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怎樣打造生態文明的綠色經濟
- 發佈時間:2016-02-25 03:29:42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唐古拉山脈發源,在上海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6300公里的長江,滔滔江水奔流一如往昔。不過,滋養中華文明的長江流域,它的發展軌跡,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開發歷史最久、人口經濟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高強度的開發建設和高密度的人口産業佈局,對區域自然環境的干擾強度越來越大。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強調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用五大發展理念,明確要用綠色發展理念來打造長江經濟帶,走出一條發展新路。
在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上海可以做什麼?一方面,上海位於長江出海口,看上去,是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末梢”,長江環境污染時,上海是受害者,環境品質提升時,又成為受益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作為長江經濟帶經濟最發達、資源配置能力最強的城市,上海絕不僅僅只是“受害者”或“受益者”,在修復長江生態系統、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過程中,上海需要成為舉足輕重的推動者和貢獻者。
“上海可以著力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生態環保、交通設施等領域深化與流域省市的合作,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
■本報記者 徐蒙
肖林 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金融管理學博士。曾在國務院研究室作為起草組成員,參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文件起草。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與資産管理、宏觀經濟分析與公共政策、戰略管理。主持研究100余項重大決策諮詢研究課題,其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等10余項重大課題獲省部級以上研究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發表論文500余篇,出版專著13部。
既要“快思維”
也要“慢思維”
2015年,長江經濟帶産出GDP30.6萬億元,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産總值約為1490萬元。目前長江經濟帶已基本形成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為重點工業部門的産業集群。
然而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報告指出,近年長江經濟帶産業迅速發展的同時。高強度開發也造成了大量資源消耗,整個經濟帶土地開發強度高出全國平均開發強度2.5個百分點; 能源消費總量高達16.2億噸標準煤,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36.4%;用水總量達2651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為856億立方米,分別佔全國用水總量的47.3%和工業用水量的60.8%(2013年數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之一就是積極穩妥化解産能過剩。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目前主要形成由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化工産品、鋼鐵及其相關製品等為主的産業結構,重化工業沿江佈局特徵明顯。高強度開發造成大量資源消耗,整個經濟帶土地、能源、水資源開發總量均超過全國其他地區的平均消耗強度。環境日益惡化、資源利用枯竭的狀況要求下一步的發展要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肖林指出,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去産能”、“調結構”和“製造業綠色轉型”同步推進,是優化經濟結構的理想目標。特別是對於長江經濟帶中亟待“去産能”的鋼鐵、煤炭、水泥、建材等傳統的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這些舉措更需要同步推進,而生態文明建設,恰是關鍵一著。
“所以,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其意義不止在生態本身。”肖林認為,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將環境污染的成本內部化,防止過去高污染低成本的發展模式再次發生,因此,“創新和建立激勵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中國製造業綠色升級的著力點”,也是長江經濟帶下一步的重點發展方向。
肖林表示,在這一背景和時機下,上海融入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需要著眼戰略全局、切合實際,發揮引領約束功能。上海要用“快思維”做好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同時用“慢思維”做好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産業佈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重大投資項目。
“‘快思維’和‘慢思維’的本質,是更多地注重進一步處理好長江經濟帶中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係。”肖林表示。
從“104”出發
向“6300”延伸
