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要糧也要水——華北地下水超採漏斗區試點統籌糧食生産和生態安全見聞

  • 發佈時間:2016-03-21 14:46:4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石家莊3月21日電 題:要糧也要水——華北地下水超採漏斗區試點統籌糧食生産和生態安全見聞

  新華社記者鞏志宏

  春回大地,農事漸忙。2014年起,國家在華北地區開展地下水超採漏斗區綜合治理,記者日前走訪這個地區的春耕情況時發現,儘管今年渠灌多了、井灌少了,節水灌溉多了、大水漫灌少了,耕地輪作休耕、農業水價改革等逐步推開,但在這個國內最嚴重的地下水漏斗區和國家重點糧食産區,“要糧還是要水”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面臨的兩難抉擇。

  渠灌多了 用水少了

  三月春暖,麥田青青。記者來到全國糧食生産基地縣深州市農村,只見溝渠水滿,村民正引水入田、喚醒蟄伏一冬的麥苗。

  深州所在的衡水市是華北深層地下水超採漏斗區漏斗出現最早,超採面積最大、最嚴重的中心區域。深州有120多萬畝耕地,渠灌面積最多時達90萬畝,後萎縮到40萬畝,打井灌溉逐漸增多。經過兩年治理,深州又恢復渠灌10萬多畝。

  “現在一個澆水隊10來天就把全村地澆了,比起井灌來省工、省時、省錢,而且渠水比井水暖和、水質好,莊稼出苗和收成好,”深州市東杏園村村支書張敬賢説,有渠水大家都不用井水了,今年連變壓器都沒用。

  農業是耗水大戶,以衡水為例,多年農業用水14.2億立方米,佔總用水量的82%,高耗水小麥用水9億立方米,佔農業用水的63%。改“井灌”為“渠灌”,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外來水替代本地水、低耗水作物替代高耗水作物,是河北地下水超採治理的重要方向。

  衡水市壓採辦賈鵬飛告訴記者,農業用水方式正在轉變,全市井灌區村莊、面積由4570個、648萬畝減少到3512個、498萬畝。同時,推行高效節水灌溉、壓減高耗水小麥麵積等效果初顯,今年農業灌溉需水量比往年少3億立方米。

  井越打越深 水位降得心慌

  河北是全國糧食生産重點産區,但多年來依賴過度抽取地下水支撐糧食生産,使當地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一些群眾反映,近年來井越打越深、出水卻越來越少。

  “全縣120多萬畝耕地上密布著13600多眼機井,200米以上的深井8000多眼,如果從空中俯瞰,大地上到處是窟窿眼。”深州市水務局農水科科長張健説。而記者了解到,由於地下水位下降,衡水每年約3%的機井報廢,40%的機井出水不足,直接威脅到農民基本生産生活。

  衡水深州、桃城區一些村民告訴記者,往井下接水管過去80米就夠了,現在得110米。起初用“真空泵”抽水,後來改成“深井泵”,現在都用“潛水泵”了。澆地成本越來越高,有的村子2小時才能澆一畝地,得用70度電、花50元。

  “水位又降了10米,過去90多米不用起泵,現在一下泵就到100米以下了。”武強縣水務局局長張建國帶著記者看新修好的灌渠,兩年來武強實施了灌區恢復工程19萬畝,今年將有9萬多畝完成驗收。“我們一邊在治理,那邊水位一邊在下降,已經火燒眉毛了,必須儘快把水引過來,減少地下水開採。”

  糧食、生態安全需統籌

  基層把外來水置換本地水稱為“用麵包換饅頭”。他們認為,目前水資源普遍匱乏的現實下,僅依賴引水很難持久。以節水為核心,加快農業水價改革、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並統籌考慮當地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已成當務之急。

  今年起,衡水桃城區在18個村子推廣“一提一補”灌溉節水制度。將農業地下水用水電價在現行電價基礎上每度電提高0.3元;灌溉結束後,再以每度電0.4元按耕地面積補貼給村民。

  “這種辦法看著沒獎也沒罰,但其實已實現了節獎多罰”,桃城區鄧莊鎮速流村王國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張三和李四都種2畝地,最後返還的補貼都是100元。但他們澆地時用水量不同,耗水多的交錢多,耗水少交錢少。這個辦法在村裏實行多年,每年春灌,村民為了少用水都會平整土地,過去大水漫灌多,現在都用“小白龍”,逐步有了節水意識。

  為統籌糧食、生態安全,促進這個地區可持續發展,耕地輪作休耕的做法已逐步在衡水推開,小麥、玉米一年兩熟改為一季休耕、一季雨養,一畝地財政補貼500元。一些村民告訴記者,補貼很划算,種一季麥子一畝地掙不了500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