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原環保總局副局長:去年中國環境污染損失超2萬億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日前指出,我國環境狀況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其中,一些重點流域、海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區域和城市大氣灰霾現象突出,農村環境污染加劇,重金屬、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顯現。本報嘗試通過財經視角解讀環保戰略,並邀請兩會代表、官員、學者共同預判未來一年的節能環保形勢。

  哪些環境污染最“燒錢”?

  《經濟參考報》:近年來環境事故頻發,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目前哪些領域的環境問題造成的損失最大?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我國每年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失包括兩類:一類是財産性損失,如企業的污水處理成本、農漁業的收成損失,包括部分生態損失。另一類是健康損失,這類損失計算起來更困難。水污染更側重於財産性損失,大氣污染更側重於健康損失。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銀行、原國家環保總局以及一些科研單位曾經分別做過研究。環境損失(財産性損失和健康損失)佔中國GDP的比重少則為3%至4%,多則達到11%左右。這兩年沒進行過相關研究,但我估計,環境損失佔中國GDP的比重可能達到5%至6%。2011年中國GDP為47萬億多,據此折算,環境污染造成損失將達到2.35萬億至2.82萬億元,也就是超過2萬億元。

  此外,突發性事件(環境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比如廣西鎘污染發生後,在企業有能力賠付前,財政需要先行投入,用於應急監測、流域攔截、污染治理等。這些事故還會造成更長遠、間接的生態系統破壞。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教授:很多環境污染是不可逆轉的,也就是説,事後花多少錢都恢復不來。美國一位經濟學家曾做過相關研究,環境污染每製造1塊錢的利潤,卻要花60塊錢來治理,還要花15塊錢去看病。因此,制止環境污染的發生最省錢,污染後才想到治理最燒錢。

  環保部幾年前曾經做過一次綠色GDP核算的試點,各省紛紛報名,但統計結果最終並未公佈。國際通用的資源成本指標體系包括7項,我國只採納了其中1項“污染治理成本”裏面的“大氣、污染、水污染”這很小的一部分,就把GDP拉下來一大塊,至少降低一半。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飛達集團董事長朱國平:我認為,電鍍污染造成的損失很嚴重。蘇南遍佈生産蓄電池、手機和電腦外殼的中小鄉鎮企業,排放的硫酸和重金屬會滲透到河水和地底下。建議國家採取嚴厲措施,加強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家庭企業的排污管理;建議推動企業與政府的污水管道對接,使污水集中進入處理站。

  哪些環保領域最“缺錢”?

  《經濟參考報》:目前哪些領域的環保投入最需要加大投資,尤其是財政投資?

  王玉慶:環保投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財政投入,一類是社會投入(以企業為主)。最迫切需要財政投入的是水污染防治,其中主要是公共污水處理廠(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園區工業污水處理等)的建設,包括管網建設在內,要確保污水處理廠達到設計能力,確保達標排放;下一步改造升級以達到脫磷脫氮的要求,這需要增加投資,還有城市的垃圾處理廠,發展垃圾焚燒成本也是比較高的。這些方面預計每年需要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上千億。

  雖然當前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但縣、鎮(含)及以下的污水處理還不在統計範圍內,其管網配套還沒有完全跟上,很多地方還是空白。

  在重金屬處理方面,對於一些企業搬遷、改制、轉産、倒閉遺留的重金屬土壤污染問題,如雲南陸良的鉻渣污染,如果污染土地重新開發需要治理,財政要予以扶持。至於大氣污染防治領域,財政應該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下更大決心。

  此外,環保部門能力建設方面迫切需要增加財政投入。首先是監測能力。其次是環境突發事故應急處理能力,需要交通、通訊、現場監測和其他一些手段。再次還有人員培訓。最後是風險預警方面的基礎研究、規劃設計、政策調研等。

  呂忠梅:財政補貼很有必要,但光靠政府擴大財政支出去搞環境治理,是遠遠不夠的。政府把環境作為公共産品去投錢,會造成企業和老百姓搭便車,最終“企業污染,政府買單,百姓受害”。政府應該構建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通過排污收費和未來徵收的環保稅,實現企業的“外部成本內部化”,避免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情況發生。

  此外,政府應該加大環境基準研究方面的投入。我們要搞清楚中國目前的環境容量有多大,最多能接納多少污染物?“限期治理”的“及格線”定在哪?地方環保部門在轄區內怎樣監管才算“執行到位”?

  “十二五”要“賺快錢”還是“賺慢錢”?

  《經濟參考報》:此前多位專家向本報表示,隨著今年“工業穩增長”被放在突出位置,工業節能形勢將更加嚴峻。“保出口”的外貿政策也不利於對“兩高一資”産品取消出口關稅。那麼如何評估今年乃至整個“十二五”的節能減排形勢?

  王玉慶:實際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同比增速目標從往年的8%左右調低到7.5%,透露出一個信號———“穩增長”不一定就要“穩住8%甚至10%的增長”,從而為民生投入、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留下一定空間。不要把“保出口”“增就業”與節能減排對立起來。相反,環保投入既有社會效益,又能通過環保産業發展形成經濟效益,近幾年環保産業每年同比增長15%以上,高於GDP增速。

  不過,今年要全面完成節能減排指標,難度相當大。

  在節能方面,結構調整力度如果不夠,高耗能行業如果高位運作,第三産業佔比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光靠關停一些小項目,節能目標將很難完成。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房地産、交通運輸等基建項目對鋼鐵、水泥等需求很大,重化工還有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受地方的財政和政績因素影響,各省都在上工業項目,産業集中度不夠高,落後産能淘汰力度不夠大,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能耗較高、治污較難。

  在環保尤其是氮氧化物減排目標方面,去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很多環保工程的設計研究和建設運營需要一定時間,要到後三年才能顯現效果。比如煤電脫硝,既有成本難題,又有技術難題。近幾年汽車銷量大增,石油消耗較快,今年的環保形勢仍不樂觀,重點是打好基礎、政策到位,明年環保形勢才有望改善。

  《經濟參考報》:有的污染企業會抱怨,人家偷排污染物賺了錢;我們搞環保要投入很大的資金,成本都轉嫁到産品裏,在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了。您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朱國平:中國企業過去靠消耗資源、污染環境和極低的勞動力成本,創造微薄的利潤。這個時代即將結束。“十一五”期間,國家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非常及時。

  如果産值和環境只能“二選一”,我們會首先選擇環境。飛達集團每年用在污水處理、煙塵處理、環境美化等方面的環保投入,佔到集團總投入的5%,基本改變了“臟亂差”的小農經濟的發展模式。

  現在結構性招工難,員工對工作挑挑揀揀。只有企業環境好了,員工健康幸福了,企業才能養得了員工,招得了員工,成為“百年老店”。實際上,隨著國家環保標準和監管越來越嚴,環保是早晚要搞的,晚搞不如早搞。

  •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梁嘉琳
  • 編輯:藍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