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醫藥旗下上市公司業績下挫, 傅育寧有何藥方?
[摘要] 在當前醫藥政策變化,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華潤醫藥旗下三家上市公司2016年首季有業績指標出現“下挫”,這對於欲二次騰飛的華潤集團來説,可謂壓力不小。
時代週報記者 吳綿強 發自香港、廣州
2016年5月22日,是中國華潤總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兩週年的日子,兩年前的這天,來自招商局集團的傅育寧正式執掌華潤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集團”)。
時下,華潤集團旗下電力、醫藥、消費等多個戰略板塊齊頭並進。自傅育寧執掌華潤集團以來,尤為重視醫藥板塊的發展,這家巨無霸央企正在其手中高度資産證券化。
就在一個月前,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醫療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醫療”)已借殼鳳凰醫療上市。近日,國內資本市場又盛傳華潤醫藥即將赴港交所上市的消息。
高特佳投資集團研究部研究員張少傑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華潤集團醫藥領域佈局中,旗下有主營醫療器械的 華潤萬東 、涵蓋了中藥和西藥領域的 華潤三九 和 華潤雙鶴 ,主營保健品的 東阿阿膠 )。
可見,上述華潤係醫藥資産均在A股上市。對於外界盛傳的華潤醫藥赴港上市,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的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看來,華潤集團在香港有深厚的基礎,華潤醫藥赴港上市將是較好的選擇。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在傅育寧接任華潤集團董事長兩年多以來,其親自兼任華潤醫藥董事長,同時不下7次前往華潤醫藥及其子公司調研考察。
在當前醫藥政策變化,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華潤醫藥旗下三家上市公司2016年首季有業績指標出現“下挫”,這對於欲二次騰飛的華潤集團來説,可謂壓力不小。
未來華潤醫藥將何去何從,傅育寧肩上的擔子不輕。
上市消息傳了兩年
據路透旗下IFR引述消息人士稱,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醫藥最快本月底向聯交所提交申請,計劃第三季上市,集資15億-20億美元(折合約117億至156億港元)。
上述報道稱,華潤醫藥3月份已聘請美銀美林、建銀國際、高盛為聯席保薦人,最近中金亦加入為保薦團隊,招商證券、摩根士丹利亦為承銷團成員。
華潤集團進軍醫藥行業已十餘年。公開資料顯示,華潤醫藥係華潤集團旗下七大核心戰略業務單元之一。
時代週報記者從香港特區政府公司註冊處調查發現,華潤醫藥係一家註冊于境外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10日。彼時,宋林擔任華潤集團的副董事長、總經理。
經過多年的重組、整合,華潤醫藥旗下子公司星羅棋佈,頗為亮眼的是3家上市子公司,分別為中藥和OTC發展平臺華潤三九、化學藥和生物藥發展平臺華潤雙鶴、大健康産品發展平台東阿阿膠。
另外,華潤醫藥還擁有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安徽華源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華潤 片仔癀 藥業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以及主營醫藥商業的華潤醫藥商業集團有限公司。
據了解,華潤醫藥的制藥業務涉及天然藥物與中藥、化學藥、生物藥及營養保健品等領域。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平常國人耳熟能詳的“999”、“雙鶴”、“賽科”、“東阿”、“紫竹”和“毓婷”等一批中國馳名品牌,均出自華潤醫藥。
華潤醫藥的分銷業務涵蓋藥品、醫療器械和保健産品的批發、物流配送、零售與供應鏈增值服務領域,在醫院分銷、醫院藥品延伸服務、現代物流配送等方面居於國內領先地位,規模位列 中國醫藥 商業第二位,僅次於國藥集團。
華潤醫藥與國內外近8000家生産企業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並擁有1000多家直營零售連鎖藥店和銷售網點,2015年其主營收入達1440億港元、經營利潤90億港元。
與華潤醫藥不同的是,國藥集團旗下的流通板塊國藥控股(01099.HK)早在2003年即登陸港交所上市。而華潤醫藥至今還未完成上市。
事實上,華潤醫藥上市的消息,在國內資本市場已傳了兩年。早在2014年4月,宋林因貪腐落馬之際,就有報道稱,華潤醫藥即將赴港上市。
今年以來,華潤醫藥上市的消息傳得更為頻繁。第一季度至今,幾乎每個月均有媒體聲稱華潤醫藥即將赴港上市,而華潤醫藥則不予理睬,未見出面公開澄清。
5月18日,時代週報記者致電華潤醫藥香港總部,試圖求證華潤醫藥上市事宜。經轉接後,一名拒絕透露姓名的辦公室人士接聽。對於華潤醫藥上市一事,她稱,“不方便答覆,因為我不是發言人”。
上述人士還表示:“我們負責這塊的同事開會去了,你留個聯繫方式,等他/她回來後進行彙報,(再)聯繫您。”
截至5月20日下午截稿,時代週報記者並未收到來自華潤醫藥的任何電話和訊息。同時,未能向華潤醫藥集團正面求證到關於赴港上市的進一步消息。
事實上,考慮到境外上市估值過低的情形,此前多家中概股回歸A股,而華潤醫藥旗下已有3家A股上市公司,華潤醫藥應該對A股更加親切才是。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華潤集團在香港有深厚的基礎,旗下有多家港股上市公司,因此赴港上市是較好的選擇。
資産證券化可期
兩年前的2014年4月,原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傅育寧,空降華潤集團擔任董事長一職,並且于當年11月親自兼任華潤醫藥董事長,可見其對醫藥板塊的重視。
