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竇維平:四川以文化産業帶扶貧 實現輸血造血並重

  • 發佈時間:2015-10-29 14:3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9日訊(記者 張晶雪)日前,四川省出臺《文化惠民扶貧專項方案》,明確了堅持“輸血”與“造血”並重的理念,扶持當地文化産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那麼,四川省如何利用文化産業來進行扶貧工作?四川省在發展文化産業方面又哪些先天優勢?又存在哪些問題?帶著疑問,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對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竇維平進行了專訪。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在《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貧專項方案》中特別提到了“扶持當地文化産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四川是旅遊大省,也是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四川省文化産業發展狀況如何?

  竇維平:總體來説,近幾年我省文化産業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文化産業增加值平均增長速度保持20%以上,動漫、遊戲、網路文化、文化創意等新型文化業態産業規模不斷擴大,文化産業集聚發展態勢逐步顯現。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末四川共有文化及相關産業法人單位超3萬戶,四川省全社會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超1200億元,佔GDP比重約為4%,發展速度和總體實力始終保持在全國第一梯隊。

  具體來説,全省文化産業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特色文化産業集聚效益明顯。目前,我省各市州都按照自身文化資源優勢,規劃建設文化産業園區。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1家,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2個(成都、綿陽),國家級動漫遊戲基地1個,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15個,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3個,省級文化産業試驗園區2個,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44個。據統計,截止2014年末,全省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園區)總收入達500億元,直接解決就業人口超過10萬人,獲得著作權、發明專利461項,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雙豐收。

  二是各級政府更加重視文化産業發展。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文化産業在經濟轉型升級,産業結構調整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文化産業在增加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得到很好的發揮。2012年,全省召開文化産業發展大會,各市州都通過制定針對性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等方法努力推動文化産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文化“軟實力”對經濟的“硬支撐”作用,文化産業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增點、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三是民營資本空前關注文化産業。隨著部分領域放寬監管,允許和適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併發揮作用,民營資本空前關注文化産業,特別是新興文化業態方面。目前,以民營資本為主導的文化産業相關專項基金陸續成立,這對我省文化産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我省成立了民營文化産業協會,民營資本已經多渠道、多形式進入我省文化産業領域,有力推進了我省文化産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

  四是國有文化企業進一步釋放活力。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文化企業都在探索新形勢下的發展路徑。一些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通過轉企改制,組建文化企業集團,進一步做大做強。包括一些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都不斷加強資源整合,成立國有控股文旅、文投公司,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努力打造特色文化産品,形成文化品牌,不斷釋放出文化生産力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四川發展文化産業有哪些先天優勢?這些優勢如何帶動當地的扶貧工作?

  竇維平:對於貧困地區來説,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文化資源豐厚,尤其體現在特色文化資源上。但是,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品牌優勢對於我省文化産業發展來説,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目前,我們已對各市州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梳理,在全省規劃建設了25個區域性特色文化産業群。比如甘孜的格薩爾王文化産業園,廣元的女皇文化産業園,巴中的南龕文化産業園等。通過文化産業園區、基地輻射帶動貧困地區特色文化産業發展,是提升我省文化資源轉換效率,增強我省貧困地區文化産業整體實力的重要路徑。

  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品牌的打造。品牌是地域文化傳播的載體,是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貧困地區特色文化資源,需要一系列具有四川特色和優勢的文化品牌傳播。我省貧困地區文化産品門類眾多,包括唐卡、漆器、羌繡、竹編、根雕、羌繡、銀器等,具有培育和打造市場品牌的天然優勢。一直以來,我們都積極通過四川省扶持文化産業品牌資金,加大對貧困地區文化産品打造扶持力度,推動貧困地區文化産業品牌樹立,增強貧困地區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文化企業和民營文化企業從事文化産業的信心,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貧困地區文化産業實力。

  九寨溝演藝集群的打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九寨溝最引人注目的是迷人的自然風光,但是這些年,我們立足當地文化資源,堅持文旅融合,打造九寨溝演藝産業群,這個集群已成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目前,演藝集群有10家營業性演出團體,全部屬於民營企業,並擁有全國藏區和羌區優秀青年演職人員1200余人。每天接待遊客能力達10000余人。2014年,集群全年共演出2600余場,實現産值1.69億元。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您剛剛提到了“文旅融合”。那麼,您認為在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如何突出“文化”?如何做到保護與開發並重?

