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國企業全球化創新大會在深圳舉辦,“深圳十佳新銳型全球化公司”“深圳十佳成熟型全球化公司”兩大榜單揭曉。大疆創新、光啟、柔宇科技、華大基因、光峰光電、超多維、微芯生物等十家企業上榜。
華也國際總裁葉雪泥把大疆創新等原生的全球化企業形容為“雪豹”。最近幾個月,她帶領團隊調研了深圳多家創新企業,發現大疆、光啟、柔宇等企業在誕生之初就具備國際化的特徵,其産品和服務也是針對國際市場,定位於全球,行動敏捷,不畏艱險,進軍世界市場淩厲而迅猛,猶如“雪豹”。
“這些企業的創始人多都接受過東西方教育,擁有全球化的視野,不再遵循模倣、追趕、超越的規則,而是在某個領域中建立一個新秩序,擁有自己的話語權。”葉雪泥告訴記者,早年中國企業能夠跨出國門、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很少,而且不少企業在“走出去”時沒有戰略部署和本地化的概念,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有能力進入國際市場,這些新銳企業有望在國際舞臺上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深圳的大疆等一批企業,從一開始就是全球化公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告訴記者,深圳的“原生”全球化企業如大疆等在全球化方面應從自發到自覺,華為等逐步發展而來的全球化企業應把成長過程中的經驗加以樹立,不斷研究國際競爭的新方式、新規則,始終按照國際規則辦事。
全球化新銳公司涌現??光啟馬丁飛行包背後的全球化理念
6月22日上午,王志樂與出席中國企業全球化創新大會的中外嘉賓一同前往深圳科技園內的大疆、光啟參觀考察。由於考察團中有多位外賓,兩家企業出面為參觀團講解的均是外籍員工,大家的主要溝通語言是英文,氣氛融洽。
多年來,王志樂曾到100余家世界500強公司的總部調研,也調查過包括華為、吉利在內的大量內地企業,寫就《全球公司》等知名著作。通過光啟展廳中的馬丁飛行包和太陽方舟、“雲端”號模型等酷炫産品,王志樂看到的是開放合作、全球化發展的理念。
成立於2010年的光啟,2015年成立了光啟全球創新共同體,目前共同體成員包括“雲端”號、“旅行者”號、馬丁飛行包、太陽方舟、懸浮站、超級WiFi、智慧光子、海容寬頻、指紋卡、智慧結構、動力外骨骼、超級數據鏈等,遍佈亞洲、北美洲、歐洲、非洲及大洋洲。
王志樂告訴記者,企業要創新但不應閉門自主創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新、開放合作的做法更值得提倡,全球化時代,尤其要優化配置全球資源。事實上,儘管每年投入數百億元研發資金、擁有約8萬研發人員,但華為還是非常強調創新上的開放合作,華為與行業合作夥伴、學術機構等進行了多個層面的合作。
王志樂認為,深圳大部分公司處於中國企業、國際公司、跨國公司、全球公司這四類中的國際公司階段,一部分公司已成為跨國公司,華為等公司已經成為全球公司,而且深圳的大疆等一批企業,從一開始就是全球化公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
近年來,深圳誕生了大疆創新、光啟、柔宇等一批從一開始就非常全球化的企業,而且企業發展非常快速,令人矚目。大疆創新佔據了全球消費級無人機70%的市場份額,2011年至2015年五年間銷售額增長約百倍,柔宇科技成立不到4年估值已超過40億美元。
“這一大批全球化新銳公司幾乎是靜悄悄地涌現,形成了深圳衝刺全球化戰略目標的生力軍。”葉雪泥説,高效的全球化是深圳企業實現商業模式轉型,乃至改變世界經濟的下一步必由之路。
為什麼深圳會出現一批原生的全球化企業?王志樂説,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深圳有很多優勢,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度開放,如果深圳不是一個真正開放的城市,與國際接軌,其他的優勢就很難發揮出來。
他告訴記者:“深圳是國內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吸納了大量全球資源在這裡充分配置,深圳的企業家群體也有追求成功的慾望,按市場規律辦事,這就體現了國際化、市場化,這‘兩化’也是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核心成功要素。”
從自發到自覺??要全球吸納資源、打造全球價值鏈
葉雪泥曾在國外工作和生活多年,2003年在北京創辦華也國際後,早期主要為世界500強企業提供本地化服務,在企業全球化方面擁有20年的經驗。近年來,她發現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尋求全球化“嚮導”,其中很多來自深圳,包括華為、邁瑞、金立、光啟科學等知名企業,覆蓋電子科技、製造業、醫療、航空航太、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
不過,遊走于東西方文化間的葉雪泥也留意到,儘管中國企業的優質産品越來越多,已經可以解決從技術到産品這一環節的問題,但對産品進入市場尤其是進入國際市場的環節重視程度依然不夠。國際舞臺上中國企業的聲音、中國企業的故事太少了。
“3年來,很多深圳企業都在向海外發展。不僅是華為,不少企業都開始具備全球化意識。”葉雪泥説,深圳的新使命是轉型成為全球的創新中心,繼續引領中國發展,身處競爭日益激烈的新環境,深圳企業需要應對跨文化溝通的挑戰以及來自全球新興市場的壓力。
