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代表委員呼籲遏制環境污染“此起彼伏”(2)

  破解經濟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在生態保護中開發、在經濟建設中保護生態,對很多地方的主政者而言,是擺在面前的難題。

  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書記蘇榮就坦言,既發展經濟,又保護好環境,是經濟學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如何解開這道難題?蘇榮代表明確表示,要堅決堵住污染源,無論是什麼樣的有效益的項目,只要是污染較重的,一律不引進,寧肯不要眼前的政績,不要這樣的速度,“只有如此,才能保住我們的生態”。

  卜漱和委員建議説,地方招商引資,千萬不能把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建在沿湖及入湖支流的兩邊。在開發旅遊時,相關部門如旅遊局、水利部、環保部要聯合劃定旅遊區,嚴格限制賓館和旅遊設施建設。此外,還要建立一個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在限制湖泊江河的上游發展時,要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人大代表、廣西林業廳廳長陳秋華舉例説,石漠化已成為大部分貧困地區的災害之源、貧困之因、落後之根。他建議,國家應儘快將全國451個石漠化縣(區、市)列入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範圍,並將石漠化治理補助標準由每平方公里20萬元提高到30萬元,其中,林草植被恢復建設投資應佔總投資的60%以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遏制石漠化的加劇,才能確保扶貧攻堅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前提是轉變發展方式

  在代表、委員們討論的會場和就餐的場所,節能減排的做法隨處可見。如寫有“給水瓶做記號,並請喝完”的瓶裝水、廢報紙做成的鉛筆、正反兩面列印的文件等。

  兩會,是環保的呼籲場所,也是踐行之地。

  人大代表、北京市原崇文區環衛三隊隊長關闊山建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每個人應該從身邊做起,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度電,做好垃圾分類等。政府、公眾共同使力,才能事半功倍。

  落實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環保要求,在代表、委員看來,前提是轉變發展方式,關鍵在於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共同行動。如果沒有對子孫後代負責的自覺意識,沒有為發展留後勁兒的科學觀念,即便有法規約束,環保問題也會“此起彼伏”,難以根治。

  卜漱和委員強調,地方政府一定要意識到污染的嚴重後果。污染以後再來治理,代價太大太沉重,而且有可能不能逆轉。

  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儲亞平建議,加大對節能減排設備自主創新的支援力度,建立節能減排設施投入經濟補償機制;完善減排政策,研究出臺企業生産、居民生活減排的獎勵措施。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張意軒 鄭娜 龐革平
  • 編輯:藍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