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代表委員求解實體經濟發展困局

  去年溫州、鄂爾多斯等地爆發的民間借貸危機,令我國實體經濟潛在的空心化風險浮出水面,引發了政府的高度關注。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金融工作會議上均強調,要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

  實體經濟主要是指農業、製造業以及傳統服務業等。從國際經驗來看,實體經濟的興盛無疑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基。譬如,在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雙重打壓下,德國經濟依然欣欣向榮,原因很簡單:德國注重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其工業製造業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在本屆兩會期間,如何推動和鞏固實體經濟發展,防範潛在的空心化危險也成了本次兩會代表委員們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為此,民建中央、農工和全國工商聯還聯名向本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強本固基維護實體經濟堅實基礎》的一號提案。

  金融:

  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過去是融資難,現在是在向融資貴、企業融不起資的方向演變。”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莊聰生昨日在“大力發展實際經濟,打牢經濟發展基礎”提案辦理協商會上表示。

  他分析説:“目前銀行利率為6%,一般情況下企業貸款利率會上浮40%到10%,再加上開據承兌匯票貼息、擔保、審計等費用,實際融資成本超過2分(年利率24%),小額貸款公司利息一般超過銀行4倍,大概為22%~24%。對應各行業的利潤來看,地産為28%,壟斷行業如石油開採為98%,煙草是41%;一般工業行業只有6.4%,紡織業甚至是4.7%。除了壟斷和資源等高利潤行業外,如此資金成本下,一般企業根本掙不到錢。所以,即便現在銀行有貸款額度給企業,企業也不敢用,由此産生了‘不融資等死,融了資自己去找死’的奇怪現象。”

  莊聰生認為,應該加快金融體系改革,多成立村鎮銀行、社區銀行,引導民間資本流入實體經濟。但有個“玻璃門”,即政策規定的必須由國有商業銀行發起並控股20%以上,這需要對制度規則重新梳理。

  對此,央行副行長劉士余表示,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一是要消除實際操作上的障礙,比如中小銀行、社區銀行破産風險較高,需要與之對應的存款保險制度;二是加強工具創新,由於大企業佔用信貸額度太多,可以通過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將大企業的融資需求轉移到裏面,騰出信貸空間,用於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三是推進資産證券化,將銀行表內業務表外化,降低銀行融資壓力對資本市場的衝擊以及對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四是配合證監會研究中小企業的中小企業私募債券。

  除了間接融資方式外,代表委員們認為,還可以通過成立産業基金、發展場外交易市場等方式作為補充,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徐曉蘭建議,成立由國家投資引導、吸納社會資本的千億元級實體産業投資基金,用於鼓勵企業海外兼併重組和做大做強。

  民建中央委員葛俊傑則建議,由産業投資集團發起成立産業投資資金,推動産業鏈和價值鏈的整合。他表示:“現在很多PE(私募股權)基金都是在制度紅利裏面找空間,進入企業是為了將來IPO(新股發行)之後的退出。要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還是得靠産業投資基金。”

  此外,民建天津市委會副主委董維忠建議,雖然現在有了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但絕大多數企業還是上市無門,希望儘快開設場外交易市場(即OTC市場),為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提供平臺。

  財稅:

  減稅操作空間非常之大

  除了金融上的扶持政策之外,財稅政策也是夯實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向。不止一位代表委員建議,通過減稅的方式為企業讓利,並建議,可以首先從營業稅和增值稅上入手。

  營業稅與增值稅分屬地方和中央財政第一大稅種。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103740億元,其中,營業稅收入13679億元,增值稅收入24267億元。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營業稅存在重復增收的問題,不利於服務業的發展。

  據介紹,1994年分稅制改革將工業産品稅改為增值稅,使我國工業製造領域在過去十多年取得長足進步。但由於條件不足,當時增值稅改革並不徹底。因此,本次增值稅在服務業領域擴容,既是結構性減稅的主要動作,又是促使經濟結構向服務業轉型的關鍵舉措。“上海率先啟動,就是看準了經濟轉型的長期趨勢。現在很多其他地方表示要跟進,也説明瞭對財稅改革和經濟轉型的迫切需求。” 許善達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監事會主席蔣應曾參與上海營業稅轉增值稅改革工作,據他回憶,上海稅改實際是在2009年5月啟動,最初由中央和地方的多家研究機構做一個“現代服務業稅制改革”的課題,在去年兩會上一部分政協委員就此發表提案,今年1月1日上海正式啟動稅改試點。

  “從這兩個月的運作情況來看,有12萬戶試點企業,其中年銷售額低於500萬元的小規模企業佔70%,它們的稅賦有較大幅度下降。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一般規模企業,稅賦總體下降。但也有一部分企業反映稅賦增加了。對此,上海拿出了專門資金,實行過渡性的財政扶持政策。” 蔣應表示。

