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態經濟:一本好念的“生意經”

  • 發佈時間:2016-03-25 01:00: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地回暖,春意盎然,正是春耕春種、旅遊出行的大好時節。隨著我國大力推行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經濟正在成為創造綠色財富的新經濟:曾經被稱為“酸雨之都”的廣西柳州,通過改善城市環境,發展體育産業、旅遊産業,如今已經成了蜚聲海內外的“水上運動娛樂之都”;曾經的窮鄉僻壤,碧羅雪山深處的王瑪基村,如今已經變成一個綠色、生態、農業多樣性的示範村……從城市到鄉村,都已經嘗到了生態經濟的甜頭。

  一座工業城市的轉型寶典——

  從“酸雨之都”到

  “水上運動娛樂之都”

  入春,柳州街道兩旁白玉蘭、桃花、櫻花次第開放,而更具柳州特色的紫荊花即將盛大開放。

  “想不到江水這麼清澈,完全聞不到異味!”遊客黃衝到柳州旅遊的第一天,就帶著全家到柳江暢遊了一番。 由於兩岸如畫的風景,柳江被人稱為“百里柳江、百里畫廊”。在柳江邊的親水準臺,除了黃衝一家人,還有大批柳州市民。他們有的到江中划艇,有的沿著江邊慢跑,有的在觀賞江對岸的人工瀑布。

  “你們根本沒法想像,這麼漂亮的人工瀑布以前竟是印染廠的排污口。”在柳州生活了40多年的市民李柏偉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柳州,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從近50條溝渠直排進入柳江。尤其是市區不到9公里長的河段竟分佈著30多條排污口,不斷排放著污水。

  柳州市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柳州佈局一大批工業項目。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柳州成為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和全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之一。大批工廠在柳州依江而建,市區煙囪林立,濃煙滾滾。

  “工業的發展使大氣遭到嚴重污染,酸雨頻率居高不下,柳州過去有‘十雨九酸’的説法。柳州也被人們稱作‘酸雨之都’。”柳州市環保局總工程師覃國琴説。

  柳州環保部門的記錄顯示,柳州酸雨最厲害時PH值低於4,市區周邊許多山峰變成“白頭山”,市民呼吸道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覃國琴説,因為酸雨影響,停在路邊的自行車、房子窗戶的防盜網很容易生銹。最嚴重的時候,雨水滴到人頭上,頭皮都會發麻。

  要工業還是要生態?在這個問題面前,柳州人作出大膽決定,既要大力發展工業,又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表面看似難以做到,卻在柳州逐步成為現實。

  柳州市工業和資訊化委員會副主任文剛介紹,當地通過調整城市工業佈局,首先將一批重污染企業遷出市區,引導企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集中,並要求企業在搬遷改造中提升清潔生産水準和污染防治能力。“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企業生産線被關、停、並、轉,市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為改善柳江水質,柳州已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11座,鄉鎮污水處理廠9座,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6萬噸/日,投資7.88億元建設配套污水管網213公里。市區的工業和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後才能排放,柳江飲用水保護河段水質常年保持國家Ⅲ類標準。

  在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同時,柳州也在挖掘生態經濟的潛力。

  柳宗元筆下“江流曲似九回腸”的柳江,而今正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水上運動基地。西南工業重鎮、曾被貼上“酸雨之都”標簽的柳州正在以“水上運動娛樂之都”的形象,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重新認知並迅速蜚聲海外。

  自2008年以來,柳州連續8年承辦F1摩托艇世錦賽分站賽。從2009年開始,這項賽事成為由中美滑水明星對抗賽、水上摩托世界錦標賽、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三項賽事組成的世界水上極速運動大賽之一,每年國慶長假期間在柳州舉辦。

  由國際摩托艇聯合會創辦的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與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F1賽車一道,被公認為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較高收視率的世界頂級賽事之一。

  “柳州這幾年來在體育産業,特別是水上運動體育産業發展上,重點建設了水上運動中心等一批基礎設施。”柳州市體育局副局長呂青專告訴記者,自柳州舉辦F1摩托艇世錦賽、水上摩托世錦賽以來,當地水上運動得到快速發展,目前當地已有兩個水上運動基地、3家水上摩托俱樂部,有會員300多人、摩托艇有200多艘。俱樂部和摩托艇協會還投入摩托艇碼頭建設,投資總計超過3億元,水上運動硬體設施不斷完善。

  在大力發展水上運動的基礎上,柳州還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開發了“柳州國際水上狂歡節”這一文化品牌,每年國慶期間舉辦,目前已連續舉辦五屆。

  “一座工業城市,卻有如此麗質天然、柔情似水的風光。它比我想像的更美!”這是國際摩聯副主席拉維尼亞在考察時描繪她對柳州的第一印象。

  在舉辦水上體育賽事基礎上,柳州還著力打造“百里柳江”景區,通過人工瀑布、人工沙灘、水上舞臺等親水惠民設施和景觀的打造,提升了城市形象,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經濟轉型示範城市”“中國十大美麗城市”……一連串榮譽是對這座工業城市環境“變身”的充分肯定。

