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四川成都邛崍市冉義鎮的種植大戶黃光倫和九龍村的農戶續簽了土地流轉合同,租期從原來的3年變為了10年,這多少讓黃光倫感到有些意外!
“村裏怕業主跑了,一直不願意把合同期限簽太長;但租期太短,農戶若是到期收地,我們投入的基礎設施不就打了水漂?”黃光倫告訴記者,這些年出現的各種土地流轉糾紛,讓農戶和業主都有各自的顧慮。
針對近年來土地流轉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尤其是因流入方違約或經營不善而導致農民權益受損的情況屢有發生。2014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要加強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建立風險保障金制度,防止浪費農地資源、損害農民土地權益。
土地流轉風險防範機制要怎麼建?2015年以來,成都市以“預流轉+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模式為突破,在全國率先引進現代保險制度,利用保險的風險分散機制,讓預流轉引進的業主和當地農戶吃上了“定心丸”。今年,成都市財政列支1000萬元專項資金,進一步在全市推廣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建起了一套現代高效的農村土地流轉風險保障機制,為農村土地流轉拴上了“保險繩”。黃光倫便是首批受益者之一。
“預流轉”引來金鳳凰邛崍首“吃螃蟹”嘗試履約保險
最近這兩年,因為土地入市“掛牌”推介的成功運作,原本並不起眼的邛崍市水口鎮鍾山社區突然有了名氣,前來取經者絡繹不絕。
原來,出於當地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強烈願望,2013年底,鍾山社區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鍾山旅遊開發公司,並結合當地土地現狀、産業資源等條件,收集流轉意願,統一流轉價格,與群眾簽訂了1650畝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預流轉”協議。由公司對地塊進行整體策劃和標準化包裝,再交由成都市農村産權交易所“掛牌”推介,數家企業前來考察洽談。
眼看大項目來了,農戶們的態度卻有些冷淡。“萬一又跑了怎麼辦?”不少村民提出業主必須按土地流轉面積交納50萬元保證金。
原來,鍾山社區在2008年汶川地震災後重建中,建起了新村集中居住,耕作半徑加大,村民都想將土地流轉出去。2012年,村裏好不容易引進了萬壽菊種植項目。沒想到,僅僅一年時間,老闆就因為經營不善撤資走人。土地在短期內難以復耕,損失達30多萬元。
為這保證金,流轉雙方僵持不下,項目一度擱置難以推進。這時,有人提出“能不能找個第三方,為農戶和項目業主做個中間人呢”?履約擔保正好對上路子。
鍾山社區引進履約擔保的經驗給邛崍帶來了啟發。邛崍市農林局局長陳漢雲表示,邛崍是農業大縣,全市農村土地確權面積68萬畝,目前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已接近40%。“從2005年興起土地流轉開始,至今已出現約9宗影響較大的業主欠租事件,涉及面積約1.7萬畝,小宗的就更多了。”陳漢雲表示,這不僅造成了短期內土地的撂荒,而且不利於農村社會穩定。
去年6月,邛崍市提出借鑒鍾山社區農村産權“預流轉”經驗,在全市逐步鋪開土地流轉行為擔保或履約保證保險。12月,中華聯合財産保險公司與冉義鎮的友良種植合作社簽下全國首單農村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合同,填補了農業保險品種在土地流轉領域的空白。
“業主若是違約,損失將由保險公司賠付。”邛崍市委常委、統戰部長王平表示,“預流轉+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充分調動和激發了土地流轉雙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健康發展拴上了“保險繩”。
政府補貼全域推廣60萬元保費帶來2000萬元保障
“近年來,隨著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成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已接近400萬畝,約佔耕地總面積的60%。在土地流轉率不斷提高的同時,土地流轉糾紛也不時出現,尤其是項目爛尾農民權益受損的事件影響十分惡劣。”成都市農委副主任潘斌認為,與由政府財政撥款專設土地流轉風險基金、業主繳納風險保證金的傳統方式相比,履約保證保險利用了現代保險制度的風險分散機制,以極少的投入便撬動了巨大的風險保障,值得推廣。
為促進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的全面推開,今年成都市級財政列支專項資金,用於保費補貼,以充分調動土地流轉農戶和規模經營業主參保積極性。
