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學者熱議:監管需關注市場風險 改革步子不能停

  • 發佈時間:2016-01-11 07:47:5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和監管層在維護市場穩定方面推出的若干舉措,引發了包括學界在內的市場人士的大討論。引發市場大幅波動的原因有哪些?監管是否有改進必要?資本市場的改革路在何方?各方莫衷一是。

  但一個大趨勢的觀點在眾多討論聲中略顯突出,那就是資本市場的監管需高度關注市場風險的變化,同時,市場的改革仍應照著市場化的路子前行,但需在各項措施完備並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推出。

   完善監管

  提高風險預判能力

  近期股市下跌,不同於去年的大幅異常波動。目前,市場估值中樞明顯下移,與2015年6月12日市場高點相比,2016年1月6日,上證綜指市盈率已由24.95倍下降至16.79倍,深證綜指市盈率已由70.07倍下降至48.87倍,創業板指數市盈率已由134.51倍下降至88.93倍,同期境外主要市場市盈率水準與A股主機板市盈率基本相當。

  綜合來看,此次股市下跌,是匯率波動、保險監管政策、重要股東減持政策、熔斷新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資本市場層面,監管改革引發市場擔憂。新股發行制度完善,引發市場對註冊制提速的猜想和股票大幅供給的擔憂,保監會警示舉牌風險,引發市場對保監會主導去杠桿的擔憂。減持禁令到期引發市場擔憂。此外,熔斷機制加速市場下跌,熔斷機制的存在,恰恰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止損”的心理價位,加劇了“錨定心理”和市場“磁吸效應”的影響,導致股指接近熔斷閾值時,部分投資者提前交易,加速指數觸碰熔斷閾值。

  “這顯示出了監管的滯後和不對稱。”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監管最重要的職能是保持市場良性發展,監管應高度關注市場的風險結構,風險的變化,同時調整市場規則,增加監管的預判性。

  中國華融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小民也指出,當前市場基礎交易制度不完善,不利於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漲跌停板制度、T+1交易制度、交易平臺制度、強制平倉制度、熔斷制度等需進一步加強完善。

  “資金跨市場流動,凸現了分業監管不適應性,券商金融機構的配置、金融衍生産品使用等分類、金融資金和工具在資本市場的交叉混合使資本市場在高杠桿撬動下,達到了風險泡沫。”賴小民表示,風險在金融系統內部傳遞加劇了我國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運作的不確定。

  賴小民建議,對資本市場的監管要綜合治理,加強基礎法律法規建設,建立高效和有彈性的監管體系,積極引導上市公司注重股東的回報,強化功能性監管,在統一監管構架下,根據金融的性質劃分監管對象,消除分業監管模式下的資訊不對稱。

   資本市場改革不能停滯

  熔斷機制的暫停引發了一些市場人士對資本市場改革的質疑。吳曉求認為,不能因為股市的下跌就停止資本市場的改革進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改革方向不能變。

  吳曉求指出,在制度方面要推進註冊制,但在推出前一定要明確註冊制的配套措施有哪些,註冊制需要什麼條件,註冊制講究的是完全透明,不僅要建立匹配的權責機制,還需要明確註冊標準。同時,還要規範融資渠道,形成動態的杠桿管理,建立更加市場化的交易制度,妥善處理交易風險,調整監管的重心,確保市場監管的獨立性。

  上海重陽投資總裁王慶也表示,通過資本市場的改革,尤其註冊制的推出,加上前期股票市場的大幅波動,會讓A股市場相對成熟一些,儘管它仍然無法完全擺脫系統性風險釋放的閘口特徵。長遠來看,就必須構築風控體系。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預計,未來資本市場的最大機遇來自於制度紅利推動的流動性釋放,隨著以戰略新興産業板建立、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完善為代表的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加快,以註冊制、深港通、滬倫通為標誌的一系列基礎性改革措施相繼推出,將會穩步促進市場供求平衡,逐步提升市場化水準,擴大對外開放,有效發揮投融資功能,提升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能力。(記者 程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