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代表委員獻策公共文化資源共用:基層文化弘揚更多正能量

  • 發佈時間:2016-03-13 08:1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金 晶 佘惠敏 陳 靜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代表、委員獻策公共文化資源共用——

  讓基層文化弘揚更多正能量

  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全民閱讀,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推動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既要讓人民的物質生活更殷實,又要讓人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而精神生活的豐富,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滋養。

  瞄準基層需求發力

  “公共文化資源要向城鄉基層傾斜,公共文化服務要打通‘最後一公里’。”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告訴記者,在傳統模式下,把文化資源送到基層難度較大,但是網際網路和數字技術的應用讓這有了轉機。

  今年全國兩會,陳力委員帶來了“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的故事。“廣大牧區通訊不便,因地制宜建立起‘數字加油站’,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通過智慧手機、電腦等終端,為牧民提供24小時數字公共文化服務。這樣的服務創新接地氣、貼民心、有實效。”陳力委員説。

  服務創新離不開因地制宜,更離不開知根知底。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作協副主席冉冉認為,應對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摸底,明確資源缺口,列出建設清單,防止有些文化惠民項目出現分散建設、功能交叉、佈局不合理等問題。

  “基層文化建設要多弘揚正能量。”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楊王村黨委書記孫躍明説,弘揚正能量的文化建設既要重視大人物大事件,也要關注小人物小事情,“只要是做好事、鼓勁的,都是在弘揚正能量”。

   産業在創新中升級

  近年來,我國在重視發展公益文化事業的同時,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文化産業加快發展,以提供豐富、健康、多樣的文化作品和産品,滿足群眾需要。

  “文化産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多措並舉加快文化産業創新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副省長曹衛星説。

  曹衛星委員表示,實現文化産業創新,需要深入實施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和“網際網路+”行動,進一步推進文化與科技、網路深度融合,加強文化産業共性、關鍵和核心技術研發應用,促進産學研合作與協同創新,著力提高新興文化産品和服務的數量和品質,提升文化産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還要大力推動文化産業與相關産業的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完整的文化産業鏈條。

  産業創新還需要金融助力。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王亞非認為,金融對文化産業和文化貿易的支援,目前還沒有完全起到點對點精準扶持的作用。“在文化産業上,可以真正作為它資本的,就是它的版權、智慧財産權,但又很難把智慧財産權作為一種本錢和銀行去對接。”王亞非代表認為,金融對於文化産業來説是雪中送炭,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大企業的並購重組及走向國際來説,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立法促進文化發展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傅瑩回答了關於電影産業立法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也指出,全國人大將推進文化領域的立法工作,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電影産業促進法等。與文化相關的立法工作,成為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全民閱讀與全民健身、全民教育一樣,是現階段整體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工作。”全國政協委員、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表示,“關於為全民閱讀立法的相關推動工作還要繼續往下做!”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他的一份加強網路版權保護的提案獲得了幾十位委員的聯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今年也繼續關注文化立法。他認為,應該全面提高保護原創的力度,加強打擊侵權的力度。

  文化保護,立法先行。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文化廳廳長李暉希望能夠通過各級政府的努力,引導民間力量一起來保護和利用中華文化遺産。“三湘大地歷史悠久,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包括炎帝陵、舜帝陵、裏耶古城等”。她説,“引進民間力量保護遺産,並非説説就夠了,最關鍵的是需要有完善的文物法,包括文物的所有權如何界定、保管權如何區分、收益權如何分配等”。(經濟日報記者 金 晶 佘惠敏 陳 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