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劉建妮:安靜地與化石在一起

  • 發佈時間:2016-02-29 01:17:3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這門課講得非常不錯,連我這個外行都聽懂了。”這是網易公開課《西北大學公開課:化石趣談》下網友的留言。

  在西北大學,古生物學向她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而現在,她正在為更多人打開一扇生命演化的窗。

  在她的世界裏,恐龍是幾億年後才出現的“小字輩”,一塊塊葉足動物化石,是讀懂生命演化的“檔案”。

  在“創業”和“財富”逐漸成為全社會尤其是科研圈的背景聲裏,她安靜地做著學問,投入地帶著學生。劉建妮就是這樣一個摒棄浮躁和功利,沉浸于古生物學世界裏的人。

  命運沒有辜負她的努力與純粹:她是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中最年輕的一位;她的發現曾被《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並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不小的轟動;她開設的通識教育課《化石趣談》不但常引來學生“蹭聽”,還被教育部錄製成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且入選了大學生素質教育公選課。

  新學期的開始,記者日前走進劉建妮位於西北大學的實驗室的那一刻,就被來自遠古的化石所吸引。生命演化歷程中充滿了驚奇、偶然與不可思議。透過化石,我們可以“觸摸”億萬年前紛繁世界裏的鮮活生命,也能看到,劉建妮這10餘年是如何走來。

  發現生物演化的證據

  劉建妮的古生物學世界是從研究葉足動物開啟的,這種看上去“萌萌噠”的生物瞬間“get”到了她的“點”。隨著研究的深入,她的關注點也更多地聚集在這個種群上面,在整理化石的過程中,她會給予這個類群特別關注。她明白自己找到了那個“點”——她想要為之奮鬥一生的研究方向。

  “葉足動物雖然已經滅絕,但它與節肢動物起源密不可分。”劉建妮説。作為寒武紀大爆發時期的最龐大類群,節肢動物的起源和多樣性分異問題,一直是學術界努力探索的熱點及焦點問題,而要想揭示並最終弄清節肢動物起源的奧秘,還需依據已滅絕了的“基幹類群”的化石證據。化石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遠古生命為我們留下的特殊文字,是保存“生命的檔案”,對化石的研究為人類開啟了一扇了解生物演化的窗口。

  2005年,劉建妮在位於我國雲南澄江的寒武紀化石庫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生物——“仙人掌滇蟲”。它來自5.4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渾身長刺,身體和腿基本一樣粗。她推斷這種生物極有可能是學術界期待已久的,曾湮沒在遠古曆史塵埃中節肢動物的一個祖先。為了證明自己的推斷,劉建妮仔細觀察和研究化石,終於從中找到關鍵的生物演化資訊。

  她發現“仙人掌滇蟲”已經發育出分節的附肢,但卻仍保留著柔軟的蠕形軀幹,這一確鑿的化石證據表明節肢動物附肢的分節明顯早于軀幹的分節。該研究成果于2011年1月24日在《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該研究還證明了其是節肢動物的祖先,解決了節肢動物這一地球上最大優勢類群起源的難題,這是古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仙人掌滇蟲”研究還入選了2012年度國際十大生物新屬種,這是唯一入選的化石新屬種,也是唯一一個代表中國入選的生物新屬種。她的這一發現受到國際同仁的高度讚揚,英國康橋大學的Conway Morris教授評價此化石“提供了節肢動物軟軀體到硬骨板演化過程中的關鍵證據”。

  這一年,距離她入行剛剛十年。

  找化石像“淘寶”

  研究古生物,常常要在人跡罕至處採集化石。背著幾十斤化石“轉山”常有,危險也不鮮見,但劉建妮卻從未厭倦或畏懼。

  劉建妮説,“我對生物學的興趣,可能源於小時候在農村經常漫山遍野地跑,用小棍翻動土地尋找迥異的昆蟲。”小時候,因為父母忙於工作,她被送到農村的奶奶家。沒有多少玩具,她就“和蟲子玩、和花草玩、和自然裏的一切玩”,自然是她最好的玩伴。親近自然、記錄自然的體驗讓她養成了觀察萬物的好習慣。

  “如果夠幸運,能採集到有價值的化石回到實驗室,那便意味著更加辛苦的征程的開始。”劉建妮告訴記者,實驗室整理化石是個細緻活,要用細針在顯微鏡下一點點的剝離。輕重也要拿捏到位,手輕了岩石剝不下來,手重了可能會損傷化石。她介紹,一般分離出一塊完整的化石至少需要一到兩周的時間,耗費幾個月的情況也很常見。“在高倍顯微鏡下完成這項高難度工作需要的不僅是耐心,更需要平穩的心態,每一種波動的情緒都可能傷害到化石。”

  在劉建妮看來,野外採集和研究本身的辛苦,並不緊要。找尋化石的過程就像是“淘寶”,邂逅心儀石頭的那種欣喜之情讓劉建妮覺得這一切都很值得。“我很喜歡我的專業,所以不會覺得苦,和很多女生逛起街來一點都不覺得累是一個道理!”

  透過一塊塊石頭,劉建妮看到的是億萬年前鮮活的生命。憑著對專業的熱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劉建妮在幾年內採集了大量珍貴的化石,並借此踏上了遠古生命的探秘之旅。

  讓更多人愛上古生物學

  “大開眼界”“很有收穫”也是網易公開課《西北大學公開課:化石趣談》網友的留言。

  在西北大學,古生物學向她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而現在,她正在向更多人打開一扇窗。

  劉建妮1997年考入西北大學生物系,本科畢業在報考研究生時,她有很多來自名校的選擇。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大人”,劉建妮選擇了留在母校跟隨舒德幹教授研究古生物學,自此古生物學向她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談到做科研,她給青年人的寄語是:堅持夢想,不要輕言放棄,最初的夢想最美。這也是劉建妮教授在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頒獎典禮上的獲獎感言。她常告誡學生,要先做人後做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不懈毅力,因為科研的道路從來都是孤獨的。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興趣。“有了興趣才能始終對自己從事的專業保持一顆年輕的好奇心。”科研就是一種對求知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堅守,而追夢的路上從來沒有捷徑。“希望年輕人摒棄浮躁和功利的心態,真真正正做一點兒學問。”

  “能夠取得一點成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團隊的共同努力,並且有幸能跟隨舒德幹院士等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學習和工作,我只是一個幸運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劉建妮的談吐跟她的研究領域一樣“低調”。

  未來,劉建妮希望通過一系列面向科學的公益項目,讓科學真正走進公眾視野,讓科學精神真正成為大眾共用的精神食糧。

  很多人不清楚古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和意義,所以劉建妮開設並主講了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化石趣談》,希望通過“化石”這個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為學生們打開一扇通向生物演化的窗戶。課程開設效果非常好,連續授課的三學期都會有學生因為選不到課而現場旁聽。正是因為良好的教學效果及重要的科普教育意義,《化石趣談》被教育部錄製成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併入選了大學生素質教育公選課,受到了很多外校學生及網友的熱烈歡迎。

  劉建妮希望通過形象的講解為古生物學的教學加入更多生動的元素,為學生們打開一扇通向自然科學殿堂的窗戶,讓更多學生喜歡上這門學科,同時讓更多普通大眾了解和認識古生物。讓科學走下神壇,讓科學為大眾服務,這是她的心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