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糾結多年的“剪刀差”,該釋然了

  • 發佈時間:2016-03-01 11:32:07  來源:濟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 爽

  雖然我的政治課不是體育老師而是學校數一數二的政治老師教的,但對一個名詞的理解一直讓我耿耿於懷,那就是“剪刀差”。不是老師教得不好,恰恰那節課因為生動形象的演示講解,使一群韭菜、小麥傻傻分不清的高中生明白了工農業産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老師講那一段的時候,我不知什麼原因恰好走神,事後只有死記硬背名詞解釋的份兒。

  但這次絕不是要講上課認真聽講的重要性。只是想説,一番農業供給側採訪讓人心裏踏實,雖然改革是個漫長的過程,效果也未必立竿見影,卻讓人看到“剪刀差”將逐步縮小直至銷聲匿跡的信號。

  農業生産一直是經濟領域那根最不敏感的神經,也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行業。15年前跑過幾年三農,在田間地頭與農民打交道多了,對農業生産有兩點最突出的感受,一是盲目“跟風”,二是農産品附加值低。

  農民處於農業生産的最前沿,卻處在市場的最末梢。資訊不對稱不靈敏,每當價格反映到生産上,往往為時已晚。那時常常聽到這樣的説法,誰家今年種了什麼東西價格不錯,明年我也種。滯後的資訊、單打獨鬥的種養,使農業生産常年走不出“少了喊、多了砍”的怪圈。“蒜你狠”、“姜你軍”就都是盲目“跟風”的産物。而在沒有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的地方,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産就是傳統的粗放模式,“蘿蔔快了不洗泥”,大的小的、好的壞的一股腦裝車售賣,好東西賣不上好價格,幾乎沒有附加值可言。

  那時候也聽到過這樣的故事,棲霞蘋果名聲在外,有一年去某地參加農業博覽會後供不應求,就來我市南部山區收購了同樣好品質的蘋果,裝在印有“棲霞”字樣的果箱裏出售。有“品”無“牌”,何談效益。

  也談論過市民如何辨別農産品“品牌”的話題。都知道南部山區的蔬菜、瓜果品質好,有很多消費者當年就靠識別用南部山區特有的柳條編成的筐,來判斷菜農果農是否來自南部山區。後來很多地方的農民知道了其中的奧秘,也開始從南邊買柳條筐來售賣瓜果蔬菜,柳條筐慢慢也就不靈了。

  從這些曾經的問題和事例看,就農業談農業的路子走不寬。財政如何投入,政策如何引導,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如何帶領農民對接市場,社會化服務怎樣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普及如何到位、高效,怎樣圍繞有效供給組織生産、提高效益,從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系列改革中都將有深度體現。

  “從農業內部向外部進行結構調整,延長産業鏈,促進一二三産融合”,“把農業增值的最大空間留在農村,把價值鏈的最大收益部分留給農業、農民”,在農業專家點睛式總結中,我們看到更加清晰的濟南農業發展路線圖。對於一個曾經錯過精彩講解、死記硬背“剪刀差”概念的學生來説,可以慢慢釋然了,因為它終將成為一個遙遠的回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