那麼,履約保險究竟劃不划算?不久前買了保險的種植大戶黃光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800元/畝的租金計算,費率3%,保費為24元/畝,政府補貼50%,每畝地只需承擔12元保費,1000畝地就是1.2萬元,比起一次性交幾十萬元的保證金,當然是買保險好!”黃光倫表示,退一步説,不僅農戶怕業主毀約,業主也怕,改土、建渠投入那麼大,若是農戶單方面撕毀協議,投入就打了水漂,保險公司就要分擔由此造成的損失。
在政策引導下,今年,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在新津、崇州、大邑等10余個區縣陸續取得突破。土地流轉率達到85%的邛崍冉義鎮響應最快。
冉義鎮鎮長張麗介紹,冉義鎮農民的集中居住率達到了85%,耕作半徑的擴大促進了土地流轉的加速。近年來,通過“預流轉”模式,全鎮3萬畝耕地,流轉集中經營的有2.6萬畝,其中2.4萬畝今年投保了履約保證保險,60萬元保費帶來近2000萬元風險保障。
在土地規範流轉之後,冉義將全鎮10個村的土地合作社及33個種養大戶組織起來,成立了稻香土地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胡華鵬説:“聯合社全程土壤改良、綠色防控,打造冉義貢米品牌,去年每斤大米賣到了8元錢,比普通大米價格翻了兩番。”
成都市農委農經處處長曾定透露,目前正著手起草推進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的意見,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和政策扶持體系,爭取3年內全市50畝以上規模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參保覆蓋面達到90%以上。
前景看好難點突破加快制度銜接保證順暢運作
農村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引起了各大保險公司的興趣。目前已有中華聯合財險、人保財險、錦泰財險以及平安財險四家保險公司通過公開比選程式入圍,獲得承保資格。
“隨著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的不斷攀升,土地流轉保險的發展前景被業界看好,只要市場培育起來,即使政府不再補貼,空間依然很大。”中華聯合財險成都中心支公司總經理助理田杭告訴記者,看到這片市場“藍海”,各大保險公司都積極跟進。
然而,作為一項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帆風順。田杭表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中華聯合財險共計承保近5萬畝。從實際推進情況來看,仍然存在以下三大難點:
一是農戶認識尚需加強。根據前期邛崍的試點方案,農戶與業主按2:8的比例承擔保費,政府補貼後,農戶每畝只需繳納約3元錢,但保費收取情況卻很不理想,業主代付的不在少數。一些農戶認為,目前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地,因此不存在風險。
二是前期調查需要得到更多支援。由於農村土地經營權登記頒證遵循自願原則,從前期推進情況看,業主申請頒證比例不高,這就對保險業務前期審查帶來了壓力。此外,一些業主對保險公司財産調查也存在排斥情緒。
三是失約出險處理機制亟待建立。由於對象的特殊性,一旦出險,就涉及對地面物的處理、土地的再流轉等一系列問題,在政府相關部門主導下,建立一套標準科學的處理流程十分迫切。
對此,潘斌也表示,履約保險只是土地流轉制度中的一個方面,要順暢運作並充分發揮作用,前期、中期、後期都有賴於相關制度的配合支援。
目前成都各項制度銜接的步伐已經加快。“一方面成都已經建立起了農村産權交易鑒證制度,而且隨著農村兩權抵押試點的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證的含金量將大幅度提升,業主辦證的積極性也將明顯提高,土地流轉合法性審查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潘斌透露,在失約出險處理機制建立上,成都市也已經有所籌劃,可能于年內籌建專業的農村産權處置公司,以解決金融機構對農村産權處置能力不足的難題。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土地流出方與流入方對履約保證保險的接受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這要求保險公司從多方面完善産品。例如建立風險評價機制,探索浮動費率制度;從土地流轉雙方的需求出發,創新保險品種,突破單一格局等。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