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結構和效益 推動供給側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1-29 04:38:0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難題這一思路的指導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首次進入中央一號文件。
近年來,我國農産品産量持續增長,糧棉油、果菜魚等大宗農産品總量均居世界首位,每人平均佔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準,但國際農産品市場競爭加劇,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等問題日益凸顯,産品結構、生産結構、産業結構和生産力佈局不盡合理等問題突出。大宗農産品進口擋不住、高端農産品市場不對路、優勢産品出不去,“舌尖上的安全”仍任重道遠。
基於此,在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方面,一號文件提出,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産,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聚焦數量問題,主要是結構和效益問題。”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産,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問題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現階段性供過於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優質飼草供應不足,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
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部已決定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糧食生産,重點是調減非優勢産區的玉米種植面積。今後5年將調減5000萬畝玉米,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與此同時,農業轉方式開始提速,目前三大主糧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比2013年提高2.2個和1.6個百分點,畜禽養殖規模化率提高到39.6%,糧改飼、糧豆輪作試點全面啟動。
“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今後要在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三方面下工夫。”中農辦副主任韓俊認為,必須在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上著力,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産,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産品有效供給體系。
韓俊認為,去庫存,就是加快消化個別農産品的積壓庫存,千方百計把過大的庫存量減下來,積極支援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生産,特別要加快玉米庫存消化,減少陳化損失。降成本,就是著力降低農業生産成本,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等的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農産品競爭力。補短板,就是大力彌補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要補農業基本建設之短,持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準。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提高糧食産能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調減掉糧食産能。鞏固和提高糧食産能,要突出強調“藏糧于地”“藏量于技”戰略,平衡和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這就需要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
具體來説,要以綠色理念推進糧食高産高效模式攻關,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産高效模式創建。要以創新理念提升糧食科技支撐水準,在糧食生産的科技水準上下功夫,提高科技貢獻率。要以開放理念引領好糧食生産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統籌工作,更加注重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平衡性,不斷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準。要以協調、共用等理念解決好糧食主産區農民的利益保障問題,讓農民種糧有賺頭,讓主産區有甜頭。
有規模才能産生競爭力。一號文件提出,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中農辦主任陳錫文説,我國承包農村土地的農戶有2.3億戶,農戶平均承包的土地規模約為半公頃,是世界上規模最小的農業。截至2015年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4.43億畝。儘管這部分土地進入了流轉,使得一部分農民能夠擴大經營規模。但總體來説,農業的經營規模還是比較小的,這樣造成了中國農業生産的成本比較高。
適度規模並非只有土地流轉一種形式,不少地方探索了多種其他形式的規模經營。湖北沙洋探索農戶承包權不變、協商交換經營權,小塊並大塊,實行“按戶連片”耕種制;四川崇州探索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和專業服務組織共同經營的“農業共營制”;山東濟寧探索農戶通過市場購買服務,委託專業合作社全託管、半託管開展農業生産經營。這些形式順應了土地要素合理流轉、提升農業經營規模效益和競爭力的需要。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