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寧願一人臟 換來萬家凈

  • 發佈時間:2016-01-21 08:31:3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等個頭、身材結實,鼻樑上架著一副眼鏡,30年如一日,為了城市的整潔,不嫌臟、不嫌累,終日與垃圾為伴——他就是自覺踐行“寧願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精神的遼寧省營口市環衛處西市環衛所推土車司機鄭雲寶。當地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新時代的時傳祥”。

  隆冬的遼寧營口,寒氣逼人,記者來到位於營口市區西部的垃圾填埋場採訪。這個垃圾填埋場面積相當於40個足球場大小,全營口的垃圾都在這裡堆放填埋。每天,有近1000噸垃圾運到這裡,遠遠望去,垃圾場就像一個山丘,當地人稱之為“垃圾山”。

  剛到填埋場,記者就被一股説不清的臭味刺激得不停嘔吐,營口市委宣傳部宣傳科長楊卓掏出一個口罩遞給記者説:“這裡的垃圾混合發酵後的味道不知要比現在強烈多少倍,鄭雲寶就是在這裡工作了11年。”

  記者在填埋場見到鄭雲寶時,他正在維修鏟車。“你怎麼能在這裡堅持工作了將近11年?”“這活總得有人幹啊,不然垃圾不得堆上天啊!”鄭雲寶平靜地説。

  “這就是我存在的價值”

  1986年,不滿20歲的鄭雲寶當上了一名環衛工人。那時,每天跟車裝卸垃圾,又臟又累,但他從不抱怨。不久,車隊進了一台小型推土車,領導看他踏實肯幹,就把學開推土車的任務派給了他。當時,他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別人休息時,他躲在一旁琢磨推土車原理、駕駛和維修技術,把推土車的“脾氣”摸個八九不離十,遇到小毛病自己就能修好。

  2005年,鄭雲寶調到了西市環衛所。當時,所裏的填埋場需要一個填埋垃圾的工人,領導希望鄭雲寶能接手這項工作,他二話沒説就答應了。“當時,填埋場就是一個巨坑,四週連個人影兒都沒有。那裏沒水沒電,蒿草比人都高。白天還好過些,到了晚上,漆黑一片,風吹蒿草發出的聲音令人毛骨悚然。”鄭雲寶憨笑著説。

  鄭雲寶説,做環衛工作30年,在垃圾場工作了11年,苦點、累點、臭點都沒啥,最難熬的就是孤獨寂寞。每天,工友們把垃圾鏟到位就都離開了,只剩下他在偌大的填埋場裏孤獨地填埋著垃圾,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夏天,還能看見些過來吃食的燕子。冬天別説人了,連個動物都見不著。”鄭雲寶的工友李勇告訴記者,“不管天氣如何,老鄭每天都得幹上12個小時,把當天的垃圾填平,並處理乾淨”。

  垃圾山的那股味道,一般人根本無法忍受。鄭雲寶説,“從到垃圾場工作那天起,我就沒朋友了,別人家的紅白喜事兒也不方便參加,怕人家嫌棄,這都是因為身上那除不掉的怪味兒”。

  鄭雲寶妻子説:“他去垃圾場工作那會兒,家裏人都反對,特別是女兒,都不敢跟別人説他爸的職業。他每天回家都帶著那股怪味兒,別人來家串門都捂著鼻子説,你家啥東西餿了吧?”

  最讓鄭雲寶難以忍受的,是人們對環衛工作的偏見。一次清運垃圾時,有人冷言冷語地對他説:“不把這個地方弄臟點,養活你們幹嗎?”這個場景在他的記憶裏至今揮之不去。

  營口市環衛處的馬俊福介紹,“在鄭雲寶多年的環衛工作中,這樣的事時常發生,但他始終默默忍著,沒有在辛苦勞累前退縮,更沒有在冷嘲熱諷中放棄”。

  如今,垃圾場已經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有啥心裏話,對著這一大片空地説完,心裏就亮堂了。一坐進鏟車裏,握著方向盤,腳踩油門,他就特別自信。“每個城市,都需要有我這樣的人去為它工作,城市因我們的努力變乾淨,這就是我存在的價值!”他對記者説。

  “適應了就不覺得難聞了”

  李勇説:“老鄭開的鏟車裏沒有空調,三伏天裏面30多度的高溫,熱得都喘不過氣來,但他也得穿著長衣和長褲。因為,一旦被垃圾山上變異的蚊蟲叮咬,皮膚會立即腫起大包,奇癢無比。冬天更別提了,北風嗖嗖的跟刀片一樣。”

