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文化人 以德潤心

  • 發佈時間:2016-03-28 05:45:4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70歲的王保柱是河北保定市蓮池區西高莊村村民。農曆正月初二早上8點,他帶上自己的畫作,來到“西高莊村農民新春書畫展”的展廳。他把畫挂好後,坐下又畫了起來。

  8年前,王保柱患上老年癡呆,四處求醫不見好轉。村黨總支書記王煥榮勸其家人帶著他參加村裏舉辦的音樂、書畫講座。2011年,王保柱參加了書畫班。

  “奇了,身體竟然慢慢變好了。”儘管説話還不利索,王保柱仍很興奮。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每週4個晚上、每次2個小時的學習課,他從不遲到、早退。他不求畫得有多好,就是喜歡這個氛圍……

  “我們就是要讓村民們有事情做,有新的東西可以學。”王煥榮頗為得意地問記者:“在我們村,兒女見老爸老媽要預約,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我們沒有時間。”64歲的王建國搶著回答。在這裡,王建國不僅學會了畫畫,還學會了吹笛子、吹嗩吶和拉二胡,“我學這些上癮,根本停不下來。孩子們就只能等我們沒有課時來看我們”。

  記者看到,2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展出的500多幅書畫作品,都是村民的習作。“村裏出錢為我們辦展覽,讓我有了當‘書法家’的感覺。”39歲的王鶴飛,曾是村裏的“問題青年”,被“逼”著練習書法後,他脫胎換骨了。如今,他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娶妻生子,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説起西高莊村的變化,村民不禁誇起村裏的老書記王煥榮。這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外來的媳婦,1986年上任伊始便發誓:“一定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當時,村民年均收入僅幾百元,村集體欠賬十多萬元。“窮”字當頭,根在哪?王煥榮意識到,人才是村莊發展的動力。要發展經濟,就得先解決“人”的問題,“育民、強村、為民”的治村理念漸成雛形。

  “村子要發展,村民要致富,必須下大力氣發展村辦企業。”1987年,王煥榮帶頭從自家拿出5000元,籌集資金十幾萬元,辦起了西高莊村首家村辦企業——聯盟線材廠,當年就營利10萬元。從此,王煥榮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便沒歇過腳。她帶領村幹部,先後創辦了化工廠、凈水劑廠、軋鋼廠、服裝材料廠等。隨後,她又利用西高莊村“城中村”的地域優勢,果斷轉變過去以工業為主的村辦集體經濟,將目光聚焦在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産業上,興建了酒店、小商品批發城、老年公寓……

  29年來,她帶領鄉親致富,創造了村集體固定資産總值3.5億多元、每人平均年收入1.68萬元的輝煌,使昔日貧困的西高莊村發展成為和諧、富裕的全國小康村。

  做過教師的王煥榮,深知知識的重要性。1986年,西高莊村成立了河北省首家農民高中班,對全村40歲以下的村民進行培訓。“必須讓高中學歷成為村民文化水準線。”王煥榮成了嚴厲的班主任,督促著村民向新型農民轉變。村裏每年還選送優秀人才到北京工商大學、河北大學等高等院校進修。2005年,為解決幼兒上學難問題,王煥榮把村委會辦公大樓騰出來,改建成“超達雙語幼兒園”。

  29年來,西高莊村先後投入600萬元建起了高標準綜合教室,設有圖書室、黨員活動室、民兵之家、老年活動中心等。村裏常年聘請老師開辦法律、英語、企業管理等短訓班,由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識向培訓專業技能、提高綜合素質轉變。學習,改變著西高莊村人的精神面貌,成為村裏老少編織美好未來的“通行證”。

  王煥榮説,“人的素質是關乎發展的第一要素”。29年來,西高莊村堅持以文化人,以德潤心,文明的鄉風民風成為推動村子發展的動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