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微軟宣佈將以2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25億元)的價格收購全球最大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領英)。消息一齣,便引發熱議。微軟溢價50%收購領英值不值?收購後雙方的融合會不會存在問題?也有網友質疑,微軟買啥啥不行,此次被收購的領英是否會重蹈諾基亞覆轍?
□最新動態
微軟詳解為何收購領英
13日,微軟宣佈262億美元收購領英。對於為何發起這次收購,外界評論不一。記者昨天了解到,微軟官方通過23張PPT解釋了收購領英的原因,其中表示,微軟和領英有著相同的目標,就是讓人和機構變得更加強大,讓他們更具生産力。
微軟稱,領英是全球最大且最具價值的職場網路,用戶、活躍度和收入都在不斷增長,其中,有超過4.33億的用戶,超過1.05億的月活躍用戶,營收達30億美元。此外,微軟收購領英有助於實現共同目標,推動領英、Office365、Dynamics的活躍度,通過個人及機構的訂閱及針對性廣告,加快營收增長速度。在職場領域,通過全球領先的職場雲和職場網路的聯合,微軟能夠打造更為互聯、更加智慧和更具生産力的體驗。微軟還通過例證,證明收購領英後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能夠讓職場人士的履歷無處不在。
此外,在監管方面,微軟計劃在交易完成前獲得美國、歐盟、加拿大和巴西的監管許可。
昨天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微軟收購領英的消息公佈後,美國多家律所發佈公告,質疑該並購交易領英估值可能被低估,並表示要展開調查。
■連結
微軟收購曾有敗筆
2011年,微軟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Skype,將其企業聊天服務整合到“SkypeforBusiness”部門。但有媒體稱Skype被收購後用戶體驗不進反退,而且資訊同步問題遭吐槽。2015年底,微軟證實其最新版本的Skype通信軟體出現漏洞。
2012年,微軟花了12億美元收購了Yammer。Yammer是一項推出於2008年的“企業社交網路”服務。收購以後,微軟一直在穩步整合這項服務。2015年,Yammer已經與Office365更緊密地捆綁到一起,被整合到了OfficeOnline。
2013年,微軟斥約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此後,微軟做了很多品牌重塑的工作,包括將Lumia品牌更名為微軟Lumia。但是,這並沒有將諾基亞從危險的邊緣拯救回來。在一次次業績下滑,股票下跌,人事調整後,承認收購諾基亞是歷史的敗筆。
□業界評述
1 收購是為跟上網際網路時代
劉興亮:軟體起家的微軟一直想把觸角伸到社交領域,它做了不少努力,但最終效果不夠好,不管是自己做,還是收購Skype後,在社交領域一直沒有長足的發展。因此,微軟想彌補自己的短板。另一方面,微軟正在進行戰略轉型。以前,微軟是一家面向個人的企業,現在正在慢慢轉型,即服務於企業,而領英在此方面有優勢,它是服務企業的,賺企業的錢。微軟此番能夠收購領英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微軟現金充足,公司手中現金僅次於蘋果,大概有1000多億美元。
幾個原因綜合起來,微軟實施了此次收購計劃,而且從歷史上看,大手筆收購是微軟一貫的做法。
魯振旺:微軟現在要進行轉型,它過去也在做網際網路産品,但現在主要的營收還是靠辦公産品軟體、電腦作業系統和數據庫産品等,這些都屬於傳統産品。微軟在搜索、社交都曾有涉足,但都沒有成功,距離谷歌、Facebook非常遙遠。因此,目前可以收購的網際網路標的物越來越少。
對於微軟來説,領英屬於比較好的標的物。花了200多億美元,價格不低,但領英畢竟是全球最大的商務社交平臺,用戶群非常大,而且營收也非常不錯,一年30多億美元。微軟看中了領英移動社交網路,對於將來拓展雲辦公軟體、豐富網際網路業態是有幫助的。
此外,現在整個市場並不看好微軟的財務報表,雖然微軟收入利潤很大,但市值並不高。收購完成後,領英一年有30多億美元可以加入微軟的財務報表裏。
李易:微軟是一家軟體公司,但如今已是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的本質是“連接”。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微軟要跟上網際網路時代的步伐,需要工具、平臺和用戶。但從目前社交網站的市場情況來看,領英是最合適的標的。
微軟為什麼要花費262億美元去收購領英?這麼做的意義在哪兒?
