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佘 穎
在青島,每天早晚都有1834台黃色校車穿行在城鄉道路上,接送400多所學校的12萬中小學生。
自2011年9月22日首條專業校車線路開通,5年間,交運集團青島溫馨校車公司開通線路3200余條,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校車全域覆蓋,並成為全國最大的專業校車公司。
由政府補貼、企業運營的校車不僅解決了家長接送孩子的後顧之憂,更成為安全又快樂的第二課堂,將一路歡笑的孩子們接到學校,送回家中。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來到青島,一探“溫馨校車”。
孩子的第二課堂
6月23日下午3點50分,濛濛細雨中,青島市嶗山區張村河小學門前土路盡頭,緩緩駛來一隊黃色大鼻子校車。一輛接一輛,很快,十幾輛校車就並排停在了學校門口的空地上。
一位40多歲的大姐抹了一把雨披上的雨水,趕緊把自己的電動摩托往旁邊挪了挪,“這是來接學生的,可好了,不像我們騎車濕乎乎的”。
似乎是聽見了她的話,魯BQ5375號校車隨車照管員王芝傑走下車來,伸手試了試雨滴大小,轉身從車廂裏翻出兩把雨傘。“準備著,萬一有孩子沒帶傘呢。”王芝傑邊拿傘邊對記者説,眼睛卻看向校園。
這是一所建在城鄉接合部的鄉村小學,1500多名學生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外來務工子弟。除了學校周邊5公里以內的孩子,1300多名學生每天都由校車接送,最遠的線路達12公里,最近的5公里。早上7點,校車準時到接送點接孩子,下午4點,校車來接送點等孩子們回家。
下午4點10分,原本安靜的校園裏響起了孩子們的聲音。王芝傑立即跑下車,站到車門口等待。
一群群背著書包的孩子們走出校門,向著各自的校車奔去。王芝傑笑著大聲招呼學生們排隊。不到10分鐘,這輛40多個座位的校車就坐滿了。
王芝傑核對完當天的學生名單,確認到齊後,又要求學生們全部係好安全帶,才示意司機開車。
鄉間土路並不平整,王芝傑搖搖晃晃地扶了一下座椅才站穩。按照公司要求,照管員全程不能坐下,她必須檢查學生是否坐好,並組織車廂文化活動。
“現在正是食品安全周,今天就要考考大家食品安全的知識!”王芝傑站在車頭,開始了今天的第二課堂,“誰能告訴我,‘三無産品’是什麼意思啊?”
話音剛落,一個小男孩就搶著説:“我知道,沒有生産廠家,沒有生産日期,沒有……”
自第一條校車線路開通,溫馨校車就堅持不做只接送孩子上下學的交通工具,而是要把車廂打造成學生的第二課堂。照管員們每天都根據不同的節日、主題與學生們互動,傳統文化、民間習俗、音樂、美術、科普、環保、消防安全、普法教育樣樣不落,把校車車廂變成同學們的延伸課堂。
魯BQ5375校車線路只有5公里長,車程不過10來分鐘。沒幾個問題,終點站董家社區就到了。跟往常一樣,王芝傑安排三排座的學生先下,兩排座的稍等,自己則站到校車門口照顧孩子們上下車。
此時在董家下莊公交站路口,李繼鳳正帶著兒子等著接女兒。女兒趙玉婷上四年級,一年級下學期時正好趕上校車開通。
李繼鳳告訴記者,以前女兒坐村裏私人的麵包車上學,沒有固定座位。每天早上7點發車,她6點就得來排隊佔座兒,大冬天的凍得直打哆嗦。現在只要6點50分把女兒送到,上車都有座,還有老師帶著。“放心得很,一年才400元!”