葉雪泥長期服務於通用、戴爾等全球化企業,她清晰地認識到,即使是發達國家從西到東進入中國,積累了多年的經驗,但也面臨著跨越不同文化的難題,這個過程並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過程。“近年中國企業從東到西進入國際市場,是一條新路,更加難走。”
王志樂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面臨許多挑戰,深圳的企業在創新上更有優勢,一些企業起點較高,與國際接軌程度更高,這也對深圳企業的全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告訴記者,深圳的“原生”全球化企業如大疆等從一開始就按照全球的競爭規則成長,在全球化方面應從自發到自覺,更好地在全球範圍內吸納資源、打造全球價值鏈。對於華為等逐步發展而來的全球化企業來説,則應該把成長過程中的經驗加以梳理、總結,不斷研究國際競爭的新方式、新規則,按照國際規則辦事。
霍尼韋爾全球高增長地區總裁Shane Tedjarati告訴記者,深圳企業全球化過程中,首先要注重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其次是打造可以深入、長期合作的渠道,三是形成全球化的管理體系和理念。“如同外國公司到中國來要學習如何在中國落地一樣,中國企業‘走出去’時也要學習全球化的管理機制,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全球化工作。”
“這些企業(深圳原生全球化企業)的創始人多都接受過東西方教育,擁有全球化的視野,不再遵循模倣、追趕、超越的規則,而是在某個領域中建立一個新秩序,擁有自己的話語權。”“這一大批全球化新銳公司幾乎是靜悄悄的涌現,形成了深圳衝刺全球化戰略目標的生力軍。”
——華也國際總裁葉雪泥
“深圳是國內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吸納了大量全球資源在這裡充分配置,深圳的企業家群體也有追求成功的慾望,按市場規律辦事,這就體現了國際化、市場化,這‘兩化’也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核心成功要素。”
——商務部 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
■案例
華為16個研發中心發揮怎樣的價值?
用全球化能力快速滿足客戶需求
提起華為,人們常常會講到一串數字:華為在全球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45個培訓中心、36個聯合創新中心。華為17萬多位員工中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7.9萬名,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2015年研發投入達596億元人民幣。
這些分佈在全球各地的中心發揮著怎樣的作用?華為的研發思路是什麼?“創新的最終目的是交付價值,創新就是用全球化能力快速滿足客戶需求。”記者近日從華為公司了解到,通過全球的16個研發中心,華為匯聚全球最頂級的資源、最優秀的人才,構建全球創新能力,跟蹤全球時尚潮流趨勢,打造最極致的産品。
據悉,華為在時尚之都巴黎設有美學研究中心、在全球設計中心倫敦設有設計研究所、在數學家最多的俄羅斯設有演算法研究中心、在日本設有小型化設計和品質控制研究中心。華為美國研究所則以射頻、作業系統、晶片、軟體、大數據等為主要研究方向,並且在矽谷專門建立了創新中心,歐洲研究所則主要以5G為主要研究方向。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欣賞華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的理念,他認為華為能夠充分整合全球優質資源打造全球化的價值鏈,使這個價值鏈上每一個節點所産生的價值都能被全球用戶分享。
據了解,華為的研發創新走過了從“工程師的創新”到“科學家與工程師並重的創新”的歷程。過去,華為的創新主要側重於産品實現,近些年則加大了在基礎科學技術、基礎工程技術等“冰山水面之下”的創新投入。
在資訊産品硬體走向同質化的情況下,數學成為華為與同行拉開産品和軟體差距的關鍵。華為持續在數學上投資,也為公司更好地交付價值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如華為在俄羅斯研究中心招聘了數十名全球頂級的數學家攻克技術難點,使其在全球第一家實現了GSM多載波合併,進而實現了2G、3G、LTE的單基站Single RAN設計。
具體而言,通過數學演算法的創新,俄羅斯工程師們發現移動網路中不同代的網路是可以通過軟體打通的,在該理論支援下,華為開發了業界首個Single RAN技術,該技術大大融合併簡化了2G、3G和4G移動設備,使得電信運營商可以通過最少的硬體更換升級到最新一代的技術。這種平臺統一在極端的情況下可以節省50%的成本,一般能夠節省20%至30%的成本,這使得華為的解決方案成本比較低。
另外,華為的研發強調以市場成功為導向,關注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華為在全球與客戶建立了36個聯合創新中心,了解客戶機最終消費者的需求,幫助客戶成功,提高滿意度。通過45個培訓中心,華為培育當地專業人才,實現知識的傳遞,增強當地人們實現數字化社會的能力。
■觀點
