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村民留下帶不走的致富産業

  • 發佈時間:2016-02-04 01:31:4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12月18日,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薩依巴格鄉克西拉克村的活動室,聚集了附近8個村的四五十名住村幹部、村幹部和村民。在滿滿噹噹的活動室裏,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科技廳第二批住村工作組總領隊楊曉偉,墨玉縣委常委鄧小波,“林下養雞”項目負責人、自治區技術市場與民營科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吐爾遜江·哈力克,薩依巴格鄉黨委書記朱有明坐在主席臺上,分別對當年科技廳實施的科技惠民項目“林下養雞”做總結。

  對於該村村民圖蓀托合提·艾合買提而言,更吸引他的是主席臺旁紅色桌布上擺的小山一樣高的80萬元人民幣。他盤算著,那裏面有自己的15000多塊錢,其中有13800塊是自己養雞掙的,還有2000塊是因為自己養得好,得的獎勵。加上他在養雞合作社幫忙加工飼料的收入,存個3萬元是沒問題的。想到這些,圖蓀托合提心裏美滋滋的。

  和圖蓀托合提·艾合買提一樣,80萬元“林下養雞項目”收益,將會全部發放給9個村52戶農民養殖戶和村集體賬戶上。

  而“林下養雞”項目,僅僅是自治區科技廳“訪惠聚”工作組赴墨玉縣住村工作近一年來,實施的26個惠民項目之一。

  2014年2月,自治區黨委決定,在全疆各級機關抽調20萬名幹部,開展為期三年的“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自治區科技廳響應號召,第一批“訪惠聚”工作組來到墨玉縣深入開展工作,卓有成效。

  2015年,在第二批“訪惠聚”工作啟動時,自治區黨委進一步要求,第二批“訪惠聚”活動在全面推進轉變幹部作風、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諧、保障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強化基層基礎六項任務中,突出做好群眾工作、加強基層組織、推進“去宗教極端化”三項重點工作,務求取得爭取民心、凝聚人心更大成效,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此次,自治區科技廳共選派了46名幹部組成了8個“訪惠聚”工作組,分別到墨玉縣薩依巴格鄉和喀爾賽鎮開展工作。

  一年來,科技廳的8個工作組按照自治區黨委、科技廳黨組的要求,用自己的真情溫暖村民的心,精神飽滿、幹勁十足地開展“訪惠聚”工作,為村民幹好事、幹實事,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從“走近”到“走心”

  對於第二批“訪惠聚”工作組而言,工作總有結束的一天。如何按照自治區要求,做好群眾工作、加強基層組織、推進“去宗教極端化”,是自治區科技廳上至廳領導、下至普通住村幹部始終思考的問題。

  一年的時間裏,科技廳黨組書記熱依汗·玉素甫和科技廳廳長張小雷均多次前往工作組所在村走訪和調研,查看住村幹部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情況,就工作組住村以來工作開展情況,所在村的社會、經濟、生産情況,黨員及基層組織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解。與此同時,對進村住點工作做好統籌協調,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自治區科技廳黨組在總結“訪惠聚”工作時提出,通過科技廳住村工作組的帶動,村幹部工作作風明顯改進,民族團結互信進一步增進,文化陣地建設和“去極端化”初見成效,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社會穩定的基礎更加牢固,基層組織建設也上了新臺階,各項工作成績顯著。科技廳將投入更多的資源,支援“訪惠聚”工作,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讓各村的面貌有較大改觀。

  這是科技廳黨組的決心和承諾,也是各村工作組工作的目標和動力。

  據統計,科技廳8個住村工作組實施的26項惠民項目,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強了為民服務能力,還大大提高了村“兩委”在村民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科技廳住海爾派薩依巴格村工作組堅持把鄉里為他們蓋的週轉房讓給了村委會,並把周圍高高的圍墻拆掉,換成了金屬柵欄,村委會大門也是一直敞開的。從村委會外面,就能清晰地看到院子裏的一草一木。知道我們要來採訪,村幹部和村民代表早早就等在了這裡。村委會大院裏,五六個放學的孩子正在愉快地玩耍。