建設長江經濟的生態文明,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最根本的出發點在於生態環境,是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報告指出,在長江經濟帶區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良好的資源環境基礎。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球第三大河,擁有佔全國2/5的淡水資源、3/5的水能資源儲量以及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長江經濟帶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巨大。長江是重要的珍稀水生生物物種基因庫,魚類資源豐富。長江經濟帶生態系統類型多樣,自然生境具有明顯的地帶性,植被類型豐富,生物多樣性程度極高。
上海擁有長江岸線的長度為104公里,約佔總岸線長度的1.65%。長江在上海境內流經寶山、浦東和崇明三個區縣。長江上海段平均過境水量9335億立方米每年,是長江黃金水道中通航條件最好、江海船舶密度最大的區段。可以説,上海歷史上一步步的發展,始終離不開長江母親河的哺育,長江的清與濁、流域生態的治理與污染,都與上海息息相關。因此,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是上海的責任,也是上海的未來發展的基礎。
“上海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首先需要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以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作為底線,把控制和治理長江水污染擺在突出位置,應建立健全長江水環境聯防聯控機制,構建沿江綠色生態廊道。”
對於上海自身來説,104公里的長江岸線,每年過境的9335億立方米長江水,都是保護的重點。著眼當前,上海可以積極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
上海還應積極參與解決長江水污染防治、長江河道疏浚、森林覆蓋率下降等問題,保護和修復流域生態系統,推動流域綠色生態、迴圈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在環保部統籌協調以及UNEP等組織協調下,上海可以探索建立具有國際水準的環境監測網路,優化提升區域生態環境。上海還可以研究開展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資源有償使用、環境污染補償等制度,充分發揮碳交易市場作用,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可持續發展。
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上海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不光是將目光聚焦在流經上海的長江水,更要著眼6300公里的整條長江,在更大的範圍內發揮作用、進行協調、作出貢獻。
“上海市作為長江流域的下游和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一方面作為水資源的受益方有能力為上游地區提供必要的生態補償,另一方面對長江水資源也有著更高的品質要求。”肖林表示,上海在“十三五”時期,可以主動開展圍繞長江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工作的研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建立可行的上中下游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框架。
在國家層面成立長江流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合作機制的框架下,上海市還應該積極發揮其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優勢和産業優勢,可以由上海市政府層面牽頭或倡導,成立由企業、行業和産業組織等市場主體為主導搭建的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合作平臺。例如推進成立“長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集團”,探索推進完善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長江流域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市場化機制,推進長江流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市場化運作。
綠色的長江
背後是高效率的市場
長江經濟帶的高強度開發、資源的過度消耗、生態環境的破壞,其背後是更深層的社會經濟問題。長江上中下游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重復雷同産業導致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等矛盾,從根本上影響著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
“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促進要素在區域之間流動,增強發展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肖林表示。
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也是推動長江經濟帶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最有效途徑。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報告提出,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上海可以充分發揮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示範和帶動作用,著力推進海關監管創新、航運功能拓展、服務平臺搭建等工作,深化長江流域改革開放。
航道暢通和關檢直通是眼下的一個突破口。上海可以著力提升“江海直達”效率,與湖北及重慶港口管理部門,突破“江海直達”示範船型關鍵技術攻關,實現洋山港對“江海直達”船舶預留特定泊位等。
上海還應著力打造長江流域航運公共服務平臺,聯合國家層面的主管協調部門和沿線省市的交通及港口部門,推進航運企業集聚區、航運投資平臺、航運專業資訊網路平臺以及國際合作等工作。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將成為推進長江經濟帶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一個重要契機。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建議,可以通過合力打造東中西聯動的創新驅動帶,增強上海對長江沿線省市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的支撐功能。
