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鄭第元的脫貧路

  • 發佈時間:2016-02-02 06:31:5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鄧俐實習記者王蓁

  “提拔提拔,國家在‘提’,自己要‘拔’,要想脫貧,必須要有幹勁。”1月15日,重慶市潼南區塘壩鎮小侖村村民鄭第元站在旁邊“看熱鬧”的隨口一句話,得到了正在調研的上級領導們齊刷刷的掌聲和點讚。

  活了70年,還是頭一回有人為自己的講話鼓掌,老鄭還有點不好意思。但老鄭的這句話不是求表現,而是發自肺腑。因為,2015年,老鄭一家終於摘掉“貧困”帽。

  窮根

  小侖村位於塘壩鎮的西部,地處偏遠,幅員面積10余平方公里。雖是該鎮最大的一個行政村,但全村僅有一條公路和一條河流從村旁而過,落後的交通和水利設施導致産業發展嚴重滯後。

  沒“錢路”,村民只得靠天吃飯,也習慣了與貧困為伴,全村共有134戶貧困戶,其中因病、因學等原因造成的深度貧困戶17戶55人,老鄭一家就佔3人。

  妻子多種疾病纏身,每天都離不開藥。十多年前,唯一的兒子外出打工至今杳無音訊,兒媳也隨之離家出走。孫子雖一天天長大,但卻是智障,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老鄭雖是村裏公認的勤快人,但背著沉重的家庭負擔也只能勉強糊口。

  2002年,潼南被納入重慶市扶貧開發重點區縣後,全區一直將扶貧開發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通過整村推進、整村脫貧、小片區開發、脫貧攻堅四個階段,在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增收等方面狠下功夫。

  2010年,與老鄭家一丘之隔的封壩村“動作”大,不僅從相鄰的四川省安岳縣引進檸檬種植技術,還鼓勵當地農戶發展檸檬産業。

  村社道路開始硬化了,水源問題解決了。老鄭看到了産業發展倒逼帶來的變化後,也想種檸檬,但思前想後,還是因缺乏勞動力而放棄了。

  “鄭叔,我流轉你家的地,每畝地的流轉費用等值于450斤稻穀,然後再請你到基地打工抓田間管理,按50元/天計算,你幹不幹?”老鄭的難處大家都看在眼裏,盛世檸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麗梅第一時間找到老鄭。

  老鄭爽快地答應了,流轉出3畝地給合作社發展檸檬,成了“工薪階層”,老鄭倍加珍惜這份“美差”,“地還是那塊地,但可以掙雙份錢,划算。”

  但即便如此,勢單力薄的老鄭還是沒有擺脫貧困。

  窮親

  “脫貧攻堅,既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政治任務,全區‘一盤棋’,打好扶貧攻堅戰。”2015年6月,潼南區委書記辛國榮在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大會上立下“軍令狀”:全區50個貧困村、15353戶貧困戶、50272名貧困人口必須實現脫貧摘帽。

  全區建立了“區級領導+部門幫扶集團”包幫一個鎮街、“區級領導+駐村工作隊+龍頭企業”包幫一個村、“區鎮村三級領導+志願者分隊”包幫貧困戶的三級包幫聯繫機制。

  “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我們還制定了‘1261’的政策措施。”潼南區扶貧辦主任李萬隆介紹,瞄準“一個靶子”,即瞄準按時完成貧困村銷號、貧困戶越線、貧困區摘帽;轉動“2個輪子”,即制定出臺了《農業産業扶貧實施辦法》和《貧困救助管理暫行辦法》;探索“6條路子”,即走好産業脫貧、就業脫貧、困難救濟、教育幫扶、法律援助、低保兜底等貧困戶越線脫貧的路子;開出“10個方子”,即用好自種自養、聯戶帶動、土地置換、入股分紅、託管代養、退地入保、扶持農場、訂單採購、貸款貼息、農業保險的方子。

  “要徹底改變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除機制保障外,繼續抓好産業發展,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才能拔掉‘窮根’。”潼南區副區長朱福榮介紹,該區緊緊圍繞綠色蔬菜、優質糧油、生態畜禽、特色種植四大産業,設立2000萬元産業扶貧專項資金和1000萬元貧困救助專項基金,協調8家金融機構為貧困村貸款授信5億元,動員龍頭企業帶動、派遣科技特派員幫扶,從資金、金融、技術、市場等多方面解決“造血”問題。

  老鄭很感謝一系列好政策:鎮、區還為老鄭制定了醫療救助幫扶措施,解決妻子的醫療費用問題;對接幫扶的園滿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盛田良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兩家龍頭企業為老鄭家買來了30隻雞苗,區委黨校文明暖心志願服務隊成員龍中明與老鄭結成對子,成為了老鄭的知心朋友和脫貧“軍師”,噓寒問暖送衣添物。

  小康

  “國家的好政策、別人的幫扶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利用。”區委黨校文明暖心志願服務隊成員龍中明的這句話,給了老鄭很大的啟發:有了政策資金幫扶,自己就不能等、靠、要。

  於是,利用每月240元的低保救助金,老鄭買了50隻鴨苗、3頭小羊和100余尾魚苗,讓妻子和孫子在家餵養,自己則專心在基地打工。

  “秋收賣了部分苞谷(玉米)、稻穀和油菜,收入了3000多元;前段時間賣了15隻雞、30隻鴨子和1頭羊子,又收入了近4000多元;基地務工收入了7000多元;土地流轉1800元;一年低保補助2880元,目前已經收入了近1.9萬元的現錢。”雖已是古稀之年,但老鄭的精氣神不減當年,算了算今年的增收賬,老鄭臉上笑開了花。

  “老鄭的脫貧在潼南不是個例。”潼南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萬軍介紹,在脫貧攻堅戰中,潼南區還創造性地為部分無勞動能力、缺養殖條件的深度貧困戶量身打造了“生豬託管代養”、土地折資入股分紅的扶貧舉措,讓貧困戶既有土地租金“坐地分錢”,又能參與合作社的保底分紅,在基地務工掙錢學技術,增強主人翁責任感,全心全意發展産業。

  通過近年來不斷發展,潼南區已形成“鎮鎮有特色、村村有産業、持續能增收”的發展格局。2015年,貧困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0470元,是2001年1106元的9.5倍。

  “脫貧之後要致富,但致富之路還需不斷奮進。”潼南區區長蹇澤西説,潼南還將加強農旅融合、一二三産業聯動,努力讓産區變景區、産品變商品、農房變客房,延長産業鏈條,豐富産業內涵,充分挖掘增收致富潛力,早日實現“小康潼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