確保安全上下學
放下一車學生,魯BQ5375車又掉頭駛回學校,去接下一批學生。這時記者注意到,司機張建軍剛才是特意把車倒進了丁字路口的一塊空地,車頭衝著主幹道,讓學生在僻靜點的小馬路一側下車。
張建軍告訴記者,鄉村道路不過四五米寬,車流量卻非常大,汽車、三輪車、電動車、自行車開的速度都挺快,所以校車的停車點都經過精心挑選,保證孩子們不在交通幹道上下車,減少安全隱患。
“安全是校車的核心。”交運集團(青島)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永康回憶説,“剛開始經營校車時,有很多人反對,因為覺得安全風險太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顧慮就忽略孩子們的安全。只要保障措施得力,校車就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首先要確保校車品質。青島交運採購了專業的大鼻子校車,每輛售價超過40萬元,也有部分29座的中型校車,絕不是非國標車輛,更不是報廢車,杜絕了校車自身隱患。
採購回來的校車還要安裝3G視頻監控系統,由監控中心對運作中的車輛進行實時監控;安裝輪胎監測警示系統,對車輛輪胎氣壓、胎體溫度實時監測,異常報警。雖然校車固定的行駛路線不過10多公里,但所有校車全部安裝了車載黑匣子與北斗導航系統,依靠衛星定位系統結合“交運·藍狐”智慧管理系統,全面監測車輛運作技術參數、了解車輛動態和超速警示,確保車輛運作安全。
不僅如此,所有校車還安裝有發動機艙滅火彈、冬季暖風除霜系統、後置逃生門、外置警示鈴、大容量滅火器等安全裝置,即使遇到意外,也能保證孩子們儘快撤離。
王芝傑特別提醒記者注意校車前排右側窗戶。“遇到險情,慌張的學生哪有力氣砸車窗,而且普通玻璃碎了也危險,所以集團全部校車都安裝了應急窗口自爆系統。”王芝傑指著玻璃窗旁加了保護罩的紅色按鈕説,“只要輕輕一按,玻璃就自動破碎,整塊脫落,形成逃生通道。”
此外,交運集團要求校車駕駛員必須持有A證,也就是大客車駕駛證。同時,駕駛員必須具備3年以上大客車駕駛經驗,且沒有出過事故。實際上,根據記者採訪,交運集團的校車司機大都擁有十幾年以上的大客車安全駕駛經驗。
平時,公司對駕駛員的學習培訓也沒有落下。新入職的老司機不光要進行考試上崗,每月還有安全例會。公司還編制了幾大本校車安全管理手冊和行車作業指導書,要求司機們嚴格遵循,並定期考核。
“校車公司的安全檢查和日常管理嚴得狠,我們只要經常提醒,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指導意見。”青島市車輛管理所警官馬南海已經跟校車公司打了5年交道。自2011年9月第一輛校車開通以來,他幾乎每個月都要來兩三次,進行安全教育,檢查車輛情況,查詢違章記錄。“可一次也沒查到!”
交運集團(青島)副總經理、溫馨校車公司總經理毛德豐相信,憑藉標準化管理和應急措施,校車可以保證孩子們100%安全上學,100%安全回家。
可定制校車線路
跟一般的公交車不同,校車處處都有一顆童心:刷卡機上印著藍精靈,笑嘻嘻地歡迎孩子們;座位號用“蘋果A”“香蕉B”“櫻桃C”區分,方便孩子們認準自己的座位。車廂前方裝飾著少先隊隊徽,車廂裏設有圖書角,還貼有孩子們的剪紙、繪畫、書法等作品,就像一個流動的藝術展覽。
校車就像機器貓的萬能口袋,常用藥、紙巾盒、文具盒、雨傘、垃圾袋、衛生桶,需要什麼都能變出來。
“紅領巾有嗎?”記者幾乎是在挑刺。
“有,在這兒呢。”隨車照管員曹情變戲法似的從某個角落扯出了兩條紅領巾,“真有學生忘記戴紅領巾,進不了校門。校車紅領巾出場率挺高的。”
曹情是青島校車第一批照管員,常年工作在石老人花園至青島實驗二中的一號線上。在這段路上,曹情就是孩子們的守護者。有一次在行車過程中,她發現有個孩子一直捂著肚子,詢問後才知道,原來前一天孩子拉肚子,為了不耽誤功課才堅持來上學。
了解情況後,曹情第一時間給孩子家長打了電話,詢問孩子病情,並建議家長儘快趕到學校。因為怕家長擔心,在去學校的路上,曹情還3次致電家長告知孩子的情況。
“在護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這樣的突發狀況時常發生,經常有孩子剛吃過早飯,為了趕校車跑得急,剛上車還沒坐下就吐了。”曹情告訴記者。
