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成果如何落地生根

  • 發佈時間:2016-01-25 05:01: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我們常常碰到一些問題,最典型的就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過於前沿,企業在當下用不上;而國內企業在生産過程中遇到的很多技術難題,高校和科研院所又不願意去做。”在日前舉行的“科技成果轉化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研討會”上,清華大學科技開發部副主任張虎道出了自己多年的困惑。

  這也折射出了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經濟科技“兩張皮”的現象。而這恰恰是造成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先進國家這一指標為60%至70%。

  當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生産力的戰略支點,又該如何打通創新鏈條中的這一“腸梗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需要政府、高校和研發機構,以及企業三方同時發力,唯有如此才能研發出更適合實體經濟發展的高科技成果,並進一步轉化成高附加值的産品。”全國政協委員、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帶頭人祝連慶表示。

  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最重要“用戶”的企業,其自身努力十分關鍵。“企業要主動與科研院所和高校互聯互通,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推動從研發、設計、工程、投運到運營全過程的協同共進,形成科技成果産業化,提升實體經濟的競爭力。”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説。

  對此,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隆力奇生物科技研究所負責人徐之偉也深有感觸。“校企合作,採用定制方式轉化科技成果,可以切實解決和改變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的問題。”徐之偉介紹,在清華大學與江蘇隆力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近10年裏,多項技術難題被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率接近發達國家水準,並累計創造了1.36億元的産值,企業充分享受到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釋放的紅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科研成果産業化和應用化,是新常態下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徐之偉説。

  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看來,我國專利數量、論文數量大幅躍升的同時,我國的創新力和競爭力並未同步提高,一個重要原因是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還不順暢。不過,科技成果産業化本質上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因此要尊重科研規律,深化科技管理體制和科研經費管理體制的改革,同時逐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此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

  當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相關資金的支援也不可少。“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引導帶動銀行信貸資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應用。”財政部內部控制委員會委員張連起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