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你喝的水,經歷了這樣的奇妙旅程

  • 發佈時間:2016-02-25 03:29:39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版圖文統籌 徐蒙 本報記者 陳璽撼 趙翰露 本版製圖 鈺珹

  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治理攻堅戰正在全面打響。

  2015年4月,國務院發佈《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水十條”,要求各地制定並公佈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上海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即《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已原則通過。

  翻開該方案的報批稿,排在重要位置的就是保障飲用水安全。不僅如此,方案更強調從源頭到水龍頭全過程的安全保障,讓百姓安心飲水、用水。

  然而,一滴飲用水從頭到尾的安全保障措施遠比想像的要複雜,不妨讓我們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解讀一滴飲用水的安全之旅。

  水源地先過四關

  從家裏的水龍頭開始“倒追”,上海市民現在的飲用水基本都源自長江和黃浦江,但真正意義上的取水口,並不直接設置在黃浦江和長江裏,而是設置在四大水源地:黃浦江上游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陳行水庫、青草沙水庫和東風西沙水庫。

  有了水庫,一滴夾帶著泥沙的長江水或黃浦江水就能以更潔凈的狀態進入水廠。以青草沙水庫為例,一滴長江水至少要在裏面過四關。第一關是上游泵閘和下游水閘設置的攔污柵,水裏體積較大的垃圾、異物將被攔下;第二關是寬闊的通道,長江水涌入水庫後,水面逐漸變寬至1公里,最寬處達3公里,使水流速度自然變慢,部分泥沙隨之沉降;第三關是有益的水生物,如水中游弋的鰱魚、草魚等,它們採食或吸附水中的富營養物質,可以有效降低藍藻、綠萍的發生概率;第四關是輸水閘井外的大型清污機,將進一步吸附水中雜質。

  有了四關還不夠,飲用水源地裏水質還時刻有人和機器盯著。人工監測方面,市、區、鎮三級的飲用水源地水質每月至少監測1次,監測涉及PH值、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重金屬、氰化物、糞大腸菌群等29項常規指標。在此基礎上,市、區兩級飲用水源地水質每季度還要至少監測1次其他36項指標。

  機器監測方面,以青草沙水庫為例,截至2013年,水庫裏就已設立了34個水質監測點,採取實驗室監測、線上監測、移動監測、生態環境監測等不同方式對水中藻類、鹽度、重金屬等39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到2015年,青草沙水庫每天收集的水質線上監測數據已經超過了4萬組。同時,大部分市、區兩級飲用水源地都安裝了線上監測系統,對水質開展不間斷的自動監測。

  水廠裏脫胎換骨

  接下來,原水就會從水庫通過輸送泵站進入原水管道。

  原水管道很粗很長:鋼管最大口徑可達36米,混凝土箱涵的口徑甚至可達50米以上,輸水能力可想而知;上海輸送最遠的原水管道是從青草沙水庫到徐涇自來水廠,長達60公里。

  原水管道的終點是水廠。僅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就有16座水廠遍佈上海,每天可以制水800萬立方米以上。

  進入水廠,原水就要開始一段脫胎換骨的神奇旅程,旅程的核心只有兩個字:凈化。

  水廠先會在水中加入混凝劑。雖然名字叫做“XX劑”,但並不會和水發生化學反應。混凝劑的主要作用,是把水裏的各種雜質混凝聚合成大顆粒,以便沉澱下去,所以主要發生的是物理變化。

  混凝完後,就要留給時間去施放“魔法”,通常消耗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讓已經凝聚起來的雜質聚合體都沉到水池底部,這樣水就初步變清了。

  經過混凝和沉澱,水質已經有了飛躍性的改變,但難免會有些漏網之魚,接下來的一步,就是通過“沙濾”,清除沒有凝聚起來的小雜質,甚至是肉眼看不見的雜質。別看日常見到的沙子是臟兮兮的,水廠中專用的過濾砂石,對清潔用水可是非常有效。過去一些學校用來直飲的“沙濾水”,就是採用了類似的結構和原理。

  沙濾過後還有一步,就是使用消毒劑對水中的細菌、微生物進行“滅殺”。消毒劑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次氯酸鈉,次氯酸鈉在水中水解為次氯酸,可以分解出氧,消滅細菌病毒。

  消毒完成後,可以説水質已經達到了一般自來水的標準,可以出廠輸送至千家萬戶了。不過,一些水廠也在嘗試更進一步的“深度處理”,比如在過濾、消毒的過程中,增加臭氧這種強氧化劑,以破壞各類有機物;又如增加活性炭濾池,使用其表面的生物菌,通過生物方法降解水中的有機物。這些辦法,都可以進一步提高水質。

  告別水廠的水,與進入水廠時相比,水質已有天壤之別。一般原水的渾濁度在40NTU到50NTU,而最終水廠製成的清潔自來水,渾濁度僅為0.1NTU。

  上海未來的飲用水安全如何保障

  今年起,上海的飲用水水源、供水廠出水和用戶水龍頭水的水質等資訊,要公開啦!

  目標

  到2020年,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數量比例高於75%,原水供應總量的90%以上達到水質優良(Ⅲ類)水準。

  到2030年,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

  水源地建設

  2017年建成黃浦江上游金澤水庫,並完成黃浦江上游原水主幹管及相關西南五區原水支線工程建設,解決黃浦江上游水源地開放性問題。

  推進太浦河清水走廊建設。

  研究青草沙-陳行連通工程、五號溝泵站-泰和水廠原水連通工程,以及太倉瀏河水庫-寶鋼水庫-陳行水庫連通工程,完善多源聯動的原水系統佈局。

  水源地環境

  清拆整治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項目。2017年底前,實現全市在用集中式水源地一級水源保護區封閉式管理。

  推進全市二級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的關閉、調整或截污納管,優先完成二級水源保護區內“198”區域建設用地減量化並轉化為生態用地。

  在全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裝載高污染風險貨物或劇毒品的船舶航行、停泊、作業。

  2017年全面落實太浦河危險品船舶禁運,並持續減少太浦河的船舶航運量。

  建立長江口、黃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環境安全預警監控系統。

  優先淘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准保護區內的污染企業。

  飲用水水質

  啟動以長江原水為水源的中心城區水廠深度處理,2020年底前建成楊樹浦、月浦等水廠深度處理工程。

  推進小口徑供水管網改造工程,2020年底前全市改造管網2050公里。

  市區兩級政府及供水單位定期監測、檢測和評估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供水廠出水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等飲水安全狀況。定期發佈轄區內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2016年起,按要求公開飲用水水源、供水廠出水和用戶水龍頭水水質等資訊。

  (以上內容摘自《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報批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