  許善達估計,未來幾年內,營業稅改革總體減稅效應將超千億元規模,但地方政府短期將面臨財政收入減少的問題,特別是在當前土地財政受到掣肘的情況下。“這相當於養雞生蛋和殺雞取卵的故事,把服務業做大,擴大稅基,長久來説是有利的。”許善達説,況且,作為制度安排,稅改後增值稅仍保留給地方,同時中央也在幫助地方發債。

  另外,企業界對下調增值稅稅率的呼聲也很高。全國政協委員,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在政協分組討論會上表示,聯想在中國的毛利率大概是15%,但中國增值稅就有17%。在美國毛利是約20%,美國消費稅不超過10%。“聯想沒有歧視中國消費者的行為,大家對價格感覺上有差異,主要是稅收和報價的不同。”

  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也建議,將17%的基本稅率降為15%,將實行13%稅率的降為11%。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實行更低的增值稅率。他認為,進一步降低增值稅稅負,有助於拉動國內需求。

  目前,國內主要有13%和17%兩檔增值稅率,若稅率下調2%,減稅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

  莊聰生表示:“每年財政收入增長20%以上,實際上減稅操作的空間非常之大,最有效的就是實施普惠制的減稅措施。”

  調結構:

  新興、傳統産業兩頭並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調結構、促經濟發展作為一個重點。明確推動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健康發展,在控制增量,優化存量同時,提高鋼鐵、水泥等傳統産業的集中度和規模效益。落實並完善促進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實施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援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

  對此,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董事長任洪斌表示,高端裝備製造業是製造業水準的集中體現,也是一國國力的重要標誌。但我國裝備製造業“大而不強”,2011年我國機械工業對德國、日本的貿易逆差分別高達492億美元和578億美元。關鍵部件和核心技術為他國掌握。任洪斌認為,現階段中國的製造企業應該改變增長方式,要由規模擴張轉向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以及管理創新這樣一些因素來驅動它的內生增長,真正實現有品質的增長。他建議通過引進技術、制定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採購政策,鼓勵和支援國內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比如,以國內市場需求作為籌碼,按照市場規則,迫使發達國家向我國轉讓技術,放鬆對我國高端裝備的出口管制。

  “現在國家很重視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但對於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也應該上升到同樣的高度。”葛俊傑表示,世界500強中包括百事可樂、雀巢、家樂福等都屬於傳統産業,中國13億人口,傳統産業也有很好基礎,未來應該走一條傳統産業新興化的道路。民進中央姚立迎指出,傳統製造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是發展新興産業的工業基礎。發展實體經濟、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必須大力促進我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他就傳統製造業升級提案建議:一是加快發展為中小製造企業提供服務的生産性服務業,由政府整合科技、培訓資源,建立公共技術平臺,面向地區和行業內的中小製造企業開放;二是推進製造業自主創新;三是鼓勵行業協會發揮更大作用,向會員企業提供技術、資訊、諮詢、法律等多方面的服務。適度擴大行業協會的話語權和建議權,讓其在市場引導、行業自律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就此,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王慶雲表示,事實上政府圍繞發展新興産業和傳統産業升級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編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制定出臺稅收、金融、投資、人才鼓勵方面的優惠政策。目前正在編制《十二五服務業發展規劃》,這是我國服務業第一個專項規劃。另外,今年發改委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針對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國36條》提出具體實施細則並落到實處。

  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則表示,將採取以下措施發展實體經濟:一是加快推進中央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擴大建立規範董事會的企業範圍,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二是繼續推進央企重組,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提高産業集中度。目前國資委已經制定了中央企業佈局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和中央企業十二五轉型升級戰略實施綱要。三是加大科技創新考核力度;四是加強央企主業管理,嚴格控制非主業投資。五是鼓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産收購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目前國資委已經研究起草了關於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積極引進民間投資的指導意見。

  過去是融資難,現在是在向融資貴、企業融不起資的方向演變。應該加快金融體系改革,多成立村鎮銀行、社區銀行,引導民間資本流入實體經濟。

  ——莊聰生

  成立由國家投資引導、吸納社會資本的千億元級實體産業投資基金,用於鼓勵企業海外兼併重組和做大做強。

  ——徐曉蘭

  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實行更低的增值稅率。進一步降低增值稅稅負,有助於拉動國內需求。

  ——李東生

  現在國家很重視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但對於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也應該上升到同樣的高度。中國13億人口,傳統産業也有很好基礎,未來應該走一條傳統産業新興化的道路。

  • 來源:東方網 作者:葛俊傑
  • 編輯:陳曉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