其中,一是打造沿江科技創新公共平臺。由上海牽頭沿線省市科技職能部門,整合沿江科技創新園區、孵化器和研究機構等科技創新資源; 建立各地科技園區的資訊溝通協助機制,建立“産品試製、諮詢服務、技術支撐和資源對接”為一體的服務模式,打造開放性公共創新平臺。
二是聯手打造區域項目、載體和人才高地。聯合攻關長江經濟帶重大項目,實現率先突破和引領攻關;牽頭推動長江沿線科技合作平臺建設,搭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共用流域科技資源; 通過內外聯動發展沿江高新技術園區,帶領形成符合全球産業發展趨勢的創新産業集群; 通過服務支援長江經濟帶人才培養,打造國際化人才高地。
什麼樣的産業
決定長江經濟帶的“成色”
面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長江經濟帶的長遠持續發展,與中國正在進行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不可分。而發展什麼樣的産業經濟,怎樣調整産業結構,向什麼方向轉型,也成了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必須厘清思路、辨清方向的關鍵問題。
在綠色發展和生態優先的導向下,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首先需要按照“提升優化一批、梯度轉移一批、關停淘汰一批”的思路,優化存量,化解過剩、實現轉型。特別應推動石化、鋼鐵、有色金屬等産業轉型升級,促進沿江煉化一體化和園區化發展,提升油品品質,加快鋼鐵、有色金屬産品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産能。
當生態規劃作為開發建設的“硬杠杠”,節能低碳作為環境保護的“硬任務”,綠色環保作為項目引進的“高門檻”,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一定會成為長江經濟帶産業經濟的主流。
當清潔生産試點廣泛設立,當從生産設計、能源與材料選用、工藝技術與設備維護管理等生産服務的各個環節都實施全過程式控制制,一定會讓長江經濟帶的産業從源頭減少資源的消耗,控制污染的産生,促進資源的迴圈利用。
肖林指出,上海利用自身産業優勢,可以深化長江流域園區與産業合作,大力發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友好型産業體系。
上海可以聯合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在總結上海園區跨區域合作的基礎上,提升長江流域園區與産業合作對接會的影響力,共建國家級示範開發區,建立合作對接的長效機制,解決沿江園區和産業無序發展的問題。
上海需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合作模式,要鼓勵服務業走出去,尤其要加快推動金融保險、融資租賃、航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向長江中上游拓展和延伸。其中,可以鼓勵上海大型基礎設施投融資企業和工程建設企業積極走出去,參與中西部區域的投資開發建設;可以完善企業走出去服務體系,建立“走出去”專項資金,完善資訊、法律與諮詢等服務。
區域旅遊合作也有望成為長江經濟帶新的産業亮點。可以由上海牽頭,定期召開沿線主管部門、大型旅遊企業參加的長江經濟帶旅遊工作會議,共同開發旅遊産品和線路,建設區域旅遊合作聯盟。上海還可以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旅遊”,支援有條件的旅遊企業進行網際網路金融探索,鼓勵民營資本打造線上旅遊企業第三方支付平臺。
黃金水道之變
離不開“協調”二字
從産業結構調整到污染治理,長江經濟帶要真正地改頭換面,實現綠色發展,單靠一座座城市“各掃門前雪”,不可能成功。合作機制、協調能力,將成為長江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指出,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建立利益協調共用的合作機制。首先要加強長江經濟帶的規劃銜接,著力建立統籌協調、規劃引領、市場運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在這一領域,上海可以牽頭探索構建長江經濟帶省際利益協調機制,依託現有的長三角聯席會議、長江黃金水道推進工作機制,發揮長江經濟帶城市協調會的作用,構建長江經濟帶省際利益協商機制。上海應加強與國家相關部委的聯繫與合作,統籌協調長江經濟帶的規劃、政策和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
上海還可以探索建立省際合作交流對接的工作機制。可以發揮上海各地辦事處、合作交流辦的組織與協調作用,建立定期工作聯繫與溝通機制,採用召開産業對接會、編制各地産業需求目錄等多種方式,加強産業協作配套、招商引資等方面的聯動發展。探索與完善區域園區和産業共用合作的利益分享機制。
在修復長江生態系統過程中,激勵和約束機制可以同時推行。
激勵方面,上海可以推動綠色化技術合作創新,助力長江經濟帶産業清潔發展。可以鼓勵在滬大型重點用能單位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支援節能服務公司拓展對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業務,提升沿線節能水準。可以發揮上海在産業結構調整、生産技術上的優勢,加強對沿線各省市的技術支援與交流合作,在長江經濟帶內擴展清潔生産的廣度和深度,支援長江中上游地區産業的綠色化轉型。
約束方面,上海可以與流域省市一起,著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引導、規範和約束各類經濟行為。可以創新長江生態保護的管理協調機制,爭取設立專門負責長江流域環境保護合作的委員會,打破行政區劃,統籌規劃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可以爭取國家部委支援,建立環境保護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通報和交流、研究區域環保合作的重大事項。
在具體環境問題應對方面,可以建立和完善以上海為龍頭的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污染控制評價體系。建設完善長江經濟帶地區水和大氣環境自動監測網路和資訊共用機制。實行重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區域會商機制,完善污染防治協調處理機制和污染應急處理機制。加強環境污染防治技術、防治模式交流合作。探索、推動長江經濟帶沿線各地區、大型央企等共同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探索長江流域産業篩選評價標準,共同構築長江經濟帶綠色經濟新格局。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