經過以上碎片化處理,優先資金的募集將變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時也能滿足普通投資者的理財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期貨公司可以起到類似于信託公司募集資金的作用,一方面發起相對較高收益率的産品(優先資金的打包及碎片化),另一方面通過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形成新的盈利點。比如,外部投顧所出劣後資金可以承受7%的優先資金成本,期貨公司可以發行6.5%預期收益率的打包産品,從而在募集資金中獲得0.5%的利差。這使得期貨公司資管的盈利來源多元化,如內部投顧表現分成、資管正常管理費、産品發行利差等多個收入來源。

  當然以上是在目前制度要求下通過金融創新的方式規避目前一對一、高門檻、不能承諾收益等限制。筆者認為,無論是從期貨行業長遠發展,還是從滿足大眾投資理財需求角度看,監管層都應儘快通過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的一對多,特別是允許期貨公司直接對優先資金進一步産品化、分散化募集,而不需要再經過基金、券商類公司打包。

  對資管業務部門的要求進一步提升

  儘管交易能力是期貨公司資管的核心競爭力,但期貨公司資管如果走平臺化、産品化之路,勢必要提高自身風控能力和産品設計能力。

  資管風控在MOM模式下將面臨大量總賬戶及子賬戶的風險監控。這就要求期貨公司資管在交易、風控系統上投入更多人力及物力。特別是為保證優先資金能夠獲得預期收益,風控端必須嚴格對交易賬戶進行止損操作。強大的風控將是期貨公司資管未來發展的重要保障。

  根據客戶不同需求來開發不同産品,也需要一個強大的産品團隊。這個産品團隊一方面要識別客戶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對公司內外投顧資源的風格特點等有詳細了解,能夠實現交易能力向産品需求的順利轉化。

  總體來看,期貨資管目前的瓶頸更多仍是在制度層面。以上的建議在制度限制下雖可以實現,但難免增加成本。如果相關制度約束得以解除或降低,期貨公司則可更加專注于內外部投顧的培養和發現,以及産品的設計和銷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