  過去的海爾派薩依巴格村可不是這樣。經濟落後,基層組織比較渙散,一些幹部不願意來這裡工作。那斯爾·肉孜買買提是經組織反覆談話才同意來這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剛到任時他組織開會,在大喇叭裏喊了半天也來不了幾個人。那斯爾精神壓力很大,但卻苦於沒有工作抓手。

  科技廳工作組來了以後,工作組把村委會推到前臺,為他們撐腰打氣,樹立他們的威信,還幫助他們健全完善各項工作制度,明確工作任務和職責分工,讓以村黨支部為核心,團支部、婦委會、村警務室為配套的班子真正運作起來。

  義務勞動和低保等問題是該村群眾陳情反映比較突出的意見。村裏有些低保戶,有勞動能力但比較懶惰,自己的生産搞不好,參加義務勞動也不積極。工作組給村委會提出整改方案,幫他們出主意。其中一條就是今後的慰問和獎勵向村裏勤勞致富、積極參加義務勞動、鄰里關係好、婆媳關係好的村民傾斜。

  村民吾布力·卡斯木是該村勤勞致富的代表,他説:“村委會給我獎勵了米、面、油,雖然我可以買得起這些,但是這些獎勵讓我心裏很高興,因為我得到了村裏的肯定。過去這些東西都給了懶漢了,那不公平。”

  在哈曼艾日克村,今年87歲的原村支書吉力力·玉素甫依然能清晰地説出自己入黨的日期。他説,前幾年村裏開會沒人來,住村工作組來了以後,村委會的凝聚力增強了,現在開會會議室都坐不下了。我們每週都開一次黨員會,感覺自己重新肩負起了黨員的責任,又找到“家”了。

  喀日克薩依巴格村工作組通過“林下養雞”項目的實施、建設精品核桃園、建設農貿市場等方式,大大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通過幫扶,使這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在公共財政“輸血”的同時,學會自己“造血”,同時發揮村黨支部的示範作用,引領群眾共同致富。

  闊什魯克村工作組開展了“一幫一帶一”幫扶活動,就是幫扶者(工作隊隊員)幫扶第一被幫扶者(致富積極分子),第一被幫扶者再力所能及地幫扶第二被幫扶者(貧困戶)。去年,工作組組長化中強個人出資4萬元資助了15戶致富積極分子,這15戶村民直接創收14萬元,同時使15戶貧困戶得到間接幫扶。

  春華秋實。一年來,科技廳各住村工作組在廳黨組的帶領下,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他們的誠意和汗水,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工作組成員從走近村民到現在真正走進了村民的心裏。

  在喀日克薩依巴格村村委會,自治區專家顧問團辦公室主任、工作組組長趙虎和來辦事的幾個村民互相問候、握手,親切而自然。

  在闊什魯克村工作組宿捨得墻上,貼滿了學習維吾爾文字母的字條。村民見到剛休假回來的組員于晟,熱情地打招呼,像見到了久別的親人。

  在海爾派薩依巴格村,工作組很少出去散步,因為一走到村裏就被村民爭先恐後地拉到家裏做客。

  在康帕村,一對對年輕小夫妻在組員張毅的鏡頭前羞澀地拉起雙手,他們傳遞的愛與幸福被工作組定格在了村委會的全家福墻上。

  在克西拉克村,當距離第二批工作組離開的日子越來越近,村民心中的不捨之情也越來越濃。在1月21日舉辦的一位村民的婚禮上,看到住村幹部的到來,村民高興地打鼓奏樂,與工作組成員一起跳起麥西來甫。想到工作組即將離開,很多村民的眼睛濕潤了。最近不斷有村民自發找到工作組,送上自己種的核桃和葡萄幹,表達他們對工作組的感謝。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寫了一首詩送給工作組:“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科技項目凸顯短平快、惠民生

