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工匠精神”回歸
- 發佈時間:2016-03-14 06:32:46 來源:吉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詞彙“工匠精神”讓人為之一振、深有感觸。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而心無旁騖、凝神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轉型期的吉林而言,既是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更是鑄就製造高品質、把産品和服務做得更專業、更精緻的必由之徑。
提到“工匠精神”,人們總會想起瑞士手錶,德國的機械、電器,日本的保溫杯、馬桶蓋及精密加工……而我們雖然是製造業大國,但在品牌競爭中則與這些國家拉開了差距,只2015年,中國人境外消費的總額達1.2萬億元人民幣,買走全球46%的奢侈品。舉個最令人尷尬的例子:很多年輕夫婦寧可花更高的價錢把海購來的歐美澳奶粉裝在産自英美的奶瓶裏來餵養孩子,童車、童鞋、沐浴露、尿不濕等也都熱衷用國外的牌子。這些洋貨品質和信譽的背後就體現了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同樣的品牌,更多的消費者寧願選擇國外進口的“原裝貨”而不是國內生産的産品。答案很簡單:我國很多企業輕技術研發,對産品的態度更多是追求“短、平、快,造成了“工匠精神”的缺失。結果是連自己的消費者都對自己的産品不信任,我們怎能期待外國人對中國的産品信任呢?
事實上,“工匠精神”並非舶來。我們都曾學過“庖丁解牛”、“賣油翁”的故事,我國不止出現過魯班這樣的大師,更有建造出長城、故宮這樣的世界級建築的普通工匠,而許多延續至今仍然興旺的“老字號”也正體現了“工匠精神”。在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很多中産階級買東西就要看品質,所以我們推進供給側改革,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最終是要尊重消費者的需求,實現從“重量”到“重質”的轉變,提供更加豐富、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這就必須強調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的企業如果把“工匠精神”注入到生産中,在技術上積極創新,在品質上堅持高標準,自然會贏得用戶,贏得市場。不僅製造業,服務業也同樣如此。不斷雕琢自己的産品,為顧客提供最精最好最人性的服務,是服務業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一書作者亞力克·福奇認為:“工匠精神永遠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打贏吉林振興發展這場攻堅戰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還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都需要融入、沉澱和固化“工匠精神”,讓各行各業能靜下心、重視“實打實”“幹活”,我們的製造業才會有萬紫千紅的春天,鑄造出閃閃發光的“中國品質”。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