  填埋垃圾,最難熬的是夏天。高溫下,垃圾産生的各種刺鼻氣味混合在一起,熏得人頭昏腦漲。口罩戴的時間稍長,就捂得透不過氣來。打開車窗,蒼蠅、蚊子就撲面而來。除了高溫,鄭雲寶還擔心下雨。一下雨,路面變得泥濘濕滑,開車沒走幾步,就得下車用磚頭墊道繼續行駛。

  鄭雲寶説,“冬天填埋場的氣味沒有夏天那麼刺鼻,可冷的時候人連手指頭都不願伸出來。工作一天下來,兩腿凍得幾乎失去知覺”。

  填埋場邊,去年才建起的6平方米大的簡易板房裏,有兩張桌子,一台電視機,幾把椅子。李勇説,這裡就是鄭雲寶休息和吃飯的地方。由於垃圾從早到午不停地從各個垃圾轉机站運往填埋場,鄭雲寶幾乎沒有午休時間,午飯都在填埋場裏解決,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如此。起初,聞著難聞的氣味,他也吃不下飯。“適應了就不覺得難聞了。”鄭雲寶説,“現在,填埋場的條件改善了不少。以前,蹲在路邊迎風啃幹冷的饅頭是常事”。工友馮兵則神秘地告訴記者,“這屋裏除了電視機外,全部都是老鄭從垃圾山裏撿回來的”。

  在填埋場,鄭雲寶身兼數職,既是填埋工、維修工,也是消防員。冬天,他最怕沼氣自燃。去年11月的一天,填埋場的垃圾發生了一次比較大的自燃,為防止火勢蔓延,鄭雲寶早上5點就趕到填埋場覆蓋垃圾。垃圾燃燒後産生的有毒濃煙嗆得他直流眼淚,只能戴著口罩再把毛巾打濕捂上口鼻做簡單防護。就這樣,火勢被壓下去了,他卻累得休克了。

  工作30年來,鄭雲寶幾乎沒有休息日。到填埋場上班後,更是全年365天出勤。“每天都有垃圾,我一天不幹活,垃圾就得在這兒晾一天。”鄭雲寶説。

  “家事你就多費點心吧”

  提起家庭,鄭雲寶總是充滿歉疚。鄭雲寶與妻子婚後一直恩恩愛愛、相濡以沫。妻子早年下崗,又因身體原因無法再就業,全家就靠鄭雲寶支撐著,而他的工資並不高。結婚20多年來,一家三口和父母擠在一間只有64平方米的兩居室內生活,房間終日不見陽光。然而,他從未向單位説過一個難字。

  77歲的老母親患癌準備手術期間,正逢省檢關鍵時期,他每天披星戴月忙完工作,才能去醫院看看生病的母親。母親手術當天,他把母親推進手術室,在走廊裏哭了20分鐘,又回到工作崗位上,一幹就是一天。深夜,當他趕到醫院聽到母親在昏迷中呼喊自己名字時,忍不住放聲大哭,長跪不起。即使這樣,次日淩晨,他又出現在工作崗位上。

  為此,鄭雲寶在親朋好友面前落下不少埋怨。可他知道,填埋場的工作離不開他,只好勸妻子多理解自己:“家事你就多費點心吧。”

  幹完了一天的活,回到家躺上一會兒,是鄭雲寶最幸福的時刻。“我沒工作,他這麼累都是為了這個家。回到這個家,我不能再不理解他了!”妻子説,有一件事令她終生難忘。一天,鄭雲寶急匆匆拉著她去了一家商店,直奔珠寶櫃檯,花1000元錢為她精心挑選了一副耳環。“媳婦,別人都有首飾,可你什麼都沒有。”鄭雲寶邊説邊為她戴上,“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是我們結婚20週年紀念日”。回憶起這件事,她眼圈紅了。

  30年來,鄭雲寶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著青春和力量,同事視他為榜樣,領導視他為左右臂。他以無私的奉獻,為這座城市的清潔不停勞作著,贏得了大家的肯定和眾多榮譽。

  “好人就應該有好報!”營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輝説。這些年,鄭雲寶因為業績突出,先後受到上級嘉獎,去年,又被授予“遼寧好人·最美人物”榮譽稱號。在鄭雲寶家,白髮蒼蒼的老母親看著“遼寧好人·最美人物”的大紅獎狀和金光閃閃的獎盃,噙著淚花對記者説,“這是我兒子的光榮,還得讓他好好幹,要對得起這份榮譽”。

  提及未來,鄭雲寶説:“我最盼望的,就是市裏的垃圾處理廠能夠早日投入使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