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漠視的公開資訊
- 發佈時間:2016-03-05 09:01:1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沒有任何機構和媒體可以充分洞察全部公開資訊。
在強勢有效市場中,只有內幕資訊才能獲取超額收益。但A股市場,很多公開資訊也被投資者漠視,讓投資者承擔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風險。當下正是年報披露高峰期,越來越豐富的公開資訊需要更細緻真實的洞察。
最簡單的情況,就是上市公司凈利潤的比較。曾經出現過一份某年度某公司年報,許多新聞擂鼓錘錘,報道這家公司業績同比大增多少多少,戴上高增長的帽子。其實,翻看這家公司上市以來的凈利潤就很容易發現,大增後的凈利潤,竟然也低於公司幾年前上市首年的業績。
奧妙在於公司上市後不久,業績出現“L”型的走勢,因此儘管最近兩三年大幅增長,也不過是逐步回到上市首年的業績水準。再仔細地看業績暴跌的原因,也沒有超出常規的涉嫌會計“大洗澡”的範疇——幾項主要資産大幅減值。減持次年,公司又轉回了部分減值金額。顯然,虧幾百萬和虧幾個億都是虧,多虧一點有助於隨後幾年業績大幅增長,公司何樂不為?
重視時間軸、拓展觀察期是上述案例的核心,這樣的角度有助於挑出許多經營不佳的偽增長公司。如果進一步細化,收入是判斷公司盈餘品質首要因素,如果生意做得好,那麼投資者預期公司股價市值未來一段時間繼續上升,所承擔的風險相對小得多。
觀察銷售前五大客戶和應收賬款前五名,是判斷收入真實性的最有效方式。相信大多數投資者並不知道所持股票公司的客戶資訊,這樣的要求似乎有些高。其實,大致想一想普通人買輛車所考慮的各種指標和反覆看車比較,琢磨這些公開資訊並不是沉重的程式。
不少公司用第一名等稱謂代替客戶名稱,那些披露客戶名稱資訊的公司,更值得投資者去投資。一般而言,自願性披露資訊更加充分的公司,業務真實發展良好的概率越大。有一家做電子行業的公司,每個月都披露許多經營數據,這些披露並非所屬行業要求。在股價上,這家公司連續幾年都不斷增長,稱得上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標的。
有朋友詢問一家公司的情況,初步觀察五大客戶和應收賬款情況,發現幾個新增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幾乎挂賬在應收賬款。不客氣地説,你把産品白送給客戶用這麼久,整個公司都變成了産品體驗店了。業績做上去了,但是公司沒有現金,就像一個不斷失血的人,是無法長久維繫下去的。
幾年前,一家公司財務報告披露的客戶名單裏,出現大名鼎鼎的美國蘋果公司,刺激股價連續漲停。但隨後,這家公司不再披露客戶名稱。也許公司是從商業競爭角度做了各種考量;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既然牽手蘋果讓股價大漲,那萬一戀情出現狀況大家分手了,股價也可能不斷暴跌。估計公司高管的小心臟受不了,反正也不是強制披露,不如把客戶統統蒙面少生事端。
公開資訊就在那裏,多讀受益良多。沒有任何機構和媒體可以充分地洞察全部公開資訊,而且大多數投資者並沒有特別渠道獲得有價值甚至涉嫌違規的內幕資訊。其實,公開資訊可以告訴你更多。最近看到,有一家公司剛上市實控人就質押了幾乎全部限售股份,那他是拿錢去補沒被曝光的窟窿去了,還是摩拳擦掌想做並購?無論是哪一種可能,都是對你有用的資訊。(作者楊蘇係證券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