   竇維平:這方面我主要講兩點,一是根據省委安排,我們(文化廳)重點對口扶貧茂縣和敘永。我們在制定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時,就強調立足當地實際,突出文化幫扶。其中,最關鍵是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物質生活脫貧與精神家園建設相結合,找準文化與當地扶貧工作的結合點,加大文化項目、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注重文化多元融合,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和“文化+”與多種業態並力發展優勢,推進一縣一品、一村多業發展,保護傳承利用好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和文化遺産,促進當地“文化+”等多種業態發展,將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作為幫扶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另一個是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説到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可能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説,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四川區域也是我省扶貧工作的重要區域。我們在落實《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總體規劃》中多次強調要注重科學發展。特別提到堅持生態文明、傳承文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的干擾和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森林等資源。在産業發展尤其是特色街區、特色村鎮、園區基地建設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和鄉村原始風貌,突出傳統特點,不搞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毀壞古跡和歷史記憶,不強行撤並村莊。可以説,這也是我們産業工作與扶貧工作的不謀而合之處。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扶貧首先考慮的不應是扶貧地財政收入的增長,而是每個農民或家庭收入的增長。那麼,貧困地區在發展文化産業時,如何做到“富民”而非僅僅是“富財政”?

  竇維平:近些年,文化産業的發展理念、行為模式與我們的扶貧理念確實有很多共通之處。培育市場主體、增加老百姓收入對於文化産業發展來説至關重要。對於扶貧,真正做到富民,深入到最基層,我想最重要是要堅持以下幾點。

  一是要精準發力,措施到村到戶。要深入調研、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精準幫扶規劃和精準脫貧措施,要細化分解幫扶任務,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單位,措施落實到村到戶。積極協助指導幫扶村做好扶貧總體規劃,幫助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問題。策劃和實施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小微文化項目,精準幫助各個貧困戶儘早脫貧致富。

  二是要以民為本,尊重群眾意願。要確立群眾在對口扶貧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凝聚群眾力量,正確處理扶貧工作與當地群眾的關係,引導群眾積極建言獻策,切實做到問計於民、惠及於民。堅持扶貧扶弱與扶貧帶動結合起來,發揮當地脫貧致富能人的引領作用,增強貧困村社戶的自我脫貧意識、信心和能力。

  三是要依靠群眾力量,形成幫扶合力。確立當地群眾在脫貧致富中的主體地位,要以駐村工作組和幫扶幹部為樞紐,組織引導村、社、貧困戶積極聯動,結成脫貧致富生力軍。當然,我們還要加強與相關廳局之間、廳直單位之間、當地縣鄉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絡,借力借智,整合資源、資金和人才,真正讓普通群眾增加收入。

  這裡我也講一個例子。前面提到,近幾年,我們通過文化品牌扶持資金支援了一些具有鮮明四川特色和明顯比較優勢的文化品牌。比如,我們的《藏謎》、涼山火把節、羌繡等多個品牌項目。其中,有些小作坊在扶持下就變成好企業,不僅解決了上百人就業,收入翻了幾十倍,還將扶貧扶弱與扶貧帶動結合起來,發揮當地脫貧致富能人的引領作用,增強貧困村、社、戶的自我脫貧意識、信心和可持續致富能力。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您覺得,目前四川省,尤其是貧困地區,在文化産業發展過程中有哪些薄弱的環節?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竇維平:雖然我省貧困地區文化産業發展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其發展還是淺層次、低水準、不規範的,與嚴格意義上的文化産業存在較大差距。除文化資源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産業總量和規模偏小、新興産業門類發展不快、産業和産品結構不盡合理、科技含量低等共性問題外,制約貧困地區文化産業發展的個性問題,主要集中體現文化産業基礎薄弱、文化産業要素發育不良、文化産業人才嚴重匱乏等方面。

