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眼中的食用菌消費安全

  • 發佈時間:2016-03-12 07:33:0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姚媛

  當您挎著菜籃子,想去市場上採購一些美味的香菇、木耳時,一想起“蘑菇被漂白”、“蘑菇被染色”、“可富集重金屬”等傳言,是不是就望而卻步了?那麼這些關於食用菌的傳言究竟科不科學?食用菌在栽培和流通環節,都可能存在哪些品質安全風險?政府部門在管理食用菌的品質安全時,都採取了哪些措施?作為消費者,對於一些傳聞應報有什麼態度去審視和評價,又如何簡單地辨別挑選食用菌呢?

  食用菌有不同生産特性

  食用菌與綠色植物不同,生長既不依賴化肥,也不依賴農藥,主要營養來源於栽培基質——農林廢棄物,這就要求食用菌栽培需要應用無菌操作技術,在各類設施內進行生産。在生産實踐中,幾乎無人會直接在菇體上使用農藥。將經重金屬污染的秸稈用於食用菌栽培,也不太現實。因此,食用菌的栽培可以達到完全的安全生産。

  那麼,在流通環節中的違法和違規操作,會不會造成食用菌的品質安全問題呢?中國食用菌協會專家、農業部食用菌産品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主任周昌艷告訴記者:“從近年來的例行監測結果來看,食用菌是相對安全的食物。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還沒有發現有毒有害的添加物。例如,對於公眾較為關切的漂白、增白問題,我們會進行日常檢測。要讓食用菌顯得更白,需要用焦亞硫酸鈉、硫磺等處理,對此,我們對二氧化硫這一指標進行檢測。目前檢測了很多産品,基本沒有發現二氧化硫的殘留。另外,對於有增白效果的熒光增白劑,在近三年的農業部例行監測中均未發現。事實上,只要按照規範進行生産、操作,都不會出現相關指標超標的情況。有的加工廠,可能會將食用菌放置的時間較長,保存不當,因此進行非法添加處理,導致某些指標超標。”

  相關話題應理性看待

  2015年5月,一篇名為《蘑菇還是少吃一點吧》的文章指出,一名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真菌的博士説,蘑菇對鉛、汞等重金屬的富集能力強,最多可達到100多倍。然而,事後經多家機構、媒體的檢測結果顯示,並沒有發現重金屬超標問題。

  “在傳聞中,還提到將蘑菇種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地區,發現了富集的現象。另外還有一些報道説,用塑膠能種出蘑菇。事實上,這是一種概念上的混淆,將蘑菇與真菌混同起來了。很多真菌在惡劣的狀態下都能生長,而且部分會富集重金屬。但我們通常所説的‘蘑菇’,只是真菌大類中的一種,是可食用的,所以也叫‘食用菌’。食用菌富集重金屬的能力並不強。”周昌艷説。

  此外,談到如何正確看待一些風險物質的“殘留”時,周昌艷説表示:“甲醛、二氧化硫等物質,本身就是蘑菇眾多代謝産物之一,因此,從食用菌上檢測到微量存在的甲醛或二氧化硫是一種正常現象。一系列的科學文獻、報道都證明,只要這些成分是微量的、內源的,且在正常範疇內,那麼安全性就沒有問題。比如中國向日本出口香菇,制定鮮香菇的甲醛限量標準為63mg/kg,幹香菇中甲醛的限量標準為300mg/kg,在這個標準範圍內的,日本都接受進口。”

  消費者應如何應對?

  周昌艷介紹説,作為一個消費者,去市場上挑選食用菌,應首選形態完整、較乾燥的食用菌。因為對於食用菌而言,濕漉漉的意味著水分增加,是不利於保存的。其次,選擇時不要過於追求外表顏色。例如挑選白色系的蘑菇時只要是正常的白色就可以了,不要追求非常白。第三,購買時,可以觀察食用菌表面的劃痕是什麼顏色的。“食用菌有一個特點,若外表有些微的劃痕,就會發生‘褐變’。在實際的采收、儲藏、運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磕碰,食用菌的表皮又比較脆弱,多半會留有一些劃痕。如果劃痕處有印記,顏色發生了改變,就是正常的,一般説來就是沒有經過太多的處理。如果劃痕處的顏色與菇體的顏色一樣,那麼就有可能是經過了一些增白處理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