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隴南5月23日訊(記者牛新建)5月19日,康縣白楊鄉桂花莊村的“金桂人家”農家樂又迎來客滿的一天,7、8張桌席的午、晚餐被來這裡的遊客預訂一空。農家樂的經營者王社寶喜笑顏開。
白楊鄉桂花莊村,位於康陽公路47公里處,因村內有一顆1500多年的金桂樹而得名。王社寶是隴南市武都區蒲池鄉陳家山村人,他告訴記者,4年前他來康縣旅遊,來到被青山綠色包圍的桂花莊便喜歡上了這裡,並萌生了開農家樂的念頭。但由於當時村裏基礎設施並不完善,遊客生活不是很方便。直到2014年,桂花莊村因美麗鄉村建設通了水泥路、自來水,生産生活和人居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王社寶便租了當地村民的一院房子進行整修,辦起了心儀已久的農家樂,兩年來收入已過百萬。
記者了解到,從2011年開始,康縣著眼于解決群眾最期盼、最關心的問題,把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提出了“生態為基、發展為要、民生為本”的發展戰略,確立了“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建設生態美麗康縣、打造整縣生態旅遊大景區”的工作思路,5年來,以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為重點的大扶貧工程成效顯著,該縣整合各類項目資源,一次性解決村上路、水、電、房、産業等問題,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人心中慣有的貧困鄉村“臟亂差”的印象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天藍地綠、村美院凈”。目前,已建成生態旅遊型、古村修復型、産業培育型、環境改善型、文化服務型等不同類型的美麗鄉村262個,佔全縣總村數的75%,使得3..6萬戶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夢。
發揮資源優勢 美麗鄉村遍地開花
被譽為“隴上江南”、“隴上西雙版納”的康縣,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風景優美,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這裡許多農民的收入仍在貧困線之下。
怎樣改變貧困面貌而不辜負這大自然賜予的美麗?
“近年來,我們發揮康縣生態比較優勢,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力求做到‘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實現了從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到鄉村旅遊發展的‘三部曲’,全縣呈現出了環境美、産業美、風尚美、傳承美的新景象。”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説。
記者在康縣長壩鎮花橋鄉看到,這裡,小橋、流水、人家,白墻、青瓦、紅檐的新農村民居,錯落有致地坐落在青山綠水間。曾經的鄉村泥路已被乾淨的水泥路取代,沿著整潔迂迴的鄉村水泥小路,路邊房前屋後,隨處可見三人一堆,五人一群的老人們煮著罐罐茶,閒嘮家常;頑皮可愛的孩童在新修建的農村文化廣場裏嬉戲,城市體育和全民健身項目,幾乎全都羅列在村裏的文化活動廣場。村莊裏的小商鋪也學起城裏超市的管理模式佈局,分類有序的日用生活百貨應有盡有。2015年花橋村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在康縣岸門口鎮嚴家壩村,這裡的風景美麗地宛如一幅山水畫。74歲的李如堂,站在家門口的千年銀杏樹下,臉上挂著笑容,眼前的這一切,讓他覺得很享受。而在改造之前,村裏道路坑坑洼洼,環境衛生也不好,垃圾胡亂丟棄,一點都談不上美麗。李如堂和許多村民一樣,希望這樣的居住環境有所改觀。但在政府真正開始改造的時候,他和村裏人又有種種顧慮,都不希望因為改造,被拆房、被佔地和多花錢。
“群眾的擔心,也是我們思考的問題。”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坦言,他能理解群眾的擔心,建設美麗鄉村的出發點是為了農村群眾生活更幸福,必須順應群眾需求,尊重群眾意願。
在改建過程中,因為要修建銀杏廣場,李如堂家幾間堆放雜物的舊房子被拆掉,但是他毫無怨言,他覺得他為村裏做了一件大好事。在硬化村裏的道路時,也佔了個別村民的地,但是誰也沒説不同意,路通了,大家都受益。
風貌改造也要花錢,但在政府每戶補助4000元的基礎上,村民們可以根據自家經濟情況,投工投勞,實際花費並不多。“得到了群眾支援,美麗鄉村建設快速推進。”李廷俊説。
花橋村和嚴家壩村只是康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該縣350個村已經建設美麗鄉村262個。同時,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康縣不搞一刀切,不砍一棵樹、不埋一眼泉、不毀一株草、不挪一顆石,不搞大拆大建,加強古村、古街、古樓、古坊的保護,復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在建設美麗鄉村基礎上,著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發展鄉村旅遊大産業,整體帶動了該縣農村發展的大變化,使3.6萬戶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夢,佔農村4.7萬戶的76.6%,惠及貧困戶10909戶,佔貧困戶總數的87%,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旅遊扶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康縣美麗鄉村的建設,或許能給和康縣類似的西部其他欠發達縣區帶來啟示,更好地探求未來鄉村發展之路。