  “林下養雞”項目是自治區科技廳第一批工作組開始實施的。2014年,第一批工作組針對克西拉克村産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困難,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情況,請專家把脈後,確定在核桃樹下養雞。

  工作組選擇了尼雅黑雞,也就是和田黑雞(尼雅型)。和田黑雞品種屬地方優良雞種。從其生長習性、適應環境、品種特點、生産性能測定(蛋、肉)等諸多方面綜合評定,表明其具有遺傳性穩定、抗病力強、耐粗飼、適應性強等特點,尤其是肉品質具有獨特風味。

  項目執行第一年,工作組通過項目經費為養殖示範戶墊付雞舍建造費用、墊付70%雞苗費用,其他30%由養殖示範戶先行給付,飼料由工作組統一購買後賒賬給養殖示範戶。養殖示範戶按照規定的飼養程式和飼料配方進行養殖。養殖出欄後,由村委會統一銷售。銷售收入分批返還墊付的建造雞舍費用、飼料所需費用,並以每只雞2元錢上交村集體,其餘所得歸示養殖范戶所有。第一年,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批住村工作組將該項目推廣示範到一年兩批、每批9個村52戶農民養殖。經過一年的組織實施,“林下養雞”項目取得了預期的成效。和田黑雞總體成活率達到78%以上,商品率達到76%。按照每只黑雞的平均售價60元、每個養殖戶一年養殖兩批1000隻雞計算,除去成本平均可增收8700元。為了鼓勵農戶加強科學養殖,工作組對養殖成活率和商品率高的養殖戶還給予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獎勵。

  除了“林下養雞”項目,科技廳各個住村工作組各顯神通,因地制宜,實施了不少短平快的科技惠民項目。

  科技廳住塔西艾格孜村工作組住村後,通過大量的調研和考察發現,當地的村民有養肉鴿、食用肉鴿的傳統,而且墨玉縣養殖的肉鴿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為此,工作組啟動實施了“塔裏木鴿養殖科技示範”項目,投入40萬元,對首批120戶村民家裏統一建造了木質結構的標準化鴿子籠,每戶免費發放20對親鴿,110公斤玉米,並聘請塔裏木大學的教授為村民培訓科學養殖技術。

  工作組還在村委會大院建設了一套標準的養鴿示範籠,供村民參觀學習和現場培訓。在介紹情況時,工作組副組長、自治區科技興新辦公室綜合處處長余英榮利落地鑽進鴿子棚,抓起一隻體型較大的白色鴿子説:“這是美國的肉鴿品種,特點就是體型大。為了方便村民學習,我們這還養殖了塔裏木鴿和其他幾種觀賞鴿。工作組成員都已經是養鴿的行家裏手。”

  在塔西艾格孜村村民民買買提·托乎提家的後院裏,也建有一個和村委會一模一樣的鴿籠。傍晚時分,買買提高興地鑽進鴿籠,揮舞著手臂把已經要“睡覺”的鴿子趕起來,給我們展示他的養鴿成果。2015年他是第一次養鴿子,除掉已經銷售的,他現在還存欄100余只鴿子。僅養鴿一項已經為他增加了純收入3000元,和前年種地的收入一樣。

  據余英榮介紹,項目執行不到一年時間已經實現了示範戶戶均增收1000元和村集體增收6萬元的目標。

  在臨近的闊什魯克村,科技廳工作組實施了核桃清洗加工項目,成立了合作社,購置了一台核桃脫青皮清洗機。2015年為了推廣宣傳這項新技術,合作社免費為該村和鄰村的42戶核桃種植戶生産加工青皮核桃32噸。闊什魯克村村民買買提托合提·買提吐地就在這裡免費清洗了500公斤核桃。他説:“機器脫皮又快又乾淨,每公斤比手工去皮的可以多賣五六毛錢。今年就是收錢我也願意把核桃送到這兒清洗脫皮。”

