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土增綠打破惡性迴圈甘孜治沙扶貧“齊步走”

  • 發佈時間:2016-05-03 06:30:01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規模綠化全川·觀察

  高原的春天姍姍來遲。4月底,甘孜州石渠縣色須鎮紅旗一村,一片片被鐵絲網圍起的草地,長滿了半尺高的牧草。草場周邊,農牧民的新家整齊排列。

  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半沙化地,草場周邊簡陋的帳篷任由風沙吹打。

  這是全省土地沙漠化趨勢最為嚴重的區域。甘孜州的沙化土地64.96萬公頃,超過全省總量的七成。全州貧困人口40余萬。

  今年起,甘孜正式啟動“國土增綠”行動。生態建設與促農增收將如何破題?

  □本報記者 王成棟

  A

  治沙須富民

  消除過度放牧的惡性迴圈

  去年底起,省林業廳正式與甘孜開展戰略合作。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認為,甘孜要優先強化高寒高海拔區、乾旱半乾旱區域的綠化。

  去年11月起,省林勘院派出30余人的技術團隊,分成8個工作組對甘孜12個縣(市)進行摸底,明確2016年-2020年間,甘孜將治理沙化土地20萬公頃,綠化道路507公里,其他地區造林1.1萬公頃。如今,第一批省級綠化資金700萬元已提前下達。“造林不難,難的是20萬公頃的治沙任務。”甘孜州林業局總工程師代學東介紹,截至2015年底,沙化土地接近全州國土面積的4.3%。

  甘孜的沙化土地有五種類型: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林地沙化土地和草地沙化土地。其中,草地沙化面積53.11萬公頃。若按沙化程度劃分,全州輕度沙化土地是49.03萬公頃,佔總量的四分之三以上。“輕度沙化,屬於可治理、可控制範圍。”代學東説,根據“三北”等地防沙治沙經驗來看,甘孜州的沙化土地絕大部分仍有“復綠”的希望。

  理論上可行,執行起來卻不易。

  與沙漠打了30多年交道的石渠縣農林科技局局長何培錚説,在川西北高原治沙,除極端的自然條件外,另一個困難則是:既治沙,又能讓老百姓富。

  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區重合的典型,甘孜州沙化土地絕大部分係過度放牧形成,“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惡性迴圈:過度放牧—土地沙化—草場減産—農戶貧困—過度放牧。”

  前述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坦言:甘孜欲實現“國土增綠”須治沙;欲治沙必富民,“兩者不結合,綠化效果很可能反覆。”

  B

  市場化治沙

  農牧民“變身”管護員

  “黑土灘”,是甘孜農牧民對沙化土地的稱呼。

  從1994年起,甘孜啟動“黑土灘”治理。主要做法是:以牛羊糞便改良土壤,補種燕麥草、插植高山柳。植樹種草22年,治沙者們發現,他們很難擺脫政府部門“孤軍奮戰”的尷尬。

  石渠縣色須鎮黨委書記安世勇説,每年3-6月,他都和鎮上的工作人員蹲在沙窩裏,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就那麼幾十個人,全鎮面積那麼大,啥時候是個頭?”更讓治沙者們困惑的是:剛治理完的土地,羊群走上一遭就前功盡棄。

  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激發農牧民治沙積極性。

  答案是市場化機制體制改革。自2014年起,甘孜將防沙治沙工程中的植草造林部分單獨招標,農牧民變成治沙者;引導農牧民組建合作社,承接治沙任務。“想提高老百姓投工投勞的熱情,就得靠市場手段。”甘孜州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紅旗一村,14戶農牧民組建了打隆生態畜牧合作社,承接完成了草原生態治理示範工程860公頃的草場補種及5個人工種草示範點建設任務。

  “按工計酬,多勞多得。”前述甘孜州林業局負責人説,去年紅旗一村的農牧民就通過種草等生態建設中的勞務投入,獲得29.5萬元收入。此外,在治沙過程中,林業部門就地購買牛羊糞等農家肥,戶均增收超過300元。

  農牧民們被激發出的治沙熱情,不止體現在投工投勞上。後期管護,甘孜的做法是:嘗試雇傭當地農戶做管護者,按面積發放生態補貼。如今,打隆合作社的農牧民,每年可以從每公頃治理後的草地上拿到75元管護費。

  預計今年,全州將有8100個農牧民參與防沙治沙,全年可增加勞務收入630萬元。各地將有6300人參與治沙成果管護,預計增加管護費收入360萬元。

  C

  發展特色林産

  俄色茶基地承載雪域致富夢

  “這些收入只能解決部分問題。”省林科院相關負責人認為,治沙與管護中的“帶薪”投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牧民的勞務性收入。但要根治“生態破壞—貧窮”的惡性迴圈圈,必鬚髮展農牧區産業,讓農牧民富起來。“你要處理好人和生態的關係,就得‘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

  根據全州各地的光熱、氣候和土壤條件,甘孜州林業局規劃,在本次“國土增綠”中,選擇在東部和北部海拔稍低、土壤相對肥沃區域發展特色林業産業,東部的康定等地打造花椒、核桃産業基地,北部則借助半高山優勢發展俄色茶。“一斤俄色茶上千塊,一畝地搞個十來斤就成‘萬元戶’了。”爐霍縣林業開發總公司負責人介紹,該縣已建成2600公頃俄色茶基地,為農牧民提供了就業機會3000個。64歲的覺吾志瑪家在爐霍縣城附近,他説,每年俄色茶採摘的高峰期是5-8月,“忙四個月,靠著去‘掏葉子’(摘茶葉),我跟老伴每年能多掙兩萬元,比種兩年青稞還要強。”

  甘孜州將以爐霍為中心,在道孚、白玉等7個縣打造2.3萬公頃俄色茶産業基地,同時借助集體林權改革、經濟林木(果)權證改革等契機,推動俄色茶走上集約化和規模化之路。預計今後五年,僅種植俄色茶,甘孜每年可新增5000個就業崗位。“只要保護好雪域高原的藍天凈土和綠水青山,就一定能找到脫貧之道、致富之路。”即將結束在甘孜州林業局挂職任期,省林業廳天保中心副主任陳學軍將這句話寫在了自己的工作報告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