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章代表:探索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方式
- 發佈時間:2016-03-04 18:4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4日訊(記者 林火燦)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黨組書記劉德章説,當前,我國生態補償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實踐中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應充分運用經濟、法律手段,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方式。
劉德章代表説,加快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態保障措施。近年來,中央和有關省市在生態補償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於我國生態補償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實踐中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例如,現有生態補償政策未能充分體現保護優先原則;生態補償立法有待完善;生態補償標準較低;生態補償渠道單一。
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劉德章代表建議,一是要堅持保護優先,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對於位於大江大河源頭的生態環境優越區域,在進行生態資源資産核查核算的基礎上,設立環境品質控制指標體系,這些地區每年只要能夠保持相應的品質水準(而不是年年加碼),即可參照國家對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的扶持政策,根據其對流域(區域)生態環境的貢獻,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援。
二是要加快生態補償立法,從法律上明確生態補償責任和各生態主體的義務,為生態補償機制的規範化運作提供法律依據。同時,通過立法,確立生態補償的原則、程式、資金來源、組織機構、補償效果檢驗和監督等,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態補償機制。
三是要積極組織跨學科、跨專業的學術研究隊伍,系統開展生態補償標準確立的理論和技術體系研究,並因地制宜開展生態環境補償地方的試點工作。借鑒美國和歐盟的做法,引入市場機制,科學制定生態補償標準。
四是要應充分運用經濟、法律手段,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方式,通過搭建協商平臺,完善支援政策,引導和鼓勵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上游與下游建立橫向補償關係,採取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行橫向生態補償。
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水、土地、礦産、森林、環境等各種資源稅費的徵收及使用管理辦法,提高各項資源稅費使用中用於生態補償的比重,並向欠發達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區、水系源頭地區和自然保護區傾斜。積極探索通過社會公眾補償、社會捐贈、發行生態建設債券和生態福利彩票、爭取國際援助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逐步構建以國家和省級財政統籌為主,社會參與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渠道生態補償機制。探索運用森林碳匯、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生態産品服務標誌等補償方式,完善市場化補償模式。
代表委員小資料:
劉德章,男,漢族,1946年12月出生,福建莆田人。北京林學院畢業、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工程師。曾任福建省南平地區行署副專員;福建省林業廳廳長;福建省泉州市委書記。2011年1月18日,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鋻於任職年齡原因,大會決定接受劉德章辭去福建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職務。 更多報道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