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前低後穩

  • 發佈時間:2016-01-21 08:30:5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林火燦

  1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5年國民經濟運作成績單。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GDP增速為6.9%,基本達到年度7%左右的增長目標。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表示,2016年,我國經濟增速仍有下行壓力,隨著前期大量穩增長政策逐漸釋放效力,以及當前政策力度的加大,全年經濟增長很可能前低後穩。

  連平説,第二産業增長放緩和投資需求回落,是2015年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其中,第二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下降至37.1%,比去年下降7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2.6個百分點,比去年下降0.6個百分點。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0%,比去年大幅下降5.7個百分點。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進一步下降至1%,比去年大幅下降9.5個百分點,不但直接拉低投資增速,而且影響鋼材、水泥等重工業産品需求走弱。

  儘管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但2015年的中國經濟不乏亮點: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增長品質不斷提升;工業産業內部調整優化,新的工業增長點正在形成;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就業創造能力得到提升。“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雙重穩定器。”連平説。

  連平表示,2016年,我國經濟運作還將面臨著4個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全球經濟緩慢復蘇但前景並不明朗,可能影響出口增長。二是美聯儲進入加息通道,對資本流動帶來持續影響。三是在去産能與工業通縮雙重壓力下工業增長仍將放緩。四是房地産投資能否企穩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影響投資增長。

  “去産能雖然對近期經濟帶來直接衝擊,但將促進中長期經濟持續增長。”連平分析説,根據測算,如果2016年加大去産能進程,清除産能幅度為10%,直接影響經濟增速放緩大約0.3至0.4個百分點。雖然去産能對短期經濟增長帶來一定影響,但這是治療中國經濟“病症”的關鍵手段。如果過剩産能不能化解掉,那麼仍將佔用大量資源,拖累行業內優質企業,逐漸加重金融風險。隨著去産能進程的持續推進,經濟結構逐漸轉型,工業産業內部逐漸調整優化,經濟增長新的活力才能得以激發。

  連平建議,從政策層面看,我們需要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加以平衡,需求側的穩增長政策著眼于短期經濟增長,而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更多地作用於中長期經濟增長品質的提升。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加大財政赤字與減稅降費同時並舉。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靈活適度。通過多種政策工具靈活運用,促進融資成本降低,維持流動性平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