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回望十二五:追求有品質的增長 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

  • 發佈時間:2015-10-29 09:54:57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北京10月22日消息(記者公秀華)“十二五”這五年,不僅是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五年,也是生態文明深入人心、穩步推進的五年。這五年,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在更突出位置,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一項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有力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引領中國長遠發展的理念和戰略謀劃。經濟之聲系列述評“回望十二五:增長與轉型”,今天聚焦:追求有品質的增長,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

  多地摒棄“帶血、有毒GDP”

  老百姓的錢包日益鼓起來以後,更深切體會到,美好生活不僅來自物質財富的增加,還包括環境的改善。居住在山東省淄博市的張大媽也有這樣樸素的願望,最近幾年的變化讓她印象深刻。

  張大媽:原來從來不在外頭唱歌,唱歌不等張嘴嗆得慌,現在出來感覺這空氣很新鮮。

  之前讓她不敢出門的罪魁禍首就是一路之隔的一家大型藥廠。多年來藥廠排放的廢氣和廢水,讓周圍居民苦不堪言。現在藥廠搬離了城區,張大媽們終於松了口氣。

  張大媽們也許並不清楚,自己所在的化工重鎮——淄博市,這幾年來,一直在加大對化工企業污染的治理和監管力度,通過治理、改造、搬遷、關停等多種手段,化工企業污染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這並不是個案。“十二五”以來,很多地方開始摒棄“帶血的、有毒的GDP”:南京關停了數百家“三高兩低”企業,河北也綜合整治了重污染小企業8347家,並制定了鋼鐵、石化、化工、有色等123家重污染企業搬離主城區的任務……

  保護生態由被迫變自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説,“十二五”一個非常顯著的成就是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保護生態漸漸由迫於資源環境壓力,變為自覺行動。

  李佐軍:十二五期間取得的成就比以往歷次五年取得成就大得多。與以前相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提高之後,自覺的採取一些行動。

  自覺意識更強,也是源於環境污染之痛,近幾年頻繁造訪的嚴重霧霾,已經讓老百姓不能忍受。今年地方兩會上,有28個省份將大氣污染防治,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很多地方甚至將其列為“一號工程”。

  嚴格防治帶來更多藍天

  嚴格的空氣防治行動為各地帶來了更多藍天。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總結“十二五”生態保護工作時説,雖然霧霾仍非常嚴重,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成效是積極的。

  陳吉寧:2014年,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1.1%。今年1~8月,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29%;北京達標天數增加23天,重污染天數減少22天。這些進步增加了解決問題的信心。

  此外,環境中的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陳吉寧:四項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續大幅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帶來最明顯的環境效益,是我國酸雨面積已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水準。2014年,全國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有力推進,尤其是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制度和法律法規。在李佐軍看來,這也是十二五最大的成就之一。

  李佐軍:包括前不久剛通過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意見》、《生態文明的總體體制改革方案》,今年推出的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法》以及一系列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標準、政策……一整套的制度體系開始形成,這是十二五的非常顯著的成就。

  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並不對立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扭轉環境惡化趨勢,更要形成節約能源資源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把既有發展成果作為綠色發展的基礎,把GDP與民眾更高的福利、更清潔的環境和更舒適的生活品質挂起鉤來,應該是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有些人認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是一對矛盾,但十二五期間,多地的發展實踐證明,它們並非完全對立,處理好它們的關係,可以讓發展的品質更好。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舉了個典型案例。

  陳吉寧:2011年起,浙江對鉛蓄電池開始嚴格環境執法,關閉淘汰鉛蓄電池企業224家,經過四年,不僅企業周邊水氣環境明顯改善,整個浙江的鉛蓄電池行業總産值不降反升,比2011年之前增長41%,行業脫胎換骨轉型升級效果明顯。

  淘汰落後産能帶來商機

  淘汰落後産能逼著企業想方設法進行技術提升、結構調整,反而提高了行業規模和利潤率。同樣,保護、治理、修復生態環境的過程,也為很多企業帶來了商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侯雲春就分析,經濟新常態下,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將是未來轉型升級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當然,結構轉型升級之路並不平坦。一方面,要壓減高污染高耗能産業,另一方面,要培育新興産業,中間會不會有産業斷崖?就業問題如何保障?十二五期間,各地的探索和思考更細緻全面。

  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第一,化解這些産能,原來職工的就業要有著落,社保也不能斷檔;第二,要妥善處理民間借貸和銀行債務問題;還有一個,減少的財政收入,我們得有替代的産業補上來,把支出結構調過來。

  環保部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則建議,要引導企業轉型、經濟轉型,關鍵還是要環保政策跟經濟政策、發展政策很好的融合。

  夏光:怎麼去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整個社會,特別是企業怎麼照著這個方向走,推動力來自法律法規,環保法作為制度安排,不光為改善環境,也為經濟轉型提供動力。

  生態文明仍任重道遠

  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難在堅持。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未來仍任重道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説:雖然我們還面臨諸多挑戰,但“十二五”所取得的成就,為今後生態文明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李佐軍:更重要的是十二五期間,已經開始樹立的生態文明理念、國家戰略以及整套制度為今後長期的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未來也面臨一些挑戰,尤其是現在空氣、水、土壤污染、食品安全方面,可能有些數據與老百姓的期望和現實的感受還有距離,這也是今後十三五、十四五要進一步努力的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