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大自然的神筆:魚化石

  • 發佈時間:2016-02-26 10:48:29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圖1 “靜臥魚”化石

  

  

圖2 “群魚嬉戲”魚化石

  夾藏于不同地層裏的化石,不僅記錄了它本身的生存活動歷史,而且更能顯示出地層的“年齡”,成為人類開啟地球這一座“迷宮”的“鑰匙”。它是研究地質學、生物學、氣象學等各種學科的依據和突破口。

  古生物化石除了它的科學研究價值以外,在收藏者們看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觀賞性。下面我們就以魚化石為例,來説明這個問題。

  如圖1、2,是一幅幅天然成趣的“魚趣圖”。有的是一條魚靜臥不動,有的是幾條魚兒追逐嬉戲,有的是十幾條魚兒在穿梭遊蕩,你不要以為這是齊白石的畫幅,實際上它是生活在1.5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的狼鰭魚。

  它們的形成實際上是這樣的,當年火山爆發,在湖泊中怡然自得的魚兒,突然被鋪天蓋地的火山灰壓入湖底,紛紛窒息而死,由於魚體與空氣隔絕,不致腐爛,於是就“印刻”在冷卻的火山灰之中,逐漸形成魚化石。隨後,又經過滄海桑田的變遷,魚化石露出地面,便被人們所採集。此外,還有一些魚化石,是魚兒當年被湖泊、河流的淤泥掩埋之後,經過漫長的歷史,骨骼逐漸炭化最後成為魚化石。

  魚化石的形成,宋代文人杜綰在一千多年前所著的《雲林石譜》中,已經做出科學性的解釋,即:“古之陂澤,魚生其中,因山頹塞,歲久土凝為石而致。”。

  清代文人沈心在《怪石錄》仲介紹,在萊陽一帶,有一些人將魚化石製成屏風出售,頗為走俏。清代文人還寫下《魚石詩》,讚嘆將魚化石供于幾案的妙處:“火山一片石,追逐見魚兒。圖畫形相肖,鱗鰭態不遺。蟄方冰底懶,仙時魚來時。好與芝同供,還吟玉局詩。”可見古生物化石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古已有之。

  歷史的滄桑並不都是寫在教科書裏的,還有一種滄桑保留在久經歲月的磨損、大自然的洗煉而殘存的化石上,讀這種滄桑遠比教科書更加直觀也更加能映入人們的心田。它們記錄著宇宙的演化歷程,滲透著大自然的滄桑巨變,引起我們無窮的聯想、探究和感嘆。而更令人感嘆的是,大自然用它的畫筆塗抹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