正是數千名像曹情一樣的照管員和司機用默默付出,確保了校車上孩子們的安全方便,讓家長省時省心,同時減少了城市擁堵。因此,許多民辦學校及學生家長經常諮詢能不能增開線路。
“我們利用大數據測算學生出行需求,匹配線路和車輛,以市場定價、學生定線、學校定點的方式探索開通了定制校車。”毛德豐介紹説,2015年6月3日,首條為青島二十六中定制的校車開通,原本需要幾小時接送孩子的家長可算“解脫”了。
此後,交運溫馨校車公司又相繼開通嘉峪關學校、太平路小學等多條定制校車線路。目前,公司3200多條專業校車線路中,近百條為定製版,受到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需政府企業攜手
別看溫馨校車現在跑得歡,在集團內部,校車業務也曾經引發爭議,差一點就撐不下去。
作為交運集團的一把手,劉永康是財務出身。他早就為校車運營算過賬,清楚這是一筆易賠難賺的生意。
“投入大、風險大、社會關注度高,做好了難,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問題,可是票價低、産出低,基本是公益事業,企業其實賺不了錢。”劉永康皺著眉頭説。
2011年,青島政府提出要發展校車,辦民生好事,但國家的校車政策並不明晰,更沒有任何政策支援。交運集團聯繫了幾個老牌名校,準備賠錢也要幹,還成立了全國首家校車運營機構。
“全國第一張校車號牌就在交運集團,自豪是自豪,可真的賠錢啊。”劉永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每個學生每天收費20元,一個月440元,一台車40個座位,算下來每月收入17600元;
司機和照管員每月工資5000元,算下來一個月人工成本就得10000元;
1800多輛校車,便宜的中型車20多萬元,大型校車40多萬元,全部由集團出資購買,政府沒有購車補助。6年折舊,等於每年近7萬元,算下來每個月就合5800多元錢。
再加上油費、場站建設費、管理人員工資,每月實際支出已經超過學生繳費。而且,每年寒暑假3個月學生不用交費,員工工資和校車折舊卻不能停。
這還是在校車坐滿的情況下,而早期校車剛開通時,學生不多,校車開一趟賠一趟。交運集團咬著牙堅持下來了。
2012年,校車終於被青島市納入財政支援,在農村公立學校給予運營補貼。市區孩子仍是每天收費20元,農村學生也是20元,但是政府補貼18元,孩子只交2元。
“有了補貼的支援,在農村地區,只要學校和家距離在5公里以上,我們就開通校車專線。”劉永康把農村校車看作一項精準扶貧,“特別是撤點並校以後,農村地區的孩子上學距離更遠了,農村的公交又不發達,非常需要校車。”
現在集團的1800多臺校車中,1500多臺都是農村校車。算下來,每年青島市政府要為農村校車補貼4億多元。劉永康告訴記者,有了政府的財政補貼後,校車業務收支基本持平。
這些年交運集團也曾到各地考察交流校車業務,發現政府支援是校車業務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比如,校車發展較好的大連市,則採取政府購買校車交由企業運營的模式,人力成本也由財政負擔。
“政府支援力度小了都不行。某地政府曾購買了70輛校車交由一家公司運營,半年後公司就把車交回了,因為不掙錢,安全風險又太大。”毛德豐説。
當前,校車純市場化運作條件並不成熟。毛德豐認為純市場化模式的一大問題,就是企業多、管理難。比如,有的城市有數千輛註冊校車,但是歸屬近數十家企業運營。
“這樣監管難度很大!”毛德豐説,利用交運集團的安全管理平臺,校車公司才能實現對校車的全方位實時監管。這一平臺集團投資7000多萬元才建成,一般的小公司怎麼可能花這麼多錢在安全監管上?
“數量眾多的小公司也不利於市場監管,惡性競爭還容易導致市場失衡,引發事故。”回顧這5年的經歷,劉永康認為,發展專業校車必須採取政府主導、企業運營的模式,單純市場化運作行不通。“校車應該作為公共服務事業發展,才能辦成政府滿意、學校歡迎、家長放心、孩子喜歡的溫馨校車。”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