彼時,據媒體報道指,傅育寧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指出:“在比較敏感的時期,我出任華潤醫藥集團董事長,更多的是想給市場一個清晰的信號—華潤集團對於華潤醫藥發展的重視是空前的。”
傅育寧進一步表示,“希望這個決定能澄清市場對我們的認識,能夠清晰地看到華潤集團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時代週報記者從香港特區政府公司註冊處獨家調查發現,華潤醫藥在成立至今,有多名董事,其中就包含傅育寧、王晨陽等人。
公開資料顯示,王晨陽出身於公職系統,曾在北京市政府部門任職,又擔任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國管中心”)副總經理。
此外,在香港特區政府註冊處,可以查詢到華潤醫藥集團成立至今的11份公開文件,其中包含特別決議、更改公司秘書及董事(4次),公司章程細則修改等文件。
傅育寧自接掌華潤集團以來,除上述親自擔任華潤醫藥董事長一職外,還在百忙之中,多次調研華潤醫藥。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自傅育寧2014年4月擔任華潤集團董事長以來,至今已先後7次前往華潤醫藥集團及其子公司調研,足跡遍佈北京華潤醫藥總部、華潤河南醫藥、華潤山東醫藥等。
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4月13日,前往四川考察的傅育寧一行,在四川省政府副省長、雅安市市委書記葉壯的陪同下,到華潤三九(雅安)調研,實地考察華潤三九(雅安)醫藥産業園及國藥種子種苗基地。
時代週報記者觀察到,傅育寧善於傾聽員工的聲音。所到之處,均要與管理團隊及員工代表進行座談,並聽取大家的意見與建議。
長期在央企擔任一把手的傅育寧,練就了沉穩、謹慎的性格,行事頗為低調,幾乎沒有公開對外界談論過華潤醫藥的具體業務,直到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
當被媒體問及華潤三九和華潤雙鶴在2014年整合擱淺的緣由時,傅育寧稱,“華潤三九、雙鶴是我來了以後停掉不做的。我認為中藥製造和西藥製造相通性不強,整合在一起實際作用不大。生産設備不一樣,行銷渠道、監管都不一樣,整合起來沒有意義。”
而談到華潤集團旗下業務的再整合計劃及是否會考慮整體上市,傅育寧則表示,未必是和集團內部的整合,和外部市場整合的機會還是有的,“目前沒有整體上市計劃,各項主營業務都分別上市了”。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華潤醫藥一直在進行內部整合。2015年7月,華潤雙鶴採用非公開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耗資35.39億元將華潤賽科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潤賽科”)100%股權囊入懷中。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收購對華潤醫藥來説,意義重大。這是傅育寧上任以來華潤醫藥版圖下一項重要的資産整合案,內部優質醫藥資産裝入上市公司,進行資産證券化。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華潤賽科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研發體系,還可大大提昇華潤雙鶴的整體研發實力。
另外一項資産證券化案,則要數今年4月份的華潤醫療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醫療”)借殼鳳凰醫療上市。
而此次,華潤醫藥若成功赴港上市,勢必將成為華潤集團旗下重要的資産證券化事宜。
二次騰飛遇阻
目前,華潤醫藥旗下上述三家上市公司的2015年年報和2016年第一季報均出爐。時代週報記者發現,在當前國家醫藥政策和市場競爭環境下,華潤醫藥旗下上市公司業績不振。
4月28日,華潤雙鶴公佈2016年第一季度主要經營數據,其中營業收入約14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1.82億元,同比下降7.98%。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這不是華潤雙鶴第一次出現利潤下滑,其在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出現營收和凈利潤下滑,2014年營收和凈利潤更是分別下降超過三成。
華潤雙鶴是華潤集團醫藥板塊化學藥平臺支柱企業,其主要從事藥品開發、製造和銷售,搭建了慢病普藥業務、專科業務和輸液業務三大業務平臺。
2015年,華潤雙鶴實現主營收入49.78億元,同比下降 2.01%,實現凈利潤(歸屬母公司)6.61 億元,同比下降 10.26%。
對於2015年的業績下滑,華潤雙鶴表示:“輸液業務受輸液限用、輔助用藥限用、醫保控費、二次議價等政策性影響,收入同比下滑 11.12%。”
華潤醫藥輸液業務擁有2000余家商業客戶,終端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尤其是在北京、安徽、江蘇、浙江、湖北、廣東、陜西、甘肅等地具有較高的市場份額。
這或許是主營輸液業務公司最寒冷的時候,資本市場尤為更甚。
自從2014年,安徽省公佈53種不用輸液疾病清單之後,多地對門診輸液開始下令清場,這對於華潤雙鶴來説,或許並不是什麼好事。
目前在“限抗、限輸”的政策環境下,輸液市場容量急劇萎縮,同時招標和議價的影響使得輸液進入微利時代,“在行業寒冬中,公司積極通過包材調整和産品結構調整,以三合一生産技術 BFS 為突破,引領輸液行業安全性提升。”
同樣業績“受挫”的還有東阿阿膠。4月20日,東阿阿膠發佈2016年第一季報。報告顯示,東阿阿膠實現營收達14.83億元,同比增長3.5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5.44億元,同比增長3.48%。
時代週報記者發現,這是東阿阿膠自去年一季報以來,營收和凈利潤增速首次下降至個位數,且小于5%。
東阿阿膠主營阿膠系列産品,在坐收高毛利率的情況之下,其10年來先後提價16次,飽受外界苛責。
此外,華潤三九的凈利潤也出現下滑。其2016年一季報顯示,營收達21.32億元,同比增長13.22%,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3.12億元,同比下降7.86%。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