王輝耀:部分“走出去”企業缺乏全球化戰略思維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6月22日在中國企業全球化創新大會暨《2016全球化·深圳100研究報告》發佈會上指出,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包括標準國際化進程緩慢、金融促進體系不能適應“走出去”的需要、海外投資資訊服務有待改進、部分企業全球化思維與意識缺乏等,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國際化人才不足,而且部分企業缺乏全球化思維與意識,國際化之路走得並不順暢。
他指出,CCG在對“走出去”企業問卷調查及調研的基礎上,發現中國有較多已“走出去”的企業還是缺乏全球戰略思維、全球市場思維、國際慣例思維,44%的受調查企業海外員工比重不到5%。
王輝耀還表示,硬思維是一些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失敗的重要因素。“中國一些企業過度依賴政府或者消費者等單一利益相關方來制定戰略和管理機制的思維,即所謂的‘硬思維’,缺乏主動考慮員工、合作夥伴等利益相關方的訴求,是導致企業對外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
他指出,全球化可分為三個浪潮,第一個浪潮是貨物流動,第二個浪潮是資本流動,第三個浪潮是人才、人員流動。雖然在新一輪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國的企業全球化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不過,國際化人才不足仍然制約著企業發展。
他説:“25%的受訪企業認為缺乏國際經營人才是影響對外投資效益的主要因素,15%的受訪企業認為原因是文化差異巨大,12%的受訪企業認為原因是國內同行業海外惡性競爭。”
從資本上來看,中國2014年對外投資流量首次超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從存量角度看,中國對外投資位列全球第八位。王輝稱耀,“一帶一路”開啟了中國全球化發展的新機遇。“一帶一路”將為中國企業全球化帶來新機遇,中國企業近年在“一帶一路”地區投資大幅增加。
“多邊全球治理的機制正在形成,中國企業應積極參與。”王輝耀建議中國企業積極開展多元合作的路徑,加快推進中國標準“走出去”,提升中國在國際標準體系中的參與度與話語權,並借助龐大的華人華僑網路,降低投資風險,培養和集聚國內外的“一帶一路”人才。
專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
跨國公司如何發展為全球公司?
要在戰略、結構、責任方面進行創新
王志樂認為,從1992年冷戰結束、全球市場形成以來,跨國公司進行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從傳統跨國公司走向現代全球公司。深圳大部分公司處於中國企業、國際公司、跨國公司、全球公司這四類中的國際公司階段,一部分公司已成為跨國公司,華為等公司已經成為全球公司。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應該走向全球公司。
跨國公司與全球公司的區別是什麼?他分析説,全球公司有三個特點跟原來的跨國公司不同,一是戰略上進行了調整,以前是跨國經營,現在是全球經營,這些公司打造了全球化的價值鏈,在全球範圍吸納整合最好的資源,從而增強了全球的競爭力;二是管理結構上,這些公司從過去的中心輻射式、金字塔式的管理,變成全球網路式的管理。
他認為,華為屬於中國大型公司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一批企業。華為的業務遍佈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45個培訓中心、36個共用中心,充分整合全球優質資源打造全球化的價值鏈。
除了戰略和結構轉變之外,這些公司承擔的責任也發生轉變。王志樂説,跨國公司是股東價值最大化,但為了股東價值最大化可能在別的國家不講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也不合規,而現在的跨國公司要走向全球公司,在軟實力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變化,不僅特別強調全球責任,而且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要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道德規範、職業操守等。
以華為為例,其通過基於各個區域和國家的本地化運營,促進就業和增加稅收,為當地社會發展做出貢獻,通過與當地優秀企業進行産業分工合作,將華為的全球價值鏈優勢與本地創新能力充分整合,幫助本體創造發揮出全球價值。
“從國內公司、國際公司、跨國公司到全球公司,除了技術等方面的提升,必須有一種軟競爭力的提升。”王志樂總結説,從傳統跨國公司走向現代全球公司,要在戰略、結構、責任三個方面進行創新,其中,戰略要從跨國經營轉變為全球經營,結構上要從中心輻射轉變為全球網路,責任上要從股東責任轉變為全球責任。
他建議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避免以中國為中心看世界,而是要從世界的思維看中國,注重理論、觀念和實踐三方面的創新,按照國際規則辦事。
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馬芳 實習生 熊雅靈
本版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週刊統籌:楊磊 馬芳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