  一是觀念和理論亟待更新。由於文化産業是一項新興産業,加之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市場發育程度低,文化産業尚處於起步階段,産業規模和效益尚未形成,部分幹部群眾在思想認識上偏重於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忽視其經濟屬性;偏重於依託文化事業促進文化産業發展,忽視文化産業發展對提升文化事業所起的作用,在工作中重視依靠政府投入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而忽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很多人對文化産業認識不清,概念模糊,將文化産業與文化事業混為一談,對發展文化産業存在顧慮,缺乏文化經濟意識。

  二是文化産業基礎薄弱。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滯後,影響了文化産業的有序、持續和協調發展。群眾的消費主要用於基本的物質生活,影響到當地群眾的文化消費行為。同時,社會成員的總體文化素質的差異,也影響到當地群眾的文化消費行為。另外,貧困地區大量文化作品還遠沒有達到文化産品的要求,要形成超越地區的文化市場,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三是文化産業要素發育不良。貧困地區文化産業基礎條件較差,太多數貧困地區氣候、地理位置、通訊、資訊、交通、人力、研究機構等基礎條件與內地發達地區差距較大,成為産業發展的瓶頸,落後的社會經濟難以完成對基礎設施的資本投入。貧困地區旅遊也仍然處於爬坡階段,因此貧困地區旅遊業與文化産業還沒有産生集群和融合效應。

  四是文化産業人才嚴重匱乏。貧困地區缺乏熟諳市場經濟與經營的文化産業經營者。文化經營者的人格品質、經營理念以及經營方式對文化産業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貧困地區大多數文化産業經營者文化程度較低,知識面較窄,年齡結構不合理,知識更新不夠,對現代企業管理,資産經營知識掌握較少,習慣於以傳統的管理手段來經營文化,致使高素質的文化經紀人、仲介機構的嚴重缺乏成為目前貧困地區文化産業發展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從而導致貧困地區文化産業項目策劃、包裝推介工作總體效果不明顯,還需提升品質,完善細節。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下一步,文化廳會有哪些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竇廳:我想,下一步,我們將著重從以下方面加快貧困地區文化産業發展。

  一是重點圍繞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項目建設。我們要著力做好國家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總體規劃和四川區域專規落地工作,加強對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內的項目進行優化整合,對走廊內項目按照壯大發展、重點培育、引導扶持的發展要求進行分類,形成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項目建設格局,重點服務區域內貧困地區文化産業項目運作和文化企業發展,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一步保證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區域文化産業加速發展,著力提高區域人民生活水準和穩定指數。

  二是逐步優化貧困地區文化産業發展佈局。根據我省貧困區域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發展需要,結合市場需求,加快發展演藝娛樂業、藝術品和工藝美術經營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業、文化旅遊業等四大重點門類,提升整體實力。進一步優化産業佈局,根據區域各地文化産業初步形成的集聚態勢和地域特色,以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為導向,推動高端要素集聚,推進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形成各個小區域、小集鎮的産業特色和産業優勢,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産業集群。加強區域間産業的合理分工與有效協作,推動市場要素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優勢互補和聯動發展。建設一批特色文化産業示範點、示範集鎮、示範縣,形成各地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三是著力打造貧困地區文化産業服務平臺。依託貧困地區文化産業優勢,結合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策劃建設一批包括技術支撐、投資融資、研發設計、資訊諮詢、合作交流等功能的文化産業綜合服務平臺。特別是結合區域內重大節慶的影響力,推動其逐步成為貧困地區文化産業資訊交流、項目合作、産品交易的綜合平臺。大力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每年遴選區域內10個左右對區域內文化産業有帶動性的項目予以重點扶持。持續推進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的文化企業、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今年,我們成立了一個省級文化企業服務中心,目前,正在打造四川特色文化創意産品線上線下平臺,我們有個想法,在這個平臺增加一個貧困地區的專屬欄目,以更好促推我省貧困地區文化産品、文化企業走出去,提升當地文化産業發展水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