  科技廳住闊什魯克村工作組組長、自治區科技興新辦公室副主任化中強告訴記者,目前這臺核桃加工機是墨玉縣唯一一台核桃清洗加工機器,僅這一台機器為村集體增加了35萬元的固定資産,如果運作好,可為村集體增加至少20萬元的年收入。

  自治區智慧財産權局住海爾派薩依巴格村工作組支援村集體成立了“知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規劃了20畝地的疆岳驢養殖基地,投入近40萬元建設的815平方米養殖場已經竣工,近期第一批30頭奶驢就能引進生産。工作組副組長、自治區智慧財産權局副局長艾拉·吾買爾巴克介紹説,通過和岳普湖縣的一家驢奶加工企業合作,生産出的驢奶實行訂單銷售。目前,每公斤驢奶的收購價為28元,一頭奶驢每月能創造6000元的效益。

  科技園、示範田打通科技服務“最後一公里”

  科技廳“訪惠聚”工作組在墨玉縣工作的8個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少。面積最多的不到1.5畝,最少的不足一畝。要幫助農民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增加收入,只有依靠科技。這一年,工作組想了不少辦法。

  科技廳住齊格勒克村工作組利用村集體的十畝地,建成了自治區首家“住村農業科技園”。這裡成為村民茶余飯後最愛去的地方。

  村民問:這十畝地的示範園,僅靠一口井澆灌就夠了?

  住村幹部:我們用的滴灌,這口井不僅能灌溉,還能供我們幾個人生活所需。

  村民問:我們種了一輩子核桃,嫁接過的核桃至少得三年挂果,沒有嫁接過的至少得生長一二十年才能挂果。你們今年才種的新苗子,怎麼就結核桃啦?

  住村幹部:我們種的是“溫185”新品種,産量高,品質好。

  村民問:前兩天我來的時候,這排苗子還小的呢?現在怎麼長得和旁邊的一樣高呀?

  住村幹部:因為我們給它噴施了新型葉面肥,就像給人喝了羊肉湯,有勁。

  看著聽著想著,65歲的肉孜艾依提·肉孜尼亞孜下定決心,今年要給自家的9畝核桃嫁接科技園裏的新品種。

  41歲的吾斯曼·蘇皮則乾脆把科技園裏的簡易大棚“複製”到了自家地裏,一年僅種菜一項就掙了5000元。

  據自治區科技廳住齊格勒克村工作組副組長、科技廳農村科技與城鄉科普處副處長亞合甫·塔依爾介紹,2015年工作組在科技園裏共實施了20項工程,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等。工作組還組織村民1200余人次參加各類培訓,組織村民300多人次參加科技實踐,推廣實用技術10余項。通過這些活動,村民把這些新技術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用在地裏,真正打通了科技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除了齊格勒克村,科技廳其他幾個工作組也根據當地核桃種植面積大的情況,紛紛發揮資源優勢,在村裏建起了面積不等的精品核桃園,引種新品種,請專家講課、培訓,工作組和村“兩委”一起帶著農民幹,做給農民看。

  科技廳住康帕村工作組利用村集體的40畝荒地建起了精品核桃園。為了提高核桃成活率,工作組邀請新疆農科院墨玉試驗站專家對村民進行田間技術指導。

  在和田地區,核桃樹下套種小麥是最常見的模式。在康帕村,工作組為了改良核桃園的地力,在專家的建議下套種了綠豆。康帕村黨支部書記艾克拜爾·買提那斯爾説:“雖然第一年的綠豆收成不好,但把地養起來了,冬小麥長勢特別好,葉子顏色明顯比沒套種過綠豆的深,相信今年的收成一定不差。”

  海爾派薩依巴格村同樣打破傳統,在核桃園裏套種了黑枸杞。艾拉·吾買爾巴克拿出一小盆晾曬好的黑枸杞告訴記者:“我們村的地石頭多,套種的小麥産量低,種出來都是做口糧。我們第一年種黑枸杞就收了四五公斤。過兩年進入高産期,每畝收穫乾果30至50公斤,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此外,科技廳工作組還積極聯繫新疆農科院,爭取了12畝地的花生良種,在闊什魯克村、康帕村、喀日克薩依巴格村、喀爾賽鎮哈曼艾日克村和田地區蠶桑研究所進行試驗示範,實現了每畝産出花生450公斤的目標,起到了一定的示範作用。

