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玉山農民致富“新三寶”

  • 發佈時間:2016-04-20 01:31:0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發展好種植業、養殖業、外出務工等致富“老三寶”的基礎上,勤勞、聰明的江西省玉山縣農民把“網際網路+”和“生態+”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來料加工、民宿經濟等致富“新三寶”。

  “網際網路+”促特産俏銷

  玉山紅糖,短短3天成交10761單,成交額近25萬元;雙明鎮徐村村民祝連河把自家葛粉挂在網上賣,一個月售出百餘單……如今,一個個通過“網際網路+”讓土特産走向大市場的故事在玉山越來越多,農副産品網上銷售出現了“井噴”的態勢。

  長期以來,由於資訊不對稱、銷售渠道不暢而造成無序生産,其結果是大量生産,集中上市,大量滯銷,損失嚴重。如何破除農産品流通困境,實現農民增産增收,玉山縣大力推行“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設立了電子商務服務站,通過服務站對群眾給予電子商務技術培訓,大力引導和鼓勵農民“觸網”。

  “網際網路+”銷售特産模式吸引了大批在外青年返鄉創業,甚至從事業單位、外企辭職的白領和本地大學生也紛紛通過網路做起了土特産銷售的生意。畢業于江西財經大學的閆敏辭去月薪1.5萬元的上海工作,成為“村淘”合夥人,在推廣白茶、葛粉、楊梅、白玉豆等當地土特産方面,發揮專業優勢,計劃用3至5年,讓家鄉的土貨暢銷全國甚至走出國門。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該縣農副産品銷售模式轉型,去年以來網上銷售土特産4萬餘噸,約佔全縣農副産品總産量的2/5,銷售區域以浙江、上海等長三角地區為主,最遠的賣到了北京、新疆等地。

  “來料加工”鼓起錢袋

  車行至橫街鎮通往三清山的旅遊公路,“萬福箱包廠”幾個大字赫然入目,40多名婦女正在縫紉機前緊張工作。企業老闆翁玉林介紹説,他已建成2家加工廠,主要從事外貿訂單,為浙江寧波箱包企業外加工,員工基本是附近的村民,每月工資高的有3000多元。

  近兩年來,玉山縣大力引導扶持農民因地制宜辦農村家庭工廠,發展來料加工。目前,加工業已涉及服裝、五金、制傘、工藝品等行業,提供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數萬個。這些家庭工廠大都用自家的房子當廠房,工人大都是本地的農民,一般為中小企業外加工,具有投資小、見效快的特點,既可以規避園區企業土地供應“瓶頸”矛盾和“用工荒”困擾,還讓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實現農活、打工、家務事三不誤。

  目前,該縣分佈在16個鄉鎮的家庭工廠已有2000多家,形成了雙明、下鎮、岩瑞、仙岩的頭飾、飾品,必姆、四股橋的雨傘,橫街的珠寶,樟村的珠簾,冰溪、六都的假發,文成的燈飾等各具優勢的來料加工示範基地200多個。去年以來已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帶動從業人員5萬餘人,從業人員年增收2萬餘元。“村村有加工,戶戶搞經營,人人掙工資”的熱潮在該縣鄉村興起。

  “民宿經濟”火熱山村

  在華東最大的高山避暑盆地——懷玉山,涌現了一家又一家鄉村民宿,其中要數“玉蘭農家”最起眼。2010年,村民劉小萍看到來懷玉山度假遊玩的人越來越多,就辦起了農家樂,當時只有10個床位,既是老闆娘又是廚師還是清潔員,但她的“柴灶飯”做得香,吸引住客越來越多。2014年,劉小萍在原有房子的基礎上加蓋了一層房子,並增加了床舖,又給每個房間加了衛生間,改善了住宿條件。雖收費標準提升了,但客人依舊爆滿,去年夏天就增收了幾萬餘元。她開心地説:“城裏人到山區欣賞自然風光,呼吸新鮮空氣,再在農宿品嘗農家菜,放鬆了心情。有些客人一住就個把星期,還捨不得走。”

  玉山縣發展“民宿經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滬昆高鐵的開通,與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大城市形成“兩小時經濟圈”。該縣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休閒旅遊、民俗體驗有機融合起來,讓風景宜人的山區鄉村變為連接都市的大市場,成為遊客心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集中體現“宿在民居、樂在田間、遊在山水,彰顯民趣味、鄉土味、人情味”,打造特色民宿精品。

  在城郊白鷺山莊,遊客住在特色民宿裏,每天早上可以跟著主人去地裏摘菜、喂雞養鴨、採摘水果等農活體驗,下午可以到水庫釣魚,觀賞萬鷺齊飛的美景。“我們用網際網路宣傳推廣,可以精準定位滬浙消費人群,現在70%的客源來自網際網路,營業額也翻了番。”山莊主人老翁臉上笑容不斷。 翁賢傑鄒陽摘自《上饒日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