2 雙方未來融合難度不小
李易:微軟骨子裏是軟體文化,一切以客戶為中心,最終要形成銷售,但網際網路時代談的是用戶,比如Facebook,它的支撐來自廣告商,LinkedIn也是如此,雖然也有收費服務,但大多數人使用LinkedIn不需要付費,只是用戶而已。LinkedIn的收入還是來自於企業招聘等人力資源方面的廣告。但微軟屬於軟體公司,用我的就要付錢。二者的文化是衝突的。
首先從企業文化來看,如果微軟企業文化不發生根本改變,那麼收購成功與否就要取決於領英團隊核心人物能不能融入到微軟的企業文化中。即使領英很好地與微軟融合,也不見得一定能發展得很好。領英的增長太慢,幾乎可以用不溫不火來形容。領英是基於職場人士的社交平臺,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大多公司不招人甚至裁員,這種情況下,對職場人士需求不大,又有多少人會來做廣告呢?這也解釋了領英為什麼願意賣。
其次,從産品維度來説,做社交網路一定是先從普通的消費級民眾社交網路做起,然後才有可能把企業級的收進來。企業拓展到消費很難,消費拓展到企業不難。
魯振旺:微軟雖然是高科技公司,但其管理架構非常傳統,網際網路文化欠缺。而領英的人際關係比較鬆散,與微軟層層審批的管理機制很難融合。
對於收購的前景如何,這要看微軟下一步如何行動,它不要對領英進行過多的人事或文化干涉,不要把微軟的管理體系和文化強加給領英,也不要對領英的業務架構進行大幅度調整,否則很容易造成業務和文化衝突,最後導致一次失敗的收購。
是否看好微軟收購領英的前景?雙方在之後的融合中可能存在哪些問題?
3 領英未來可能有點懸
劉興亮:美國IT巨頭的收購策略分為四種:一是蘋果式策略,以收購小公司為主,所收購的公司幾乎都要融合進公司的業務中;二是亞馬遜式策略,以收購小公司為主,不融合,喜歡讓收購的公司獨立發展;三是微軟式策略,以收購大公司為主,而且更喜歡融合;四是谷歌式策略,以收購大公司為主,不融合。
微軟收購史上的大手筆很多,比如85億美元收購Skype、60億美金收購aQuantive。微軟最近的大手筆收購發生在2013年,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微軟其實是為了掩飾自己在手機作業系統領域的失敗,才在無奈之下吃下了諾基亞。事實證明,諾基亞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諾基亞的手機業務太大了,從工廠到研發,微軟統統消化不良。當初收購時,這個案例就不被業內看好,現在回頭看,果不其然。
微軟CEO納德拉在致員工的公開信中解釋了收購領英的原因,“這項交易將全世界領先的專業雲與全世界領先的職業網路融合在一起”,並表示此次並購可以提振領英以及微軟Office365、Dynamics服務的增長。這也是納德拉入主微軟後的策略,他推出雲服務以及生産力工具,以吸引更多的商務客戶。領英雖然不是微軟最合適的收購對象,但其給微軟帶來了大量的求職者、招聘公司和HR的客戶。
8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網際網路領域的蓋茨與三國袁紹有一拼》,闡述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微軟像極了三國時期的袁紹,幹啥都總是慢半拍。在領英收購案上,微軟又扮演了一次袁紹。
雖然微軟和蘋果一樣,喜歡融合收購別的公司,但微軟和蘋果不同的是,失敗比例太高。從這個歷史遺傳看,我覺得領英的下場有點懸。
領英會不會重蹈諾基亞的覆轍?記者蘇季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