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 發佈時間:2016-01-22 07:3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融與實體經濟密切聯繫、互促共生。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要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的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創新服務方式,有效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

  縱觀金融體系的演進,其發展歷程就是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其根本動力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從信貸市場到證券市場,從原生品到金融衍生品,金融每一步創新的背後都是實體經濟需求的支援,也只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金融創新才具有生命力。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金融功能的理解只集中于儲蓄、投資方面。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説,過去30餘年的傳統工業化時期,由於實體經濟有比較確定的需求或者投資方向,金融體系的主要功能確實也就是為相應的生産與實體投資活動提供資金,這也導致了我們片面地強調了金融提供資金的功能,而對其他功能有所忽視。所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命題如果不加以深入的考量,很容易被簡單化為無條件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

  經濟新常態下,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要按實體經濟的發展情況來定,要把金融特有的規律和實體經濟規律結合起來,任何情況下實體經濟的規律都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東西。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中,一定要有熟悉産業及産業變化的人員,僅僅靠增發貸款那樣的業務人員是不足以滿足需要的。

  我們要看到,當前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還存在不匹配。

  比如,當前以國有銀行為核心、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以與創新主體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融資需求之間存在著結構性不協調。當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希望大家都來進入到創業和創新的洪流之中。但是大眾、萬眾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個性化的,金融機構必須能夠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而我們的銀行經營的項目籠統地概括就七八種。萬眾、大眾的需求則成千上萬,顯然我們的金融體系就不能滿足大眾選擇的需要。

  還有就是金融服務供求之間的資訊不通暢。現在金融生態的環境、徵信服務體系、擔保體系等還不盡如人意,使得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間的資訊難以有效溝通,客觀上造成了各類金融機構和廣大投資者的畏難心理。

  實體經濟和金融相輔相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多措並舉服務實體經濟,千方百計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第一,新常態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是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促進生産要素重組,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説簡單一點,支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們的頭號任務。要支援各種各樣的創新,讓它們的專利變成産品,這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所以金融體系也應當為生産要素的重組提供便利,為了支援創新必須提供方便實體經濟試錯的金融機制,因此資本市場顯得尤其重要,因為資本市場是允許試錯的。這是第一方面的需求,支援創新,支援創業,支援轉型。

  第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謂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其實就是一個有效的金融機制,因為在市場條件下的資源配置是通過金融的資産、規模、結構流動、變化來産生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跟錢走,東西跟著錢走,錢打到哪,哪就有産出。計劃經濟下是錢跟物走,先把東西分到各大領域,然後再把錢分配過去,這兩種配置方式顯然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要造成一個錢能夠順暢地有效地流動的機制,這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第三,優化信貸結構,提高貸款審批和發放效率。要保障鐵路、水利、戰略新興産業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資金投放,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科技創新型企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援,對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有市場前景、有訂單但存在暫時困難的企業,不能簡單地抽貸停貸,要採取積極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第四,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創新金融産品,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體制上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要發展有效的股票市場,為企業提供權益資金。要發展有效的債券市場,為企業提供長期和短期的債務性資金。要發展有效的商業票據市場,為企業提供短期流動資金。發展金融租賃市場,要促進産業和金融業進一步的深度融合。各類金融機構都要強化大局意識,練好內功,努力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準。(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胡敏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