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夏普深陷虧損泥潭鴻海擬收購:或成郭臺銘拖累

  • 發佈時間:2016-01-11 08:0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夏普能屈從郭臺銘

  本報記者 夏妍

  按照家電圈網的説法,在郭臺銘三番五次要收購日本夏普公司的背後,一方面是郭一直擁有從製造商向品牌商、零售商轉型的夢想,不甘於做製造業的“美男子”;另一方面則是郭看中了當前全球彩電業正面臨著一輪洗牌與重組機會,想利用夏普的品牌與技術謀求亂中取勝,成為全球彩電業的“雄獅”。但是這一切,卻取決於夏普的賣不賣。

  近日,據日本媒體報道,鴻海擬出價3000億日元(約190億港元)收購深陷虧損泥潭的夏普。

  在接受日媒採訪時,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言辭高調,稱“只要我來經營,夏普兩年內扭虧,第三年盈利”。不過有個條件,就是“以夏普社長高橋興三為代表的管理層全部要下臺”。

  郭臺銘的喊話可謂霸氣十足,但外界對其三年盈利的説法觀點不一。

  有業內人士認為,以郭臺銘強硬的行事風格,對於目前的夏普來説,並非是壞事。“我們知道,夏普一直轉型,卻收效甚微的原因與其公司管理模式息息相關。郭臺銘徹底改革,或許真的能讓夏普擺脫之前的窘境。”家電行業分析師李青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

  不過,在外媒看來,郭臺銘的表現似乎有些“不自量力”。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靠代工起家的鴻海,在智慧手機和電腦銷售下滑之際,想要尋求多元化的發展,但若把夏普整個吃下來,恐怕後者“慘不忍睹”的面板及家電事業將拖累鴻海的業績。

  然而,無論外界看法如何,作為被收購方的夏普目前還在評估多種重組方案,沒有確定的説法。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夏普有可能會把企業賣給郭臺銘,但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鴻海拋出重金,高溢價收購夏普,成為夏普眾多談判對象中出資最高的買家,讓夏普頗為心動;另一方面,夏普又受到本土企業的壓力,若將核心技術賣給中國,會影響液晶面板市場的主要格局,陷日本于不利”。

  砸錢收購

  鴻海對夏普表現出興趣,並不是頭一回。

  早在2012年,鴻海便出資入股了夏普旗下的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産線工廠(SDP)。

  SDP的前身是夏普于2009年投産的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産線。十代線主要生産60英寸以上的大型電視機面板。此前,由於訂單不足,開工率一度降低到30%。

  2012年,夏普在遭遇歷史巨虧後,接受了鴻海以660億日元的價格獲得十代線37.6%的股份,與其持股比例相同。從此,兩家企業共同經營十代線,並各掌握十代線的一半産能。十代線也因此改名為堺螢幕公司,以示脫離夏普。

  2015年12月17日,日媒消息稱,夏普就出售其持有的SDP股份,與鴻海進入了談判階段。據了解,鴻海此前便一直希望能把對SDP的出資比例提高到50%以上。

  但隨後,夏普就發佈官方聲明否認了與鴻海談判出售十代線股份的消息。

  不過,這並不能阻止鴻海想“吞下”夏普的野心。

  2015年底,鴻海拋出3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1億元)全資收購夏普的提案。之後,又有日本媒體報道稱,鴻海將並購夏普的價碼增至5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69億元)。

  消息稱,鴻海之所以提出高溢價收購,不僅僅是為了夏普的液晶業務,而是希望對夏普進行整體收購,以獲得面板和家電等領先技術。

  據推測,鴻海應該是目前夏普諸多談判對象中出資最高的買家。而對於鴻海來説,5000億日元的報價並不困難。

  鴻海去年三季報顯示,其前三季度稅後凈利為939.33億元新台幣,較去年同期增長27.25%。而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鴻海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餘額為6472億元新台幣。

  分析指出,鴻海的出價比夏普目前的市值高50%,凸顯鴻海集團希望以較高的出價,在收購談判中佔據主動權,鴻海同時承擔夏普7600億日元債務,以博取夏普董事會的支援。

  在賀在華看來,鴻海若是成功收購夏普,便可獲取後者面板、家電技術,從而提高鴻海自身實力。

  眾所週知,鴻海集團是世界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商,近年,鴻海一直期望向上延伸産業鏈,進入液晶面板領域。

