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赤字換減稅”為 轉型升級置換新空間

  • 發佈時間:2016-03-06 07:28: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邢理建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昨日開幕,會前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的今年經濟發展最核心的預期目標,被確定為GDP增幅6.5%-7%,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這樣的安排,充分考慮了供給側改革“三去”勢必出現的減法效應,兼顧到了“十三五”末必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年度經濟增幅的底線約束,有利於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提振當下寶貴而又稀缺的信心指數。(相關報道見05版)

  要實現上述兩大目標,必須把握好供給側改革降成本與補短板的互補關係。降成本主要靠減稅,減政府基金和行政事業收費,其中減稅是個大頭;補短板集中於民生欠賬和民生改善,涉及項目很多,每補一項都得大把花錢,因此,必須首先拓寬巨量資金的籌集渠道。

  不計入營改增的年度減稅額,去年中央政府向各類企業減稅約3000億元。單獨把3000億元拉出來是抽象的,如果把去年全國實際入庫稅收11萬億元(大數),以及同比增幅6.6%(歷史新低點)這兩個數據拉進來,一起做道算術題,3000億元的減稅已大體佔到去年總稅收的2.5%左右,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作比較,去年的減稅力度已不能言小。

  去産能于一些家庭是“失飯碗”,于政府是“失稅收”。鋻於“失飯碗”比“失稅收”更讓人揪心,為確保去産能穩妥實施,政府另外再掏1000億元,用於180萬失去飯碗的鋼鐵煤炭職工安置和銀行壞賬補貼,這無疑令政府預算總盤子更顯“八個油瓶七個蓋”。

  以新動力替換舊動力,是經濟擺脫失速危險的關鍵倚靠。力促新動力形成,政策扶持必不可少。去年3000億元減稅中,直接用於新動力培育生成的就達1400億元。可問題是,新動力的生成也得遵循自身規律,需要時間作為積澱,拔苗助長註定事與願違。要想早日讓新動力站出來挑大梁,今年包括未來數年間,對其繼續減稅並擴大減稅科目,仍是政府的剛性支出。不算細賬只算大賬,也不考慮今年是否會有其他事項需要“突發預算”予以應對,今年的綜合減稅額度至少要有5000億元,才能大體將事情擺平。

  稅收繼續做減法,開支繼續做加法,是為積極財政政策。可若要大致填平加減造成的鉅額缺口,使“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力度”真正落地,繼續擴大赤字財政規模成為不二選擇。2012年至去年,財政預算赤字從年GDP的1.5%,一路擴大至2.3%,年均赤字率增幅只有0.2%。今年,財政預算赤字安排2.18萬億元,赤字率直接提升至3%,近乎一次性使用掉了前4年的累計提升額度,才換回新增5600億元政府花錢額度。這筆收入,大體能抵消今年減稅5000億元的稅收虧空,以確保扶持新動力成長和轉型升級進程得以持續推進。

  赤字財政之本質,是政府拿明天的預期高收益用於今天的開銷,性質上有點類似于“寅吃卯糧”。為使赤字財政可持續,尤其是避免嚴重通貨膨脹等系統性赤字風險積累和爆發,政府必須大體確保並使社會相信,今天的“借錢式發展”的確有助於做大未來的發展蛋糕,並向社會證明政府確有這個底氣和能力。

  赤字財政的確是當今各國財政政策的常用工具之一,常被各國用作短期刺激的政策工具使。在全球經濟前五強中,拿2014年的統計數據作橫向對比,中國年度赤字率為2.1%,美國4.1%、日本8.8%、法國4%、德國0.3%,中國排第四位。今年,雖説國內赤字率一下提升至3%,但參考大國的一般赤字率水準,只要未來的發展蛋糕的確是可預期的,就沒有大的問題。

  用“赤字換減稅”,旨在為加快轉型升級置換新空間,亦是守住“兩條底線”的托底之戰。一是確保年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按現有二産與三産佔比及吸納勞動力的能力,GDP每增1個百分點,可新增就業崗位約180萬個,1000萬個以上就業崗位所需要GDP增幅,必須達到6.5%左右才能實現彼此匹配。

  二是確保2020年國民生産總值和居民收入同時實現翻番。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無論是生産總值翻番,還是更實惠也更具指標價值的居民收入翻番,“十三五”期間,每年GDP實際增幅的下限即為6.5%,否則,十八大承諾的兩個翻番將會落空。

  兩條底線串連起今年經濟發展的兩大核心目標,為實現兩大目標,“赤字換減稅”是具有承前啟後作用的關鍵性政策安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