  一個峽谷山村的致富秘籍——

  荒山荒地

  發展生態多樣性農業

  初春時節,萬物復蘇。一場春雨過後,王瑪基村散發出泥土的芬芳,預示著春天的希望。

  核桃1萬畝,紅豆杉700畝,旱冬瓜1320畝,山羊存欄3000隻,中蜂1000箱……以前主要種植玉米,老百姓收入來源單一的王瑪基村,如今已經變成一個綠色、生態、農業多樣性的示範村。

  王瑪基村隸屬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稱桿鄉,地處稱桿鄉怒江東岸崇山峻嶺的碧羅雪山深處,下轄8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是一個典型的傈僳族山村,全村有農戶307戶1230人。

  旭日初升,縈繞在山間的雲霧慢慢散開,陽光剛好照射在村民歐文華扒家的院子裏。歐文華扒的母親今年79歲,每天清晨的這個時候,她都會盛上滿滿一盆玉米,給家裏的100多只腺雞喂食。她沿路灑下玉米,最終把雞引向一個圍著柵欄的園子,裏面種著紅豆杉、核桃、蘋果等經濟林果。

  “一隻腺雞養上兩年可以賣200元左右,還供不應求。”41歲的歐文華扒告訴記者,“趁著昨晚下過雨,土壤濕潤,今天準備去種魔芋”。

  歐文華扒來到村委會,排隊等候領取魔芋種苗,今年他準備在自家核桃地裏套種10畝魔芋。“兩年後,每畝魔芋至少可賺5000元,再加上核桃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了。”

  王瑪基村黨總支副書記楊波才説,村裏2010年開始推廣泡核桃種植,目前種植面積接近1萬畝。為了發展生態多樣性農業,還計劃在核桃地裏套種馬鈴薯、山藥、魔芋等林下作物。“今年規劃種植1000畝魔芋,許多老百姓都積極響應。”

  “這些魔芋種苗都是當地一個種養殖基地給我們免費提供的。”歐文華扒一邊將剛剛經過稱重裝袋的魔芋種捆綁在摩托車上,一邊説,基地不久還要建魔芋深加工廠,以解決老百姓的銷路問題。

  王瑪基村山高坡陡,沿著一條泥濘的山路,記者來到歐文華扒所説的基地,1米來高的紅豆杉、蘋果樹、櫻桃、車厘子等經濟林果按照不同地塊分佈。

  44歲的村民歐小波扒和妻子將辣椒籽種在蓋好薄膜的地裏。歐小波扒説,他和妻子常年在這個基地打工,去年光打工收入就有5萬多元,家裏還種了30多畝核桃,去年剛挂果。

  據了解,像歐小波扒一樣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有幾十人,去年基地給村民發工資就支出32萬元,平時他們還可以兼顧家裏的農活。

  王瑪基村1999年通了電,2008年通了行動電話,2012年通了公路,2014年江面吊橋架通,目前路面正在硬化……

  王瑪基村能發生這樣的變化,在村務監督員波生才看來是不可想像的。

  5年前,波生才擔任村支書,依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和天保公益林項目,王瑪基村開始推廣泡核桃種植。“最難的就是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波生才説,這裡世代種植玉米,加之交通閉塞,老百姓觀念陳舊。

  “工作難做,於是我就想自己帶頭種植核桃給老百姓做示範。”讓波生才萬萬沒想到的是,妻子成了最大的阻力。“我挖好的坑被妻子回填,我種好的核桃苗被她拔了扔在一旁……”波生才説,現在家裏的核桃在村裏算是長的比較差的。

  “以前王瑪基人逢年過節就比誰家堆的柴火多,比誰家殺的年豬多;如今比的是誰家的核桃長勢好、收入高。”怒江州林業局紀委書記師花才説。

  師花才5年前擔任瀘水縣林業局局長,2010年村裏沒通公路時,他常常要花6個多小時從16公里外的鄉政府所在地步行到村裏。“從動員大會到栽種時進行技術指導,3個月內我往返了8趟。”師花才説,現在村民不僅在荒山荒地種核桃,也在以前種玉米的耕地上種植,長勢喜人。

  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長點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習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

  “綠色發展理念是在探索一條不同於發達國家傳統工業生産模式的新經濟道路,從生産方式上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説,“這不僅是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是未來新的競爭力。”

  網上搜索“水上運動娛樂之都”這一關鍵詞,超過1000萬條資訊指向柳州,柳州也因發展水上運動提高了知名度、美譽度而作為“體育行銷城市”成功案例被業界褒揚、被一些城市效倣。

  綠色發展不僅是産業,更是民生。在催生新産業的同時,綠色産業給當地百姓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

  “今天,王瑪基人看到了希望,增強了發展的信心;明天王瑪基將會變得更美,發展得更好。”師花才説。

  (記者 李斌 姚兵 綜合報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