  賽迪半導體産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郭簡對相關媒體指出,鴻海有龐大的終端訂單,對液晶面板的需求量非常大。此外,鴻海正在向組裝加工的上游産業延伸,夏普的氧化物等技術,對鴻海的佈局有利。

  而針對鴻海5000億日元投資一事,夏普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這不是夏普發表的內容”。關於液晶事業構造改革,還在同多家企業商談的階段,沒有已決定的事實。

  或成拖累

  對於這次收購,郭臺銘不僅態度強硬,而且非常自信。他宣稱,兩年時間可以讓夏普扭虧,第三年就能開始賺錢。

  可見,鴻海不僅對出資夏普充滿興趣,更是對改變夏普的未來充滿信心。郭臺銘的信心從何而來?

  賀在華表示,郭臺銘對扭轉夏普虧損的信心來源很明確。“一方面,鴻海作為世界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商,具有廣泛的業務來源,其資本實力雄厚,如果並購夏普成功,鴻海業務範圍以及生産技術都將提高,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另一方面,夏普業務下滑主要受智慧手機市場影響,而夏普企業本身還具有較大潛力”。

  但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樂觀。

  《華爾街日報》指出,如果鴻海真的入主夏普,恐怕是不自量力之舉。目前夏普的凈負債仍高達5640億日元,幾乎是夏普市值的兩倍,這將成為鴻海的拖累。

  與此同時,李青認為,作為被收購的一方,夏普是否能“屈服”于鴻海的強硬態度也是未知數。“對於夏普來説,除了鴻海,他們或許還有別的選擇”。

  有消息人士指出,由日本政府支援的日本産業革新機構(INCJ)也有意收購夏普,出價在2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7.6億元),不過可能要到明年3月才會敲定。

  過去,INCJ考慮分拆夏普個別事業,並把夏普液晶面板部門,與日本螢幕公司(JDI)合併。目前INCJ已經改變想法,希望保留夏普所有事業,如液晶、家電與太陽能等部門,然後注入新資金進去,並全面整頓夏普,可能選項包括,最終把夏普家電部門與東芝等本土消費電子業者合併等。

  技術之爭

  在業內人士看來,撕開鴻海收購夏普的“外衣”,最終還是歸於一場核心技術之爭。

  李青直言,這場收購已經被看成是中日之間關於核心技術優勢的一場博弈,成功與否將關乎全球液晶面板市場的一次新佈局。

  “直觀來説,鴻海如果並購夏普成功,那麼就有了追趕日韓的技術優勢,未來在全球市場中,也會獲得更高的市場話語權。”李青指出。

  回顧全球液晶面板市場歷史,主要是南韓、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競爭。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南韓和中國液晶面板業務的崛起,日本的液晶面板産業開始逐漸落後,不過在技術上依然擁有領先地位。

  到2009年,大尺寸液晶面板産量前五名已經沒有日本企業。日漸衰落的日本液晶企業新力、日立、東芝與半官方的産業革新機構在2011年組建了JDI,致力於中小尺寸顯示屏的研發,與夏普一起位居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市場一二名。

  鴻海2012年計劃入股夏普,看中的正是夏普的IGZO(銦鎵鋅氧化物)技術,IGZO被視為惟一可以與三星AMOLED相媲美的技術。這樣一來,鴻海的盤算也很清晰明瞭——並購夏普將能迅速拉近與三星的技術差距。

  同時,作為蘋果的代工廠,鴻海也希望蘋果能採用自己的液晶面板,這樣將能為自己在爭取下一代iPhone的訂單帶來優勢,也能增加利潤。業內消息稱,iPhone 7尚未確定會用AMOLED還是IGZO液晶屏。

  而對於日本來説,許多相關廠商不希望夏普的先進面板技術流落海外,影響日本産業競爭力。

  日本方面也表示,IGZO是日本液晶産業的希望,日本經濟産業省欲阻止夏普的液晶技術流向海外,雙方給出的援助內容和收購價格或將成為最終決勝的關鍵。

  但夏普是否能夠等到那一天?在過去一年中,夏普陷入了液晶面板低迷和債臺高築等困境,已向幾家債權銀行申請資金支援。雖然夏普從年初就採取許多措施自救,包括重組、裁員和出售大阪辦公樓等,但都無濟於事。由此可見,留給夏普的時間不多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