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小水果為何需要“重公司”

  • 發佈時間:2016-02-25 03:29:39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任翀

  “我們是家‘重公司’。”天天果園副總裁陳嘉傑這樣的介紹,還是讓記者有些意外——對絕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來説,都願意説自己是“輕公司”,以凸顯靈活的組織架構、高效的運作方式。為什麼天天果園反其道而行之?

  “都説生鮮電商是電子商務的藍海,確實如此。即使已經經過四五年發展,行業的集聚度依舊不高,即便像我們這樣的領軍企業,市場佔有率也只有2%左右,發展空間還很大。一路走來,最深的體會就是在這個行業只有穩紮穩打才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這番解釋的背後,是一連串有關水果的故事。

  闖蕩藍海,先付學費

  走進天天果園位於上海浦東康橋的辦公區,陳嘉傑建議記者先去倉庫看一看。根據不同水果對溫度的不同需求,天天果園的倉庫有9個溫區,從而讓每種水果在保存時都能擁有最舒適的環境。

  即便是同一種水果,在不同階段對溫度的要求仍不同:剛採摘下來的櫻桃需要迅速浸入-4℃的純凈水,以降低內核溫度,讓櫻桃從生長期迅速進入“休眠期”,吹乾後則要儲藏在-1℃至0.5℃、90%-95%相對濕度的環境下;蘋果需要先在2.2℃的溫度下儲藏,然後再降到0℃;運輸途中溫度較高的鴨梨,如果直接進入0℃庫房儲藏,很容易發生黑心病,所以入庫前還得有個緩衝期……如此種種,聽上去就挺複雜,而倉庫的工作人員如數家珍。

  這還不夠,不同水果在倉庫中的擺放位置也大有講究。比如,蘋果、梨等就不能和獼猴桃、香蕉、柿子等做“鄰居”,因為前者會散發出天然的催熟氣體,將令後者加速成熟,從而縮短保鮮期。

  陳嘉傑告訴記者,所有的這些都是用“學費”換來的。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幾年前天天果園在北京的倉庫曾經為獼猴桃“綠果”和“金果”設置了同樣的存儲溫度——都是獼猴桃、又來自同一産地,這是很自然的想法——不料,金果保存得好好的,綠果卻因為存儲溫度高了1℃而過快成熟,給公司帶去近百萬元損失。

  多多少少的“學費”交了很多次,最終天天果園發現,常規電子商務採取的輕資産運作方式並不適合生鮮電商;相反,出重資構建符合生鮮産品的儲存、運輸物流體系,包括可以精確調溫並實時進行監控的倉庫和冷鏈運輸線,卻是在這個行業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重公司”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另一個領域是人才。“2009年剛創立時,整個行業懂電商的不懂生鮮,懂生鮮的又不懂電商,人才是我們最大的瓶頸。”陳嘉傑説,公司剛創辦時招人很困難,當第一次得到某大專院校學生的應聘簡歷時,創始人王偉甚至興奮地親自去迎接這位面試者。而最初願意加入公司的並不多,因為得去一線摸爬滾打,才能掌握諸如“怎樣選購優質水果”、“怎樣儲存水果”等專業知識,其中的過程遠比常規電商來得艱辛。

  是“堅持”讓天天果園逐步培養起了自己的人才隊伍。目前,天天果園的員工數量超過1700人,其中絕大多數雖在生産、採購和運輸一線,卻對網際網路技術不陌生。

  尋找資本寒冬的風口

  天天果園的發展歷程,也伴隨著國內生鮮電商市場的發展。尼爾森去年底公佈的《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研究白皮書》 顯示,2005年是中國生鮮電商的萌芽階段,易果網等最早一批生鮮電商出現在市場上;2009年,包括天天果園、菜管家等成立,此後一兩年則迎來中糧我買網、阿里巴巴淘寶生鮮頻道、京東生鮮頻道的上線;但2012年,市場需求下降導致行業熱度退潮,部分小規模的生鮮電商或倒閉或被兼併;2013年,伴隨各路資本入市,行業再現熱潮;2015年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呈現縱深發展的新趨勢。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2014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已達225億元。但與中國電子商務總體市場規模相比,生鮮電商的滲透率只有1%左右。尼爾森由此預測,未來三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將呈爆髮式增長,2017年有望超過1000億元規模,2018年站上1500億元規模。

  但是,市場空間巨大並不意味著生鮮電商就能活得很滋潤。“燒錢”持續已久,即便像阿里巴巴、京東這樣的行業巨頭,也未能宣佈在這一領域盈利。與此同時,從去年下半年起蔓延在網際網路行業的資本寒流,更是為大大小小的生鮮電商的未來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

  “這個時候,‘重公司’的好處就顯示出來了,即便處在整個行業的資本寒冬,依舊有機會把握髮展的風口,因為寒流加速了市場的優勝劣汰,好的公司能脫穎而出,聰明的投資人也不會錯過機會。”

