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花鄉美名實相副

  • 發佈時間:2016-04-12 06:02:3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23日上午,春雨濛濛,記者來到成都市三聖花鄉。淅淅瀝瀝的雨中,三兩遊人穿行在繁花似錦的農家院落之間。他們或駐足賞花,或品茶談天,很是愜意。曾經大規模露天種植的花圃,現在已經被分散種植在農家小院內,除了鬱金香、梨花等季節性花朵外,這裡夏天荷花滿塘,秋天菊花盛開,冬季臘梅芬芳,可謂一年四季繁花似錦。三聖花鄉在“花”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條多元發展的路子。

  “三聖花鄉的農家樂經營者以前大部分都是種植鮮切花或者盆花,隨著城鄉統籌的推進,他們對産業進行了調整和升級,從鮮花種植轉向花卉行銷,再把鮮花基地、農家小院建成農家樂,興起鄉村旅遊,村民真正富了起來。”成都市錦江區統籌局副局長李永才告訴記者。

  鄒相英是三聖花鄉紅砂村的種植專業戶。1991年,21歲的鄒相英一邊開展小規模的花卉種植,一邊大膽地從外地引進適合當地種植的鮮切花品種。2002年,她在紅砂村建設了綠道景觀花卉種苗基地,幾年後,她開設了綠道上宴農家樂,並開始嘗試在臨近的城市建設鮮花種植基地。

  鄒相英的經歷是不少三聖花鄉村民的縮影。然而,當時政府引導農民調整業態,興辦農家樂之初,大部分人持觀望態度。“‘政府幫我們把房子改造好了,但搞經營的桌椅板凳還要投入一兩萬元,我投入了就能辦好農家樂嗎?’這是當時大部分農民的態度。”李永才告訴記者,直至2003年,四川省首屆花博會在三聖花鄉舉辦,一週之內吸引了100萬人次來到這裡,帶火了農家樂。“有一位農家樂老闆告訴我,他在花博會期間,有一天外出買了7次菜,生意火爆到他都不敢相信。”李永才回憶。

  因“花”與此地結緣的人並不止本地村民。“剛開始城裏人來三聖花鄉,僅僅是為了喝杯茶,賞賞花,後來越來越多有經濟實力的人租下農民的房子,自己開起了農家樂。我們稱之為農家樂的2.0版。後來,農家樂向藝家樂轉型為3.0版。”三聖花鄉景區管理局常務副局長冉衛告訴記者。

  這部分有著田園情懷的人為三聖花鄉傳統的農家樂帶來了兩方面的改變。首先,他們在裝修方面注入了更多的現代藝術元素。其次,他們除了支付給村民房租外,還吸收村民就近務工,增加了村民收入。“2010年以前,三聖花鄉的農家樂80%是村民在經營,2010年以後,這一比例降至20%。”冉衛説。

  與不少景區競相開發遊樂設施吸引遊客的做法不同,三聖花鄉更注重營造“文化”氛圍,讓前來賞花的人進得來,更留得住。“近年來,我們把區優質的文化産業資源與之相結合,推動‘農家樂’向‘藝家樂’轉型升級。所謂藝家樂,就是以農用地、農宅為主要場所,以藝術家或藝術機構為主體進行經營、創作、交流展示,以文化創意活動和産品為服務手段,注重共用和參與的一種新型休閒娛樂方式。”成都市錦江區文産辦同志告訴記者。

  “2013年,三聖花鄉濃郁的藝術氛圍吸引我把清源際藝術中心開到了這裡,27個工作室裏每天都有不同的書畫家在裏面創作,餐飲、茶藝是我們的基礎服務,平常我們還會搞一些學術研究、藝術展覽。白天,遊客在園子裏賞花、吃飯,夜裏大夥兒坐下來聊聊藝術,談談創作,十分熱鬧。”成都清源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波告訴記者。劉海波所開設的藝術中心正是三聖花鄉當前著力打造的“藝家樂”。據了解,在錦江區政府引導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機構以“藝家樂”的新面貌入駐錦江區,加上當地原有農家樂的自主轉型,三聖花鄉“藝家樂”已有40余家。

  2015年,三聖花鄉花卉銷售額近3億元。三聖花鄉多年來的發展從未離開過“花”,從傳統的露天種植鮮花到“五朵金花”景點的打造,再到農家樂的提檔升級,真正吸引人們前來的還是一年四季盛開的“鮮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