  變“輸血”為“造血” 實現惠民産業可持續發展

  “林下養雞”項目實施的第一年,工作組的思路是:把尼雅黑雞養殖業作為增加村集體收入的重要途徑,要讓村民既掌握規範的養殖方法又提高積極性和責任心。

  第二年,“林下養雞”規模比去年擴大了約5倍。這已經不是扶持一個村養雞、賣雞、增加村集體經濟實力的問題。如何使這一産業可持續發展,持續為鄉域甚至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成為擺在工作組面前的一大難題。

  經過反覆的摸索實踐,工作組與墨玉縣,薩依巴格鄉黨委、政府達成共識,引入企業進行養雞産業化運作,實行“企業合作社+農戶+鄉産業辦村委會”的“三位一體”的産業發展模式,推動“林下養雞”提升為全鄉的産業。同時,聘請自治區專家團隊同當地動物防疫部門緊密協作,帶動培養一批基層防疫、飼養技術人員,使養雞成果、技術、方法結合當地實際,讓項目在當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15年9個村5萬餘只雞分兩批出欄,對於工作組和村幹部而言,這是一場“硬仗”。和田黑雞是半散養的形式飼喂,白天不好捕捉。每批雞出欄,都由工作組和村幹部組成的“收雞大隊”在半夜兩三點出動,到養殖戶家捉雞,然後統一送到墨玉縣的加工廠屠宰、包裝、冷凍。

  為了銷售出這幾萬隻雞,各工作組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住克西拉克村工作組經過前期市場摸底和調研,聯合企業設計定做了一批真空包裝袋並採購了真空包裝機。工作組還與各地大型餐飲企業和“微商”聯繫,部分産品形成訂單,銷往疆內外。

  也因為這一項目,科技廳第二批住村工作組總領隊楊曉偉住村後,有了一個新職務——“賣雞大隊長”。一年之中,從“廳官”到“村官”再到“雞官”,正是科技廳住村工作組轉變工作作風,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的一個縮影。

  在2015年12月18日的項目總結大會召開後,自治區科技廳廳長張小雷盛讚:這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票子裝進農民口袋裏的成功實踐。

  這一成功實踐不僅體現在林下養雞項目上。科技廳各住村工作組在實施科技惠民項目的同時,充分利用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進行市場化經營的探索,為村集體和村民留下一個個帶不走的致富産業。

  去年,科技廳住哈曼艾日克村工作組住村後,針對村土地條件差,每人平均收入低、基礎設施落後、集體經濟薄弱、基層組織軟弱等情況,深入田間地頭、入戶走訪,與村兩委深入研究和分析産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初步形成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總體思路,註冊成立了“墨玉縣哈曼農林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採用現代法人治理結構管理模式,通過“工作組+合作社+技術協作單位+産業聯盟+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建立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規模化經營,變“輸血”為“造血”。以科技惠民資金為引導,吸引村民富餘資金參股,實施經濟作物種植和家禽、家畜養殖等科技惠民項目。

  塔西艾格孜村在發展養鴿項目時,依託村裏原有的養禽協會對項目進行管理。于英榮説,建立協會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按照市場規律加快發展肉鴿産業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村集體實力的重要措施。我們不僅要做好每個示範戶的管理工作,還恢復並完善了村養禽協會的制度。

  闊什魯克村通過實施“核桃脫青皮清洗加工”“林下養雞”“精品核桃園”等科技惠民項目,幫助村裏成立《墨玉縣新發展核桃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村集體標準化養雞場一個、家庭林下養雞標準化示範基地4個,使村集體固定資産增加35萬元,為村集體帶來純收入11.5萬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