  陳嘉傑坦言,天天果園目前仍處於“燒錢”狀態,但現金流始終健康,去年還完成了京東領投的7000萬美元C輪融資。之所以逆勢發展,最重要的是堅持商業本質,“一個是商品品質,一個是服務品質”。他解釋説,普通電商最怕庫存,但生鮮電商不存在庫存,只有損耗;而天天果園前期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的倉儲物流體系,都為降低損耗打下了基礎。

  另一方面,服務品質也能在行業起伏中得以完善。去年,女作家六六在天天果園買到了不新鮮的山竹,在微網志撰文發難,引發大量網友關注。事發之後,陳嘉傑以普通快遞員的身份去六六家到府換貨,繼而又引領天天果園取消了“上傳圖片才能退換貨”這一生鮮電商行規。雖然這是企業遭遇的一場不小的危機,但陳嘉傑覺得,如果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企業反而能夠受益。

  試水“網際網路+農業”

  靠著“重公司”穩紮穩打,天天果園找到了一些突破寒冬的機會。

  去年底,天天果園推出一款名叫“橙先生”的雲南冰糖橙。這款産品的最大特色是每顆橙子都貼有明確的甜度值標簽,其中最甜的橙子為14度。天天果園表示,這樣的甜度不是“試吃”出來的,而是有科學依據:通過全球領先的光譜分析得到。

  這一行銷方式果真引起了市場興趣,“橙先生”不僅在天天果園上熱銷,而且成為京東等第三方電商平臺上的熱門水果。但天天果園內部並不認為“橙先生”只是一次成功的行銷,而是將它看作“網際網路+農業”的一次探索。

  天天果園創始人王偉説:“安排這樣的品牌名,是希望通過‘橙先生’暖男和技術控的形象,用一種理性和感性並重的方式,讓消費者感知這款橙子所能帶來的可靠甜蜜體驗”。

  原來,“橙先生”的背後,是國內首條採用紐西蘭水果分選設備 CompacInVision的生産線,通過光譜測甜儀對雲南冰糖橙進行分檢定級。CompacInVision使用光譜儀測定反射和發射的射線,可以在每秒每通道通過10件至15件水果的高速運作條件下,對産品的顏色、形狀、表皮瑕疵乃至內在品質進行無損傷分選。以雲南冰糖橙為例,每只橙子會被分選設備拍攝最多42張照片,並由此建立完整的三維模型,然後對橙子品質作出判斷,最後打上甜度標簽,其中常規銷售的規格從11度開始至14度。

  王偉表示,之所以會有“橙先生”的想法,是因為天天果園前往海外尋找合適水果的過程中,發現海外的農業生産標準化程度非常高,並廣泛利用各種科學技術。相比之下,國內的水果品質參差不齊,農業標準化程度遠遠落後於許多農業發展國家。

  但在網際網路時代,追趕這些差距的成本被大大降低。市場的需求、資訊的流通,都推動國內農業與技術結合,提供更多的優質産品。在天天果園內部,也悄悄明確了自己的三個“五年規劃”:從2009年創辦公司到2014年,第一個五年主要用來學習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經驗;從去年的“橙先生”開始,則進入引進國外經驗、推動國內“網際網路+農業”發展的第二個“五年”;至於第三個“五年”,是希望和更多的國內生鮮電商一起,為中國的農業生産和流通建立起完整的標準化體系,推動農業強國的建設。

  行業競爭打通兩個“一公里”

  “競爭者確實很多,但這種競爭有利於整個生鮮電商行業的發展,特別是共同構建農業生産標準化體系,比單純賣水果帶來更大的空間。”説起“友商”,陳嘉傑覺得,比起電子商務的其他領域,生鮮電商更需要競爭和競合的氛圍:“坦白説,目前每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都不高,行業還處在培育的階段,參與者越多,市場成熟度越高,不僅有利於企業本身,也有利於消費者,更有利於整個中國的農産品生産,可謂一舉多得。”

  這一觀點也得到研究人士的認可。尼爾森相關專家指出,目前制約中國生鮮電商發展,乃至中國農産品流通的因素可以歸納為兩個“一公里”。

  最先“1公里”制約農産品輸出,造成價格的剪刀差。生鮮電商的發展,則有助於在最先“一公里”做好産品的標準化,改變農業生産方式、提高農産品附加值,提升生鮮電商行業的效率。

  至於最後的“一公里”,則需要完善的商業配送系統,做到消費者需求與配送成本的平衡。眾多生鮮電商的競爭和競合,有利於帶動冷鏈物流配送行業的發展,最終的受益者既有消費者,也是整個電商行業。

  專家還指出,生鮮電商的各種競爭、探索,還能推動中國農産品走上品牌溯源之路。目前,中國大部分生鮮商品沒有品牌,只能以核心産地作為品質背書,比如庫爾勒香梨等。但在各家生鮮電商對産品的選擇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品牌的重要性,包括紐西蘭佳沛Zespri獼猴桃、美國新奇士Sunkist甜橙等産品廣受歡迎,都説明培育品牌的必要。未來,通過生鮮電商的引領,也可以實現品牌牽頭,通過商品標準化和全稱品質監管,做到産品標簽可追溯到種植園、包裝廠乃至種植期監管情況等,將品牌作為消費者心中食品安全和品質的強有力背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