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半年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部署。作為2016年重大任務之一,“去産能”已成為調結構、促改革的高頻詞彙,成為應對當前經濟發展困局、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鋼鐵和煤炭、造船等是産能過剩重點行業。隨著相關去産能配套文件相繼公佈,煤炭、鋼鐵行業去産能正式邁入“快車道”。
去産能不僅牽涉企業的核心利益與長遠發展,也關乎千萬職工及其家庭的生計和命運。為了解各地政府和企業去産能的進展、成效以及在去産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我們特開設專欄,並請記者兵分多路,深入山西、陜西、河北等省份進行採訪報道,敬請關注。
“5年前,幾乎所有大型煤炭企業的‘十二五’規劃,都提出了‘産量翻番’的目標!”山西省煤監局局長卜昌森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自2012年以來,煤炭供需形勢發生變化,出現了煤炭産量下降、庫存居高不下、價格大幅下跌、企業利潤下滑、應收賬款增加等新情況、新問題。
“為使煤炭行業早日擺脫困境,國務院做出了化解過剩産能的重大決策,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煤炭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5月12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梁嘉琨在2016年煤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佈會上如是説。
去産能加速,8個配套文件全部出臺
煤炭産能過剩到底有多嚴重?數據顯示,到去年底,全國煤礦總規模約為57億噸,按照2015年煤炭消費量35億噸估算,中國煤炭産能過剩22億噸,産能利用率不足七成。
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正式明確了去産能的目標,在近年來淘汰落後煤炭産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産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自此,煤炭去産能工作一步步推進,現已進入全面執行期。
4月13日,國家發改委透露,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産能8個專項配套政策文件正在陸續印發。5月18日,財政部公佈了《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對於1000億元的專項獎補資金如何使用問題進行了明確。去産能最後一個配套文件終於下發。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僅僅過了一個月,8個配套文件就全部下發完成,速度之快讓人矚目,這也顯示了國家對去産能的高度重視。
地方也在積極落實去産能目標。截至目前,已有山西、陜西、貴州、內蒙古、山東、河北等多個省份明確表示嚴格按照276個工作日要求,並公佈了重新核定後的生産能力。
此外,越來越多的企業也認識到,煤炭去産能,不僅是國家宏觀調控要求,也是自我救贖之道。
“在當前形勢下,煤炭企業根本的出路就是去産能,引導資源衰竭、産能落後、扭虧無望的廠礦有序退出,留下更有競爭力的煤礦,從源頭上消除治虧脫困。”5月9日,陜煤化集團有關負責人對《工人日報》記者説。
人往哪去 ? 錢從哪來 ?
去産能不僅牽涉企業的核心利益與長遠發展,也關乎千萬職工以及他們家庭的生計和命運。這其中,難題不少。記者採訪山西、陜西多家煤礦了解到,煤炭去産能過程中碰到的最大問題是員工的分流與安置問題:人往哪去?而如何分流安置,又涉及到錢從哪來?
陜煤化集團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到2018年6月底,集團通過關閉18對礦井、緩建4個煤礦項目,可壓縮産能2955萬噸,需要分流職工4.6萬人,解決5377名傷殘人員和3156名工亡遺屬的費用問題。
今年3月份,陜煤化集團出臺了《關於建立富餘人員分流安置長效機制的意見》,提出富餘人員分流安置渠道包括特殊工種退休、病退、退職、離崗退養(內退)、解除勞動合同、內部待崗、轉崗分流、自謀職業等。
“職工分流首先要解決人往哪去的問題,部分員工可能會選擇退休或者內退,但大部分人仍然需要再就業。然而,由於煤礦職工年齡結構老化、技能較為單一、傷殘職業病多,再就業困難是最大的現實。”陜煤化集團企業文化部部長孫鵬對記者説。
孫鵬表示,轉崗分流是集團富餘職工安置工作的重點,轉崗的方向大致有兩個,一個是在集團內部安置,另外一種是向集團外企業、省外企業尋求新崗位。但由於提供的崗位有限,目前來看,更多的人只能選擇待崗、內部退養等方式進行安置。
去産能,核心是人;安置人,核心是錢。錢從哪來?為解決職工安置問題,中央政府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的規模是兩年1000億元。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數據,在化解過剩産能的過程中,煤炭系統是130萬人,鋼鐵系統是50萬人,共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
但業內人士認為,1000億元獎補資金平攤到180萬職工身上,每人5萬多元,這顯然不夠,需要從其他渠道開源。因此,為推進去産能,除了中央財政資金之外,還需要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發揮合力。
另外,孫鵬還指出,煤礦多數地處偏遠山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小社會”,企業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職能。礦井關閉後,礦區的“三供一業”、醫院、託兒所等機構仍要正常運轉,這些機構的日常運作費用無資金來源。他建議,應將礦區的這些社會職能移交給地方政府管理。
山西陽煤集團副總經濟師喬金亮則對記者表示,去産能後的煤礦資産及債務處置也是一個大問題和大難題。一些被關閉的礦井連年虧損,債務負擔嚴重。如果處理不好,債權人將會阻礙煤礦關閉退出。
各顯其能 , 發展非煤産業
業內人士認為,煤炭行業要真正迎來復蘇,必須要走完去産能這條路。但除了去産能,還應加快煤炭企業轉型升級。
山西大學經濟學教授楊軍對記者表示:“煤企必須徹底改變挖煤、賣煤、燒煤這樣的老套套,擴大有效供給,強化優質供給,創造新的供給。”
“煤和非煤兩篇文章都要做好,才能解決好就業、轉崗的問題。”山西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説,同煤集團在“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煤化工、煤電一體化,目前發電廠、60萬噸甲醇等項目已容納數以萬計的員工就業,非煤板塊收入已佔到全集團的40%以上,“‘十三五’期間,力爭60%的人員和收入來自非煤”。
“煤企轉型升級需要的是整個産業的轉型升級,過去是單一開採,現在必須從以賣原煤為主導的産業模式向以煤炭為基礎,追求高産高效、延伸産業鏈、提高附加值的方向轉型。比如引入先進煤化工技術,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産業,實現煤炭由能源向原料的轉變。” 陜煤化集團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説。
據記者了解,陜煤化集團已經在煤電聯營,煤鹽化工産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表示,公司的煤炭清潔轉化業務在有序推進,未來將積極探索建立以風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開發,以核能為主的零碳排放能源,以頁巖氣為主的非常規天然氣,以及以氫能為主的能源體系結構。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