創新扶貧模式 共用旅遊發展成果
5月21日,在康縣長壩鎮花橋村召開的甘肅全省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現場會上,隴南市市長陳青表示,一直以來,隴南全市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調整農村産業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有力抓手,大力實施“旅遊富民”工程和“百村千戶萬床”工程,著力打造了一批自然生態、文化體驗、養生養老休閒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遊示範村,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
而康縣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實踐鄉村旅遊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新模式,有效帶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和群眾的增收致富,共用旅遊發展成果。
白楊鄉桂花莊村貧困戶李興成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今年我一定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他説:“家鄉建設美麗新農村,環境改變了,來旅遊的人也多了,我種的菜、挖的山野菜還有自己釀的‘二老殼’白酒現在都交給旅遊公司和農家樂,今年還貸了扶貧款種中藥材天麻,再加上賣出的“桂花蜜”,今年的收入能達到5、6萬。”
記者採訪得知,為帶動旅遊項目開發和農特産品銷售,將農戶真正融入産業發展中,長壩鎮花橋村以“政府引導+公司運營+農戶(貧困戶)聯動”模式,打造的集鄉村養生、田園觀光、休閒度假、民俗風情體驗、農特産品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培訓服務中心、集散基地和房車營地,使260多名當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該村已輻射帶動發展了5家農家樂和14家農家客棧,貧困戶通過務工年收入就能達到2萬多元,並通過提供土雞、蔬菜等原材料再增加收入5000多元。一村帶一片、一片帶全鎮的就地城鎮化效果已顯現。
回鄉創業青年史德義是土生土長的康縣鳳凰谷村村民,在家鄉還沒有搞美麗鄉村建設前為了生計把一歲半的孩子交給老人照顧和妻子輾轉深圳、浙江、上海打工,直到7、8年前在上海找到穩定的工作才結束了到處打臨工的生活。2013年冬,史德義從上海回到家鄉,看到家鄉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萌生了在家創業的念頭。
“雖然在上海已經從一個小工做到了主管的位置,夫妻兩人的月工資將近有2萬元,可是看到年邁的父母和眼巴巴想念的孩子,還是決定不外出了。”史德義説。他在與村支書溝通後,在該村雙聯單位隴南市委組織部和隴南市旅遊局及城關鎮等部門共計15萬元幫扶資金的幫助下,加蓋了自家二層小樓,開了家名為鳳凰谷雲獅客棧的農家客棧,同時成立了鳳凰谷鄉村旅遊度假有限公司並擔任總經理。
史德義告訴記者:“鳳凰谷鄉村旅遊度假有限公司現有9家農家客棧、3家農家樂和1家農土産品電商銷售中心,進行統一收費、統一管理運營,38名員工都是本村村民,實行股東1:1分紅政策,公司去年8個多月毛收入有140多萬元,發放分紅和獎勵資金92萬多元,其中19戶貧困戶每戶都從集體股份中分得3000元。今年兩個多月的營業收入已將近30多萬元。”
截至目前,鳳凰谷村創新的集體控股、群眾參股、貧困戶持股的“支部+雙聯單位+公司+農戶(貧困戶)”的鄉村旅遊扶貧模式,已經帶動了村上100多戶群眾收益,讓更多群眾過上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的生活,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既為貧困群眾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也為鄉村旅遊助推精準扶貧指明瞭方向,讓廣大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獲得了紅利。
在扶貧攻堅如火如荼的康縣,綠水青山已成為山區群眾的最大紅利,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養育了一方百姓,造福了千萬農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孕育出的生態扶貧之花,正在康縣結出令人振奮的纍纍碩果。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